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史錄文
在中國,罕見病并不罕見。盡管其發(fā)病率和患病率遠低于其他病種,但中國人口基數龐大,罕見病患者群體已達到2000多萬人,且每年都呈迅速增長趨勢。罕見病治療藥物被稱為“孤兒藥”,由于適用人群較小、費用昂貴,企業(yè)研發(fā)積極性并不高,目前僅有5%的罕見病存在有效治療藥物。同時,孤兒藥價格較高,患者家庭難以負擔,容易造成因病致貧返貧。2016年對1500名罕見病患者的一項調查顯示,98.7%的患者因就醫(yī)而負債。為評價中國孤兒藥的可及性,北京大學醫(y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利用中國醫(yī)藥經濟信息網2011年~2017年各醫(yī)院孤兒藥的可獲得性與費用數據,進行了相關研究。
2018年之前,中國還沒有罕見病名單和孤兒藥目錄,而美國上市孤兒藥數量為世界之最,故研究以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于2017年6月30日前批準的孤兒藥作為參考,調查其在中國的審批和使用情況。研究利用中國藥學會—全國醫(yī)藥經濟信息網,收集2011年6月30日~2017年6月30日之間全國范圍內各醫(yī)院上報的藥品采購數據。由于大多數孤兒藥僅在二級、三級醫(yī)院中銷售,故研究排除了來自基層醫(yī)院的數據,最終納入分析的含二級醫(yī)院396家、三級醫(yī)院838家,占中國二級、三級醫(yī)院總數的4.7%、35.8%。
研究參考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衛(wèi)生行動的藥物可及性分析框架,從可獲得性、限定日費用(DDDc)、可負擔性3個方面衡量孤兒藥的可及性。
其中,可獲得性分為3個層面:市場層面可獲得率,即美國FDA批準的所有孤兒藥中,在中國批準上市的藥品比例(美國上市的孤兒藥中有多少在中國上市);醫(yī)院層面可獲得率,即對于某一特定醫(yī)院,其配備的孤兒藥種類數占國內已上市孤兒藥總數的比例(某家醫(yī)院配備了多少孤兒藥);藥品層面可獲得率,即對于某一特定孤兒藥,配備其的醫(yī)院數量占納入分析的醫(yī)院總數的比例(某個孤兒藥能在多少醫(yī)院里找到)。
限定日費用即每種孤兒藥限定日劑量(DDD)對應的費用,DDD以WHO官方公布數據為準,若無官方信息,則使用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的成人藥物主要適應證的推薦日劑量。
可負擔性,即患者為支付一天療程費用所需工作的天數,研究使用2011年至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公布的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日收入和農村居民人日均凈收入。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孤兒藥可獲得性較低。在市場層面,截至2017年6月30日,在美國FDA批準的所有632種孤兒藥中,僅有182種(28.8%)在中國上市,平均滯后美國上市時間9年。醫(yī)院層面,可獲得率總體水平較低,中位數低于15%,2013年后呈持續(xù)上升趨勢,東部地區(qū)醫(yī)院可獲得率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qū)水平。藥品層面,約有83%的孤兒藥可獲得率不超過30%,約有93%的孤兒藥可獲得率不超過50%,幾乎沒有孤兒藥可獲得率超過80%。
限定日費用處于較高水平。約一半被調查的孤兒藥的DDDc超過125元,約10%的孤兒藥的DDDc超過4000元。各地區(qū)DDDc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東部地區(qū)略高于中西部,隨著中西部DDDc的逐年上升地區(qū)間差異逐漸縮小。
可負擔性不容樂觀。不同藥品的可負擔性差異較大,患者在城市日均收入下,需要工作以負擔藥品DDDc的天數從0.01天到381.01天不等;在農村,天數從0.04天到1191.02天不等。盡管總體可負擔性逐年上升,但仍只有不到一半的孤兒藥的DDDc小于居民日均收入。雖然DDDc呈顯著下降趨勢,但考慮到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大多數孤兒藥仍可能給罕見病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值得慶幸的是,近幾年罕見病患者群體逐漸受到社會關注,國家也高度重視罕見病防治工作,多次制定文件、出臺措施推動罕見病診治和用藥保障。
提高孤兒藥可及性,保障罕見病患者權益,任重而道遠。在未來,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推進罕見病及孤兒藥相關立法工作,加強政策激勵鼓勵孤兒藥研發(fā)、促進仿制藥上市,完善罕見病醫(yī)療保障體系,引入各利益相關者探索創(chuàng)新多方參與的共付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