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勇 梁曉和
【摘要】目的 探討心率減速力(DC)、連續(xù)心率減速力(DRs)以及心率變異性(HRV)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不良事件的預測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將發(fā)生心臟不良事件的患者作為研究組,未發(fā)生心臟不良事件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DC、DRs、HRV等指標差異。結果 對照組與研究組在DC、DRs、HRV指標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DC、DRs、HRV可作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臟不良事件評估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心率變異性;連續(xù)心率減速力;心率減速力;急性心肌梗死;心臟不良事件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病情嚴重,評估患者猝死風險是臨床關注的重點。為了提高風險評估水平,本文通過組間比較的方式探討DC、DRs、HRV在心臟不良事件預測方面的價值,詳細情況如下文所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齡60~83歲,平均(72.09±4.22)歲。將發(fā)生心臟不良事件的患者作為研究組(31例),未發(fā)生心臟不良事件的患者作為對照組(5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納入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7 d內進行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人工取出偽差、干擾,計算機自動分析DC、DRs與HRV時域指標[1]。通過電話、門診以及再住院的方式對納入患者進行隨訪觀察,隨訪時間在12個月~24個月之間,平均(18.06±3.41)個月,詳細記錄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包含心功能惡化、心源性死亡以及再發(fā)心肌梗死等[2]。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研究組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研究組中有7(22.58%)例患者發(fā)生心源性死亡,14(45.16%)例患者發(fā)生心功能惡化,10(32.26%)例患者發(fā)生三支病變。
2.2 兩組DC、DRs與HRV各指標比較
對照組與研究組在DC、DRs、HRV各指標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對患者生命健康為危害較大,在中老年群體中發(fā)病率較高,多發(fā)生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基礎上,死亡率高,早期進行風險評估,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3]。研究表明,HRV在預測心源性猝死方面有一定價值,HRV指標在致命性心臟時間中預測價值較高,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難以準確反映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活性[4]。DC、DRs值測定不會受早搏、外界因素干擾,能客觀反映自制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心率的情況,同時能定量分析迷走神經活性[5]。本次研究,發(fā)生不良心臟時間的研究組在DC、DRs與HRV指標方面均與未發(fā)生心臟不良事件的對照組存在較大差異(P<0.05),該結果提示上述指標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盡早進行心臟不良事件評估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結果提示,HRV、DC以及DRs指標能客觀的反應心臟交感神經、迷走神經情況,可作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臟不良事件評估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 謝曉芳.心率減速力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預測研究[D].南華大學,2018.
[2] 易尚亨,孟文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減速力
與變異性的相關性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8,15(07):930-933.
[3] 馮 霞,王 銘,李 航.炙甘草湯對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
心率減速力的療效分析[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6,32(23):3661-3663.
[4] 蘇桂珠.無創(chuàng)性心率減速力檢測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猝死的預測價值探討[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6,38(06):149-151.
[5] 安永平.AMI患者心率減速能力的變化及短期預后的影響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6,45(04):150-15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