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湖北省鄖西縣中醫(yī)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600)
結直腸癌是臨床消化科中的多發(fā)疾病,其高發(fā)于老年群體,且病死率較高。臨床中多通過手術治療糾正病情,以達到延長患者生命周期的目的[1]。其傳統(tǒng)術式為開腹手術,雖療效較佳,但治療安全性低。研究中選擇本院于2012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結直腸癌老年患者為研究主體,旨在探究腔鏡手術對該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于2012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結直腸癌老年患者為研究主體。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直接批準。納入標準為經X線或超聲等檢查被確診為結直腸癌;可長期參與該項研究;年齡為60~80歲。排除標準為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粚λ幬镞^敏;存在精神或意識障礙。將其劃分為A組和B組,均是35例。A組中,男14例,女21例;年齡范圍是61~79歲,平均(65.14±0.36)歲;其中,直腸癌15例,結腸癌20例。B組中,男13例,女22例;年齡范圍是60~80歲,平均(67.24±0.41)歲;其中,直腸癌16例,結腸癌19例。對比以上數據,不存有差異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1.2 方法:A組給予腔鏡手術治療:給予全麻處理,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觀察孔選擇臍下部位,并創(chuàng)建人工氣腹,將腹腔鏡置入。于左下腹臍恥連線的中點處、左麥氏點與右麥氏點分別做一操作孔,將套管針置入,使乙狀結腸系膜分離,并將腸系膜下方的淋巴結與血管附近脂肪清除,于下動脈根部行結扎處理,將結腸游離。術中應注意輸尿管的實際分布與走向,防止誤傷。將腸外側系膜用超聲刀進行分離處理,使腸肝曲充分游離,并切除腫瘤組織,于操作孔取出腸管殘端,進行離斷與縫合處理,而后置入腹腔。具體切除范圍根據患者的腫瘤而定。而后常規(guī)關閉腹腔,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B組給予開腹手術治療:切口位置為下腹部正中位置,對腹腔情況進行全面探查,以明確腫瘤位置,直接將腫瘤切除,并對附近淋巴結行清掃處理,逐層關閉腹腔,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
1.3 觀察指標:觀察淋巴結清掃數量、直腸切除長度、結腸切除長度和腫瘤大小等腫瘤切除指標;記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留置導尿管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半流質食物進食時間等手術指標;同時觀察腹瀉、惡心嘔吐、血壓下降和吻合口出血等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通過SPSS16.0軟件加以處理,腫瘤切除與手術指標用(±s)表示,行t檢驗,不良反應情況用(%)表示,行χ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腫瘤切除指標對比:A組的各項腫瘤切除指標均接近于B組,對比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瘤切除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腫瘤切除指標對比(±s)
分組 例數 淋巴結清掃數量(枚) 直腸切除長度(cm) 結腸切除長度(cm) 腫瘤大小(cm)A組 35 7.71±0.36 15.34±1.36 21.01±2.51 4.81±0.36 B組 35 7.73±0.28 15.88±1.29 20.18±2.24 4.88±0.42 t-0.259 1.704 1.460 0.749 P-0.796 0.093 0.149 0.457
2.2 手術相關指標對比:A組的手術指標均優(yōu)于B組,對比有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分組例數 手術時間(h) 切口長度(cm) 留置導尿管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術后排氣時間(d) 住院時間(d) 半流質食物進食時間(d)A組 35 4.01±1.54 8.41±1.02 5.11±0.36 150.33±20.14 3.11±0.25 9.24±0.36 4.31±0.25 B組 35 3.21±1.35 18.34±1.25 7.94±0.64 264.64±20.19 5.04±0.34 12.34±0.41 6.17±0.37 t - 2.311 36.413 22.801 23.714 27.056 33.613 24.642 P - 0.02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不良反應情況對比:A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57%,B組為31.43%,對比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結直腸癌的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其病情發(fā)展緩慢,且疾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具有隱匿性[2]。其多發(fā)病于老年群體,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由于老年患者對臨床癥狀的敏感度較差,因此容易忽視該病的便血、腹瀉、黏液便與便秘等早期表現。致使疾病確診時即發(fā)展為中晚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療難度[3]。此外,老年患者的機體耐受性差,身體儲備欠佳,可能在術后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因此其手術風險性較高。有數據顯示:老年患者的結直腸癌手術具有合并癥多、并發(fā)癥明顯和病死率高等特點,原因是:患者對惡性腫瘤懷有恐懼與擔憂心理;其對該病的認知度低,前期治療效果差;老年患者因年齡因素放棄治療,僅要求癥狀緩解[4]。
腔鏡手術是結直腸癌的常見術式,其具有創(chuàng)傷性較小、出血量較少和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勢,可保證手術效果。研究中,A組的手術指標均優(yōu)于B組。說明腔鏡手術的術野清晰,可全面評估腹腔內部情況,進而精準進行手術操作,防止手術器械對腹腔組織造成損傷,減少術中出血量,確保手術安全[5]。但腔鏡手術的時間相對較長,原因是其手術操作復雜,且術野不具有高立體性,但隨著操作者手術技術的提升,手術時間可明顯縮短。研究中A組的各項腫瘤切除指標均接近于B組,對比無差異。說明兩種術式的腫瘤切除療效基本一致,可有效清掃淋巴結[6]。原因是兩種術式均堅持根治腫瘤的原則,可于術中徹底切除腫瘤。而A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B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這可能與腔鏡手術的切口較小,不對腸道生理結構造成嚴重破壞等因素相關。此外,腔鏡手術的術后恢復快,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可減少腸梗阻或感染等并發(fā)癥。以上結果與權隆芳[7]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腔鏡手術可有效治療老年結直腸癌,可改善其手術指標,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