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愛 王 微 劉珊珊
三亞學院管理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加速教育改革,提高育人質量是當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為此,各高校不約而同的將改革的重點放在了教學改革上。然而,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知識轉移的過程,高校師生間的知識轉移是一個復雜的、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過程,構建師生間知識轉移過程模型,發(fā)現(xiàn)影響知識轉移過程的因素,對于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知識轉移是知識管理研究中的熱點問題,目前已形成了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學者們研究的相關熱點包括:知識轉移績效、知識轉移影響因素、知識轉移過程、知識轉移模型、知識轉移能力、知識轉移效率、知識轉移機制等等,研究和應用的領域多集中于商業(yè)組織和團隊中。而高校師生之間的知識轉移問題的研究文獻并不多見。
實際上,高校師生間知識轉移的效果直接決定著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人才培養(yǎng)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知識轉移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轉移方和接受方之間的互動[1]。馬海英等(2010)通過實證檢驗了知識接收體特性、知識轉移雙方的聯(lián)系、知識本身的內隱性等因素對大學本科教學過程中知識轉移質量的影響[2];周杰(2011)在研究運營管理課程教學方法中從知識轉移視角出發(fā),構建了課程教學知識轉移模型[3],此后他又以市場營銷專業(yè)為對象構建了市場營銷專業(yè)教學知識轉移模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影響知識轉移的因素,包括知識特性、師生關系質量、教師轉移知識能力、學生的吸收能力等因素,這些因素影響著知識轉移效果和效率,進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4]。這些研究為本文構建高校師生間的知識轉移過程模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研究基礎。
本文認為,高校師生間的知識轉移就是在一定的知識轉移情境中教師作為知識源將專業(yè)知識進行編碼經(jīng)由一定的渠道轉移給學生的過程,這個轉移過程的效果受到教師特性、學生特性、知識轉移媒介、知識轉移情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且,需要對知識轉移的效果進行必要的檢測和反饋,及時修正知識轉移過程中的偏差,以提升和保障教學質量。
在當代教育模式中,教師仍然發(fā)揮著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承擔了知識發(fā)送者和知識源的角色。因此,教師的知識轉移能力和知識輸出意愿在很多程度上影響了知識轉移的效果。
1.教師的知識轉移能力
教師的知識轉移能力由教師的知識儲備質量、知識編碼能力、知識發(fā)送能力所組成。知識儲備質量是教師知識轉移能力的基礎,沒有充足的“量”和結構合理的“質”作為前提,勢必會影響知識轉移的效果。教師的知識編碼能力和知識發(fā)送能力也影響著知識轉移效果。尤其對于較難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以學生易懂樂學為原則進行編碼和發(fā)送至關重要。
2.教師的知識輸出意愿
教師的知識輸出意愿并不總是穩(wěn)定的,知識輸出意愿既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如自身的壓力感、敬業(yè)度、工作滿意度等;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如學習氛圍、組織支持的程度,師生關系的質量、學生的接受意愿和吸收能力等。
1.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
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受到學生知識儲備量和學習能力的影響。首先,知識儲備量是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學習基礎,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足是導致“聽不懂”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的知識基礎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進而進行知識創(chuàng)造的前提。其次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指的是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內化以及輸出能力。學習能力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個體差異性等特征,教學過程中,知識的選擇、知識的編碼以及轉移渠道的設計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
2.學生的知識接受意愿
學生的知識接受意愿主要受到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動機強烈,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障礙,知識轉移的效率更高,內化效果更好。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學習主動性不足、目的性不明的問題,知識接受意愿差,知識轉移的效果因此受到影響。
傳統(tǒng)上,師生之間的知識轉移渠道主要為課堂上的面對面教學,但是,受到教學時數(shù)、班級容量、學生個體差異、課堂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遠遠不能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轉移。因此,拓寬知識轉移渠道,降低師生間的溝通障礙,是實現(xiàn)有效知識轉移的重要條件。
師生間的知識轉移過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開展的,情境是否適宜也是影響知識轉移效果的重要因素。
1.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質量
知識轉移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產(chǎn)生認知的過程,無論是課上的互動還是課下的溝通,都是產(chǎn)生認知促進理解的方式?,F(xiàn)階段的教學手段改革多著重強調“互動性”;而課下的多渠道溝通可以促進師生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降低知識轉移的成本。
2.情感與互信關系的狀態(tài)
徐國軍等(2018)通過實證研究表明,聯(lián)結強度對知識轉移效果具有正向影響[5]。表現(xiàn)為強聯(lián)結可以促進知識轉移主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加強雙方的信任程度,從而提高知識轉移效率。受到較高生師比的客觀因素影響,高校師生關系越來越淡漠。沒有情感和互信關系作為紐帶,知識轉移的效果得不到保障。
3.學習型校園文化的氛圍
組織文化對組織行為的約束和指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學習型校園文化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行為。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和不成熟價值觀的影響,很多大學生醉心于兼職賺外快、創(chuàng)業(yè)發(fā)大財、當“官”攢資歷、交友建人脈,卻無心坐“冷板凳”踏實學習,不良的學習氛圍影響了知識轉移的效率和效果。
4.知識轉移情境的多元化
教學活動的一般場所是教室,教室空間的局限性使得一些體驗性較強的教學活動難以展開,如游戲類、實踐性的教學活動等,這對于隱性知識轉移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來說十分不利。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jù)講授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多元化的教學空間,如教室、實驗室、企業(yè)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知識轉移情境。
完整的知識轉移過程應該包括效果的檢驗和反饋,通過檢驗來了解學生的接受情況,發(fā)現(xiàn)知識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反饋給教師進行校正。常見的知識轉移效果檢驗的手段為課程考核,以考核結果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參數(shù)。然而,由于考核形式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往往難以真實考量學生的吸收、內化尤其是知識輸出水平,所以,建立完善的檢驗手段是提高知識轉移效果的保障。
首先,要著重提高教師的知識儲備質量。一方面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培養(yǎng),如舉辦讀書會活動、開展專項內容培訓、交叉聽課、掛職鍛煉、外出參會等,積極搭建知識共享平臺,如課程小組、教改研究團隊等,增加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而促進知識的積累及轉移。
其次,要提高教師的知識輸出能力,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對教學方法、轉移渠道進行恰當?shù)母母?;合理設置教學任務量,保持主講課程的穩(wěn)定性以積累經(jīng)驗,完善課堂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激發(fā)教師的敬業(yè)精神。
最后,要關注教師的知識輸出意愿??梢酝ㄟ^調查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敬業(yè)度等指標得到間接的反饋,通過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和敬業(yè)度來激發(fā)教師的知識輸出意愿。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學校和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盡早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設立雙導師制,聘請一些社會人士承擔部分教學任務,切實開展好實踐教學部分。同時,教師知識輸出能力的提升和轉移渠道的豐富性,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
提高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一方面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注意各門課程之間的銜接順序,實現(xiàn)循序漸進的積累;另一方面,學校也應該適當給學生“增負”,如要求學生參加網(wǎng)絡課程學習、聽專題講座、組織讀書活動等,促使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拓寬視野,增加知識儲備量,改善知識結構。
知識渠道的拓寬應重點完善課下的師生交流機制。一方面應強化課后的學業(yè)輔導,鼓勵甚至要求學生課下走進教師辦公室,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溝通平臺,建立相關的學習空間、討論群組、課程網(wǎng)站等,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多渠道的建設,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與溝通,有利于建立師生間的情感與互信關系,也間接營造了學習型的校園文化,優(yōu)化了知識轉移情境,為教學質量的改善提供了條件。
大學生獲取知識的目的應該是學以致用,尤其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運用,因此,知識輸出水平的檢驗可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鑒于此,知識轉移效果的檢驗除了采取恰當科學的課程考核方式之外,應該進行周期性的畢業(yè)生調查進行補充。根據(jù)用人單位的反饋、畢業(yè)生的崗位適應性等調查結果,不斷修正培養(yǎng)目標和知識內容、轉移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