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穎,沈雁飛,李永剛
(錦州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易懂難記且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已日益凸顯。面對MBBS (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 留學生這一特殊的學生群體尤其如此,這種被動學習模式加之本學科特點造成學生出勤率低、普遍學習興趣不高及課堂氣氛沉悶等問題。因此,在留學生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開展教學模式改革的嘗試已勢在必行。如何充分利用留學生們性格活躍愛表現自己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是每位授課教師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應使學生由間接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轉向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達到“魚漁雙授”的教學目的[1]。相對于“被動學習”的“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的概念由 Henri Holec于20 世紀 80 年代正式提出[2],國外教育領域早已有深入研究實踐。作為學生獲取專業(yè)知識的重要手段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補充,目前自主學習已成為我國各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3-4]。本教研室目前已完成兩屆留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模式的實踐,現將結果與大家分享。
1.研究對象。選取我校2015及2016級本科留學生,實驗組3個班共76人,采用自主合作學習模式。對照組3個班共90人,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兩組班級學生國籍、人數及男女比例、知識背景基本相同,授課教師、教材及教學內容均相同。
2.研究方法。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講授法,實驗班采用以下研究方案。(1)布置任務。新的教學模式尚處于試行階段,在細菌學各論中抽取3個學時小規(guī)模開展。經過師生充分溝通,選擇呼吸道感染細菌(結核分枝桿菌、白喉棒狀桿菌、流感嗜血桿菌、嗜肺軍團菌、百日咳鮑特菌)為知識模塊,采用自主合作學習模式。學生自由組合分組,3-4人/組,要求學生在自學模塊全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從中自主選擇感興趣病原體的知識點課堂展示。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可以適當插入擴展內容。這個階段師生共建QQ或微信群作為溝通交流的平臺。(2)自主合作學習。學生自主學習查閱資料,包括教科書、病原生物學網絡資源平臺、圖書館電子資源,醫(yī)學微生物學相關網站等。小組協(xié)作,充分討論并準備PPT及教案。此期間,教師承擔監(jiān)督指導工作。(3)課堂匯報及討論。每組選一名學生為代表講授或全組每位學生講解一部分內容,每組時間為10-15分鐘。每組學生授課的所有內容完成后,教師對學生講解中的錯誤、疏漏進行糾正和補充,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學生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期間學生展示組及其他組可以提任何問題,師生共同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重點難點講解。每組授課效果評估由其他組學生及教師共同打分,依據為教案和ppt制作、授課信息豐度、是否條理清晰表達流暢、教學效果、提問及回答情況,還包括教師了解到的小組中每位成員所作的工作等。課堂展示是教師對自主學習效果的評價,為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該成績作為學生期終考核成績的一部分。(4)效果評估。擬通過學生出勤情況和課堂學生表現、問卷調查和隨堂考核成績評定三個方式綜合評估教改效果。
對留學生醫(yī)學微生物學課程采用自主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評價。
1.學生出勤和課堂學生表現及反應。采用自主學習模式的課堂學生出勤率高于對照班級,無遲到早退,也未發(fā)現課堂上睡覺或玩手機等現象。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小組內成員之間合作默契,每個小組完成展示后,其他組成員都會提問反饋并予以鼓勵。學生們制作的課件生動形象,內容豐富,互動性很好,易于理解接受。
2.調查問卷。教學模式改革成功與否在于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及滿意程度,為此我們針對實驗班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76份,回收有效問卷75人。結果顯示: 69人(占被調查學生的92%)對這種模式表示贊同,認為能夠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和理解。72人(96%)認為這種形式比較有趣,令人印象深刻;65人(86.7%)表示這種模式改革能夠提高獨立思考及自主學習能力,并對于今后的臨床實踐有所幫助。67人(89.3%)表示這種模式改革能夠增強人際溝通能力及表達能力。同時有8人(10.7%)表示對于這種教學模式的改革不適應。問卷調查也設有自由意見項,有學生提出今后可適當增加教改內容的比例,時間允許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進行多媒體報告;有學生認為這種模式不利于系統(tǒng)掌握知識,只能在少部分教學內容中開展;也有學生認為自己為這次教改活動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有的學生一直是旁觀者,希望老師能夠提出更好的策略獎懲分明等。根據以上建議意見反饋我們會進行不斷的探索優(yōu)化和完善,逐步形成適應我校留學生醫(y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模式。
3.隨堂測試。通過傳統(tǒng)出題考試的形式對應用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留學生進行隨堂測試,測試內容涵蓋了全部自主學習內容,題型為50道選擇題,滿分100分,測試時間為15分鐘。測試結果顯示(見附表): 實驗班平均成績?yōu)?78.5±13.99),傳統(tǒng)教學班級平均成績?yōu)?75.0±12.86),結果表明兩種模式授課的班級的平均成績未見顯著差異(P>0.05)。五個不同成績分數段人數分布分別為: 實驗班: 22.2%,38.0%,18.1%,12.5%,9.7%,對照班: 11.8%,21.2%,40.0%,12.9%,14.1%,90-100分數段及80-90分數段實驗班的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班,實驗班不及格比例低于對照班。
附表 學生測試成績與成績分布
掌握醫(yī)學微生物學知識對醫(yī)學留學生將來回國從事感染性疾病及感染相關疾病的診療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而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合作。根據本學科特點[5]、課程師資情況及我校留學生的學情[6],在醫(yī)學微生物學各論中選取有代表性在生源國發(fā)病率較高危害嚴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病原體模塊——呼吸道感染細菌,開展以學習小組為中心的自主合作學習模式的嘗試。這種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合作為基礎,課堂上師生角色互換,由學生講解教學內容,由教師點評,師生共同討論。與問題式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不同于之處在于,不需要教學場地、臨床案例,學習內容也更貼近課本,同時又具有傳統(tǒng)教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因此針對留學生開展自主合作學習模式是很有意義的探索。
我們對教學模式的改革結果進行了分析,教改模式班級多數學生表現出較大興趣,能夠積極與老師溝通交流,其平均測試成績略高于傳統(tǒng)模式班級,說明自主學習模式是能夠收到與傳統(tǒng)教學相同效果的,并已顯示了其優(yōu)勢。兩組班級測試平均分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也可能與課堂時間有限,測試題型比較單一,題量較少而不能全面反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關。此外,實驗班高分數段學生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班,不及格率略低于對照班,說明新的教學模式可能更加有助于提高那些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性格活躍或高分數段學生的成績。以上結果證實在留學生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能激發(fā)學生主動涉獵信息并理解教學內容,在教學質量提升中確能發(fā)揮一定的作用。
筆者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自主學習模式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通過傾聽學生的教學展示及課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教師會了解學生基礎知識背景、前期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對相關致病微生物的興趣點在哪里,生源國該種病原微生物流行狀況及危害等問題,教師可從中借鑒進而思考如何講解才能吸引住學生,怎樣使生僻的專業(yè)知識更加易于理解和記憶,從中獲得的教學反思和啟示都將是寶貴的教學經驗。
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比如新的教學模式需要大量師生交流,對教師聽力理解能力要求很高;部分學生不情愿不主動或有自學困難,導致實驗班成績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目前我校本學科網絡資源課程尚未建立針對留學生的學習平臺,可提供的相關英語教學資料比較匱乏等。這些問題和困惑均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完善解決??傊岣吡魧W生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質量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