席月東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聊城 252300)
大面積腦梗死為一種嚴重腦卒中,一般是由皮質(zhì)支、大腦中動脈主干、頸動脈主干完全性卒中,致使動脈供血區(qū)的腦組織壞死導致[1]。大面積腦梗死具有發(fā)病突然,病情嚴重的特點,急性期病死率為5%~15%,即便搶救成功,患者仍難獲得較好的生活質(zhì)量[2]。研究顯示,對大面積腦梗死患者進行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可有效疏導患者的心理與生理,不僅有利于神經(jīng)內(nèi)科疾病的救治,還可以促進患者治療與護理的依從性提高,進而促進身體康復[3]。本研究就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進行分組護理,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大面積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根據(jù)不同護理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n=62)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齡38~75歲,平均(52.47±7.65)歲;體質(zhì)量48~70 kg,平均(63.91±2.3)kg;10例昏睡,29例嗜睡,23例神志清楚;對照組(n=62)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齡38~76歲,平均(53.11±6.24)歲;體質(zhì)量48~70 kg,平均(64.02±1.33)kg;11例昏睡,28例嗜睡,23例神志清楚;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大面積腦梗死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研究;③無腦疝及深度昏迷者;④無嚴重肝、腎、心、肺疾病者。本研究所選病例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患者入院后,初步診斷患者的病情,對癥處理緊急情況,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患者病情好轉(zhuǎn)后即可出院,叮囑患者定期復查[4]。觀察組患者則進行臨床護理路徑護理:①組建臨床護理路徑小組:選擇各臨床科室、護理部等專家組建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主要負責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并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培訓小組所有成員,明確個成員的職責,然后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實施相關(guān)護理措施[5]。②病情評估:積極接待患者,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病房環(huán)境、科室規(guī)章制度等,并快速做好各種準備工作,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監(jiān)測生命體征,對癥處理相關(guān)情況。③運動護理:根據(jù)患病情制定合適的功能康復訓練方案,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協(xié)助患進行吞咽功能訓練、肢體功能訓練、膀胱功能訓練、語言康復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被動活動等,以促進患者及早康復[6]。④家庭護理:患者出院前,與其家屬相互留下聯(lián)系方式,定期進行回訪,叮囑患者需堅持用藥、堅持功能鍛煉、定期復診,同時家屬有不明白之處也可及時獲得指導[7]。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服藥依從性以及護理滿意度。①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yer運動功能積分法(FMA)進行評價,包括上下肢運動功能,96~99分:輕度運動障礙;85~95分:中度運動障礙;50~84分:明顯運動障礙;<50分:嚴重運動障礙[8]。②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shù)進行評價,包括對大小便控制、穿脫衣服、上下樓梯、行走、洗澡、上廁所、修飾、轉(zhuǎn)移、進食等方面的評價,各項分值0~1分,總分0~100分,100分:可基本自理生活,不需要他人幫助;>60分:可完成部分日?;顒?,需要一些幫助;41~60分:大多日?;顒硬荒芡瓿桑枰杷藥椭?;≤40分:基本所有日常活動均需幫助[9]。③服藥依從性:根據(jù)患者服藥情況進行評價,分為不依從、一般、依從[11]。④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對病房環(huán)境、護理水平、服務(wù)態(tài)度等方面的評價,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1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選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設(shè)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FAM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均明顯提高,但觀察組患者提升更為明顯,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FAM評分對比(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FAM評分對比(s)
觀察組 62 21.24±6.54 66.43±10.46 28.8440 <0.0001對照組 62 21.44±6.48 33.30±10.24 7.7063 <0.0001 t - 0.1711 17.8212 P - 0.4322 <0.0001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對比(-)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shù)對比(-)
組別 例數(shù) Barthel指數(shù) t P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2 32.55±6.87 69.31±17.24 15.5966 <0.0001對照組 62 33.01±5.77 41.25±16.54 3.7038 0.0002 t - 0.4037 9.2480 P - 0.3436 <0.000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90%vs43.55%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2.3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對比: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90.32% vs 56.45%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對比[n(%)]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6.77%vs80.65%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近些年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病情嚴重,發(fā)展快,致殘率高,病死率高是其主要特點,若不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3]。對腦梗死的治療臨床主要以降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為原則,以減少致殘和病死率,但常規(guī)護理過程中,存在很多影響因素,導致患者不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和護理[14]。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它可以對患者從入院到出院以及隨訪期間進行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整體護理,提高了護理效率。
此外,護理措施是根據(jù)患者病情評估而來,可以及時調(diào)整治療和護理方案,并要求護理人員嚴格執(zhí)行,既能優(yōu)化護理方案,也能提高護理效果[15]。床護理路徑避免了傳統(tǒng)護理的無條理性,要求護理人員根據(jù)臨床護理路徑完后護理工作,且每項護理操作都有參照標準,人員分工明確,配置合理,共同合作之下,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1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FAM評分和Barthel指數(shù)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可有效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服藥依從性、護理滿意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臨床護理路徑有效降低了護理差錯,增強了患者的自護能力,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