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
如果訊息或意義曾存在于生活形式的象征交換之中;那么在制造業(yè)階段,資本和生產本身成為訊息,成為意義,成為現象,把生活形式歸到邊緣或系統的縫隙之中?!垢裉亍だ病缎畔⑴小?/p>
2010年12月,知乎第一次在互聯網的廣闊空間中出現。如同諸多成功的網絡項目一樣,在經過了融資路演、開放公開注冊、推出APP等常規(guī)操作之后,知乎不斷增加著用戶數量與自身估值,2018年7月,知乎完成新一輪融資,融資額接近3億美元,該輪融資完成后估值接近25億美元,估值不斷攀升,一副欣欣向榮之景。
另一方面,知乎的形象卻在多年的運營之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逼乎(網民為了暗示知乎用戶愛吹牛所起的惡名)”這一不無惡意的稱呼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網絡之上,著名的百度網絡社區(qū)“貼吧”之內,甚至出現了專門的“反知乎”貼吧,吧內充斥著網民對知乎各種各樣的不滿。
從頗受追捧到飽受爭議,知乎究竟經歷了什么?伴隨商業(yè)估值一道而來的,究竟是羽翼漸豐,還是野蠻橫生?
“我喜歡和這群人交流,他們懂我。” 去年剛剛從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碩士畢業(yè)的林達是一名知乎重度用戶,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是一名“知乎er”。
“我在國內讀大學的時候開始使用知乎的,記得當時大一剛開學,一位年輕的老師在課上提到這個網站,就開始接觸知乎了。剛開始的時候就是覺得上面什么知識都有,什么問題都有人問,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都會有人用知識的角度去解答,非常吸引我?!绷诌_向記者透露道自己與知乎的相識,“一開始我也就是看看各種問題各種答案,其實就和大家玩微博玩網絡游戲一樣吧,更多是為了打發(fā)一下空閑時間,要說真正希望學到多少東西倒是沒有。但是你懂的,知乎就是一個主打知識的平臺,這種既可以打發(fā)時間,又潛移默化地有知識可以吸收的娛樂形式非常吸引我,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每天都會刷一刷知乎?!?/p>
很快,單純的瀏覽他人在知乎上提供的內容已經并不能讓林達感到滿足,“大概過了一年多吧,我就開始在知乎上回答問題了。我是學物理相關專業(yè)的,但是平時在網上我喜歡看有關電影、文學相關的內容,在知乎上自然也是瀏覽這方面的內容居多。當時電影《速度與激情》正在熱映,知乎上也有有關這部電影的討論。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問題是針對電影里的一輛車行駛路線是否用電腦特技完成的,也就是說正常行駛的車輛能否完成影片里的動作。這個問題和我的專業(yè)是重合的,我就在網絡上參與了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就是舉手之勞吧,沒想到提問者看過我的回答后還專門留言感謝了我,這個回答也被網友多次點贊。”
第一次即告成功的答題經歷,讓林達感受到網絡世界所帶來的另類滿足感。“當時很開心啊,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經常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我享受這種為他人排憂解惑,讓知識被更多人知曉的過程?,F在知乎上也有兩千多個人關注我了,說實話,這種被人關注的感覺確實不錯。”林達不無自豪地說道。
“知乎——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知乎網站上一再出現的這句口號,在林達的身上做了完美的詮釋。知識性,歷來是知乎主打的最大王牌。要知道在2010年末,知乎剛剛出現在互聯網上時,網絡用戶是需要得到邀請碼才可以注冊知乎的,也正因其立足知識性,且需要邀請碼的特性,知乎一出生就帶有了一種精英屬性,用戶想要進入知乎這個圈子,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對知識有興趣、基本的計算機使用水平、站在互聯網前沿,關注到知乎這個小眾網站。要知道,這三個條件在2013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并不算低。
2013年3月,知乎向網民開放注冊,短時間內,注冊用戶迅速由40萬攀升至400萬。時至今日,據知乎官方最新宣布,知乎用戶數破2.2億,問題數超過3000萬,回答數超過1.3億。那時候還是“小而精”的知乎,而現在是“大而廣”的知乎。
知乎榮光,耀眼異常。
2018年10月,一個未設置頭像,用戶名為“ponyma”的知乎用戶在知乎上發(fā)布了一個問題,問題的內容為:“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yè)?產業(yè)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chuàng)新,會帶來哪些改變?”在眾多的回答之中,一位用戶名為“矮個芝麻”的用戶這樣回答道:“這個問題大而無當,只能泛泛而談。喜歡這樣提問的,一般是在校大學生,缺乏企業(yè)實際經營經驗。建議提問者先踏踏實實工作幾年,像答主一樣拿到20萬年薪,再回頭看你問的這些夸夸其談的問題,會覺得很慚愧的?!?/p>
有趣的是,這位提問者“ponyma”的真實身份,正是互聯網界數一數二的大佬,騰訊CEO馬化騰。而答題者“矮個芝麻”,則被網友們戲稱為2018年“最痛打臉”。事情還沒完,有網友爆料稱,答題者其實知曉提問者是馬化騰,寫下這樣的回答純屬抖機靈,只是為了一諷知乎網站用戶的自大吹牛之風。
吹牛、攀比、為了吸引網民眼球肆意編造,這些已經成為了知乎近乎公認的問題。只要留心觀察,知乎的內容中“人在美國”“北京有房”“剛下飛機”“年薪百萬”等等光鮮的詞匯屢見不鮮。與之相對應,諸如“年薪百萬是怎樣的體驗?”“富二代是怎樣生活的?”這類十分媚俗且浮夸的問題也俯拾皆是。在知乎內容的生態(tài)圈中,仿佛百分之九十的男性,都是擁有八塊腹肌,年紀輕輕出任CEO,愛讀書有品位顧家貼心的人生贏家;百分之九十的女性,不是在頂級企業(yè)當著女強人,就是相貌出眾,德藝雙馨,嫁給了愛情之外還嫁給了富有的絕世好男人。
在知乎的世界里,失敗者沒有發(fā)言權。然而這一切成功的內容是真的嗎?
2016年,警方破獲了一起知乎用戶“童瑤”詐騙案。犯罪嫌疑人童某在知乎上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美女花店店主,并自導自演了一出苦情戲,利用先天患病的借口,騙取網友捐款達十五萬元。我們來看一看這個童某給自己塑造的網絡形象:美女、學霸、愛情圓滿、生活態(tài)度積極……所有這些,都是知乎圈子里公認的正面評價,也正是利用這樣的正面評價,童某在實施詐騙之前,積累起了不少粉絲。無奈事實再一次證明了網絡世界的虛幻與險惡,童某實際是一個高中肄業(yè)的90后男性,長期在蘇州一工廠擔任操作工,沉迷網絡游戲。
除了上述觸犯法律的極端典型之外,知乎里還充斥著許許多多只為圖一時口快的夸張甚至虛假內容。曾經有網友整理過一份“知乎吹牛合集”,里面有今年三十歲,去年四十歲的返老還童之人;有時而一貧如洗,時而家產萬貫的人生大起大伏之人;有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頭顱整個掉下靠醫(yī)學技術重新接上痊愈如初的起死回生之人……
知乎,似乎已經從一個分享知識的平臺,逐漸變味,甚至被有些人當作虛構寫作交流平臺。
網民似乎更為刻薄,把不滿發(fā)泄到了“知乎——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這句口號上,現如今更為被大家熟知的是該口號的變體:“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h3>烏托邦
知乎是一座烏托邦,一座網絡社會一元價值觀的誘人烏托邦。
冷靜分析知乎網站所暗含的主流價值觀:美麗的外貌、自律的性格、優(yōu)雅的品位、對財富的占有、浪漫的愛情、豐富的閱歷,等等,所有這一切,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十分相似。但社會之所以存在,正是緣于其包容性,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要保持良好的身材,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來投入到這樣一件事情上。社會也并不會僅僅因某人身材不佳,而把它歸入到失敗者的行列,當然成功者也并不必須擁有良好的身材。與現實生活不同,網絡世界是偏激且不留余地的,特別是在知乎這樣一個從一開始就主打精英主義的網站之上,僅身材不佳這一項,就足以把這位用戶歸入失敗者的行列。
面對網絡的刻薄,網民有兩個選擇:無視它或者迎合它。知乎用戶吹牛的表象背后,實質上是網絡政治權利的平權,無數現實生活中未能達到主流成功價值觀要求的平庸之輩,不愿意因現實生活的落后而讓自己手中的網絡話語權旁落他人,要實現這一目標,最簡單也是回報最高的方法便是吹牛。吹牛既滿足了人類原始的表達欲又合乎時宜地營造出符合網絡社會一元價值觀的虛擬人設,爽快高效。
在知乎這座烏托邦內,聊以自慰也好,自我蒙蔽也罷,無數真假難辨的信息符碼組合在一起,成為虛幻。但快樂,何嘗又不是一種虛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