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文 孫祖建 宿冬遠
(四川省崇州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 崇州61123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種發(fā)生于胰腺本身并能夠向外波及的急性炎癥反應,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其臨床癥狀主要為胰腺局部炎癥反應,且炎癥反應可隨著時間推移而加重,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時且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引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目前臨床多采用烏司他丁對AP 進行治療,其能夠?qū)σ让富钚砸约傲<毎麖椥缘鞍酌富钚援a(chǎn)生抑制作用,并可加大胰腺血流量,以緩解微循環(huán)衰竭[1]。低分子肝素是一種新型抗凝藥物,可降低機體內(nèi)由內(nèi)毒素引起的促炎因子表達,亦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對疾病恢復具有一定正面價值[2]。基于此,我院采用低分子量肝素聯(lián)合烏司他丁治療AP,旨在分析其可行性及有效性,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4 月~2018 年1 月我院收治的AP 患者84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2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6 例;年齡25~66 歲,平均年齡(46.84±6.85)歲;病程2~45 h,平均病程(14.84±4.62)h。治療組男25 例,女17 例;年齡27~65 歲,平均年齡(46.88±6.85)歲;病程1~45 h,平均病程(15.04±4.55)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3]:經(jīng)臨床相關檢查確診為AP;治療期間未曾接受其他治療方案或免疫抑制劑治療者;急性起病,且病程在48 h 內(nèi);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有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或消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有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史者;合并其他部位慢性或急性感染者;伴有嚴重肝、腎功能損傷或心、腦血管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處理、抗感染、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予以烏司他丁(國藥準字H19990132)治療:10 萬U 的烏司他丁溶于10%葡萄糖溶液250 ml 中靜脈注射,1 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低分子量肝素鈉(國藥準字H20020179)5 000 IU 皮下注射,每隔12 h 注射1 次。兩組均持續(xù)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4]:嘔吐惡心、上腹部壓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血清淀粉酶(AMS)水平恢復正常,為痊愈;臨床癥狀顯著減輕,AMS 水平趨于正常,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AMS 水平有所改善,為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及AMS 水平未見改善,為無效??傆行?(痊愈+顯效+好轉(zhuǎn))/總例數(shù)×100%。(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干擾素-γ(IFN-γ)及白細胞介素-8(IL-8)等血清炎癥因子水平。(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CD4+、CD8+、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標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NF-α、IFN-γ、IL-8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IL-8、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FN-γ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 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組別 n 治療前I F N-γ(pg/ml)治療后 治療前IL -8( μg/m治l)療后 治療前T N F-α(μg/m治l)療后治療組426.93±1.2813.04±2.1886.68±14.7642.71±8.4939.12±4.2919.20±2.55對照組426.87±1.269.49±1.7685.52±13.6556.07±10.9038.99±4.2626.48±3.69 t 0.228.210.376.270.1410.52 P 0.830.000.710.000.89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CD4+、CD8+、CD4+/CD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CD4+、CD8+、CD4+/CD8+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組別 n 治療前C D4(+%)治療后 治療前C D 8(+%)治療后 治療前 CD 4+/CD8+治療后治療組426.93±1.2813.04±2.1886.68±14.7642.71±8.4939.12±4.2919.20±2.55對照組426.87±1.269.49±1.7685.52±13.6556.07±10.9038.99±4.2626.48±3.69 t 0.228.210.376.270.1410.52 P 0.830.000.710.000.890.00
AP 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急癥之一,主要是由于多種病因引起胰酶激活,導致胰腺組織自身消化而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研究顯示[5],AP 患者早期多存在胰腺水腫、微循環(huán)障礙、出血和壞死等直接損害,如不及時診治,易引起繼發(fā)感染、休克,嚴重時甚至可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為胰腺微循環(huán)障礙和炎癥介質(zhì)反應是AP 發(fā)病、病情演變的中心環(huán)節(jié)[6]。而烏司他丁作為臨床治療AP 的常用藥物,可通過抑制炎癥介質(zhì)釋放、遏制細胞因子級聯(lián)反應,減輕胰腺的自我消化,從而實現(xiàn)保護胰腺細胞的目的,達到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器官與組織損傷程度的作用,對疾病轉(zhuǎn)歸具有一定積極意義。低分子量肝素是一種新型抗凝藥物,可作用于補體系統(tǒng)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達到抗炎、抗過敏、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等作用。同時低分子量肝素還能增加血管壁表面負電荷,增強抗紅細胞和血小板聚集作用,從而達到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低分子量肝素與烏司他丁聯(lián)合治療AP,可實現(xiàn)療效協(xié)同作用,對患者癥狀緩解及AMS 水平恢復均具有一定正面價值。
有文獻[7]報道,AP 患者普遍伴有過度的全身高炎癥狀態(tài)特征。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TNF-α、IFN-γ、IL-8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IL-8、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FN-γ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低分子量肝素與烏司他丁聯(lián)合治療AP,可有效抑制炎癥介質(zhì)釋放。此外,過度的炎癥反應亦可引發(fā)細胞因子網(wǎng)絡及免疫功能紊亂,故T 淋巴細胞在AP 患者的全身炎癥反應中起到了關鍵作用[8]。CD4+系輔助T 細胞,可在活化狀態(tài)下分泌抑炎細胞因子,抑制機體內(nèi)高炎癥反應;CD8+系細胞毒性T 細胞,可消滅受感染的細胞,避免機體進一步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CD4+、CD8+、CD4+/CD8+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CD4+、CD8+、CD4+/CD8+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低分子量肝素與烏司他丁聯(lián)合治療AP,能夠有效調(diào)節(jié)T 淋巴細胞功能,促使機體炎癥反應得以抑制。綜上所述,低分子量肝素聯(lián)合烏司他丁可有效改善AP 患者機體炎癥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其免疫功能,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