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父母要及時糾正他們。不過,批評孩子也要講求藝術(shù)性:吃飯的時候不能批評孩子:放下老師的電話后不能馬上批評孩子;沒弄清原因不能批評孩子:尤其在公眾場合不能批評孩子。因為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和羞恥感。
前幾天,在地鐵里看到一位年輕的媽媽,瞪著眼睛兇巴巴地指著她五六歲的女兒:“你沒長耳朵是不是?帶你出門就討人嫌!”小孩低著頭,旁人只能看見她通紅的耳朵。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特別多,中國有個詞叫“人前教子”,意思是父母教育孩子沒有人前人后的概念,從不會避諱場合。
一旦孩子犯了錯,不管是在大街上,餐廳里,還是親戚朋友面前,拉過孩子就是一頓批,有的父母甚至覺得這種方式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xùn)。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父母越不宣揚孩子的過錯,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p>
孩子或許真的犯了錯誤,但是犯錯是孩子的權(quán)利。選擇在大庭廣眾之下批評孩子,也許非常有力度,讓孩子久久不忘。但這樣做,可能幫孩子改正了一個錯誤,卻又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一一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即使孩子在外面闖了大禍,父母也要忍住,回家關(guān)上門之后再教育孩子,一定要在外人面前給孩子留足面子、留點余地。
教育切忌簡單粗暴。別看孩子小,他們也有自尊心、羞恥心。一個成年人,被當眾批評指責的時候,尚且會心里難受、無地自容,更何況是小孩子。父母應(yīng)該站在孩子的立場,以朋友的身份真誠地與其溝通,通過交談引導(dǎo)孩子明確自己錯在哪兒、可能產(chǎn)生什么后果、以后如何避免等。當然,也有些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差,教育多次仍然不改,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有足夠的耐心,為他們制定階段性的目標,給予足夠的時間,讓他們一點一點改正。對于短期的進步及時鼓勵,培養(yǎng)孩子克服缺點的信心。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shù),批評孩子更需要講究時間、地點、方式和方法。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那樣,弄不好就要抖落,我們應(yīng)十分小心?!庇泻B(yǎng)的父母絕不會肆意發(fā)泄不良情緒,隨意批評孩子,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的自尊心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