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 陸新鋒
幾何綜合復習階段,常常有一類探究三條線段之間數(shù)量關系的綜合題,這類問題學生往往找不準求解方向,導致思路受阻.為了幫助學生做好復習,我們圍繞專題開展了精準復習,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本文梳理這節(jié)專題復習課的教學流程,并給出教后思考,供研討.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 經典問題,回顧性質
經典問題1:如圖1,等邊三角形ABC中,點P是邊BC上一點,連接AP,將線段PA繞點P順時針旋轉60°到PQ位置,連接CQ,求證PC+CQ=AC.
教學預設:可以在AC上取一點H,構造等邊三角形CQH,進一步證明△AQH △PQC,可以構造AH=PC,HQ=QC=HC,于是AC=AH+HC=PC+CQ.問題獲證.證后還應引導學生“成果擴大”,認識這個問題還能得到如下一些結論或性質,比如,連接AQ,△APQ是等邊三角形,CQ是△ABC的一個外角平分線,點Q一定在該外角的平分線上,等等.
圖1
圖2
經典問題2:如圖2,過正方形ABCD的頂點引一條射線DG,過點B作BG⊥DG,垂足為點G,連接CG.探究DG、CG、BG的數(shù)量關系.
教學預設:由∠BCD、∠BGD都是直角,可確認B、C、G、D四點共圓,于是∠BGC=45°,利用這個特殊角度構造等腰直角三角形CGN,進一步證明△BCN △CDG,可以溝通.從而有.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 例題探究,學會轉化
例1(北京人大附中2018年12月初三考卷)如圖3,∠MON=α(0°<α<90°),A為OM上一點(不與O重合),點A關于直線ON的對稱點為B,AB與ON交于點C,P為直線ON上一點(不與O、C重合),將射線PB繞點P順時針旋轉β角,其中2α+β=180°,所得到的射線與直線OM交于點Q.
這個問題中,點P的位置和角α的大小都不確定,在這里我們僅研究兩種特殊情況,更一般的情況留給同學們深入探索.
(1)如圖3,當α=45°時,β=90°,若點P在線段OC的延長線上,
①依題意補全圖形;
②求∠PQA-∠PBA的值.
(2)如圖4,當α=60°,點P在線段CO的延長線上時,用等式表示線段OC、OP、AQ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證明.
教學預設:先安排補全圖形,如圖5,探究∠PQA-∠PBA的值有兩種典型思路.思路之一,將∠PBC等量代換到∠QPO,然后就能利用△POQ的外角性質得出∠PQA-∠QPO的值為∠MON(45°);思路之二,連接OB,確認四邊形OBPQ是對角互補的四邊形,則∠PQA=∠PBO,于是∠PQA-∠QPO轉化為∠PBO-∠QPO,再轉化為∠CBO(45°).
在第(2)問中,當α=60°時,可得β=60°,如圖6,連接OB,可以發(fā)現(xiàn)圖形中有一個基本圖形,引導學生利用開課階段復習的“經典問題1”,可在OQ上取一點H,構造等邊三角形OPH,從而得到OQ=OB+OP,進一步利用OB=OA=2OC,可得AQ=4OC+OP.
例2(北京十一學校2018年12月初三考卷)如圖7,在△ABC中,∠ACB=90°,∠CAB=α,點D為AC的延長線上一點,連接BD,作AE⊥BD于點E,將射線AE繞點A逆時針旋轉α后,所得的射線與BD的延長線交于點F,連接CE.
(1)①依題意補全圖形;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②當∠CAB=α時,用含α的代數(shù)式表示∠AEC為_______.
(2)當AC=BC時,用等式表示線段AF、CE、BE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證明.
圖8
教學預設:先補全圖形,如圖8,容易確認點A、B、E、C共圓,于是∠AEC=∠ABC,而∠ABC=90°-α,則第(1)問獲解.第(2)問中的三條線段比較“分散”,先確定,接下來集中精力思考BE、AE、CE三條線段的數(shù)量關系,可聯(lián)想到上面的“經典問題2”,構造等腰直角三角形CEG,可得進一步可代換得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 繼續(xù)前進,變式拓展
例3(北京交大附中2018年10月)如圖9,Rt△ABC中,∠ACB=90°,AC=BC,過點C在△ABC外作射線CE,且∠BCE小于45°,點B關于CE的對稱點為D,連接AD、BD、CD,其中AD、BD分別交射線CE于點M、N.你發(fā)現(xiàn)線段AM與CN之間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證明你的發(fā)現(xiàn).
圖9
教學預設:連接BM,學生需要先證出BM⊥AD,進而確認△ABM是直角三角形,△BM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這樣由勾股定理可得AB2=AM2+BM2,BM2=2BN2,BC2=BN2+CN2,AB2=2BC2,這樣就可代換得AM2+BM2=2BN2+2CN2,于是,AM2+BM2=BM2+2CN2,于是AM2=2CN2,即
教學環(huán)節(jié)(四) 課堂小結,拓展思考
圍繞本課所學,安排學生小組交流學習了哪些新的內容,對幾條線段之間數(shù)量關系的探究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或理解,各小組推薦兩人到講臺前向大家匯報交流,談本課所學的收獲.然后出示如下拓展題.
拓展題:如圖10,矩形ABCD中,點E、F分別在邊BC、CD上,當∠EAF=∠EFC=45°時,分析線段BE、EF、DF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圖10
圖11
圖12
教學預設:學生可能會有困難,這里可先出示鋪墊式問題,如圖1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ECF=45°,這是一個經典問題,學生應該能想起該圖的一個經典結論于是可以想到構造圖12這樣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GH,問題獲得有效轉化,相繼發(fā)現(xiàn)可代換得
1.專題復習課需要聚焦主題與精選學材
我們知道,專題復習課在選題上呈現(xiàn)出以題型來選題,或者以知識點來選題的備課價值觀,這種選題的指導思路之下,很多習題雖然題型相同、知識點相近,但是解題策略、思路方法大相徑庭,無法做到聚焦主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發(fā)、打磨專題復習課時,把聚焦主題作為第一追求,在此基礎上精選學材,學材的來源可以是教材上例題、習題、拓展題,也可是各地中考題中的相關素材,但這些素材選定之后,并不能簡單地直接拿來,還需要進一步整合、刪減、改編或拓展生長.本課例就是由兩道北京名校最新考題出發(fā),“思前想后”→整合素材→生成學材.
2.專題復習課需要由淺及深與漸次推進
專題復習課在選定素材、生成學材之后,還需要由淺及深、漸次呈現(xiàn)這些學材內容.在上文課例中,我們選擇的是從兩個“經典問題”(學生在八年級就已對相關練習進行過訓練)出發(fā),先復習確認已有性質或求解經驗,再依次給出兩道幾何綜合題,先由學生獨立探究出三條線段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并且小結在黑板上,為后續(xù)探究問題提供轉化方向.本課主要教學用時花在例1、例2的研究上,這兩道習題都需要先補全圖形,再構造輔助線轉化為熟悉的“經典問題”.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向學生滲透和傳遞“回到經典問題去解題”的解題與探索方法.此外,專題復習課在預設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較難習題時,還應注意鋪墊設問與適當“留白”相結合,既讓大多數(shù)學生在鋪墊設問下體驗到挑戰(zhàn)難題的自信,又讓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能在適度留白式的探究中體驗到攻克較難習題的樂趣.在上文課例中的經典問題與例1、例2的探究中可體現(xiàn)出鋪墊設問的教學價值;而在最后環(huán)節(jié)的拓展題中又是“留白”式的教學安排,只適合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獨立探究、實現(xiàn)問題轉化,教師在教學組織時也可根據(jù)學情相機進行適當?shù)摹敖虒W干預”(提供幫助或鋪墊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