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應用寫作》的模塊教學法,從統(tǒng)籌組合,針對選擇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社會需求,靈活地選擇、組合不同的文種構成模塊。從類型來看,模塊有不同的層次;從內容來看,模塊有不同的組合。所以,只要掌握模塊教學法的正確程序,就能在《應用寫作》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應用寫作》 模塊教學法 模塊教學的類型 模塊教學的操作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大學《應用寫作》的教學效果不容樂觀。許多學生擺脫不了“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寫就錯”的狀況。這種情況形成的原因是文種數(shù)量多,格式繁復。要改善《應用寫作》的教學效果,運用模塊教學法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模塊”來源于英語中的“module” 一詞,原意為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標準砌塊。《應用寫作》的模塊教學法指由若干不同但相互聯(lián)系的文種組合成不同的功能部件,并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就具體文種而言,模塊教學法,就是把相關的文種整合起來,統(tǒng)籌兼顧地進行教學。
1模塊教學法的類型
模塊教學法的基本結構應包括模塊教學計劃、模塊教學教材、模塊教學教案、模塊教學流程等四部分的內容。
1.1模塊的層次結構
從模塊的層次結構來看,模塊可以分為主模塊、下位模塊和結構模塊。主模塊指應用寫作中不同的內容范疇,如:經濟類應用文、法律類應用文、事務類應用文、行政類應用文等。下位模塊指具體的文種,如行政類應用文一般包括命令(令)、決定、意見、公告、通告、通知、通報、報告、請示、批復、函、會議紀要、議案等。主模塊和下位模塊的設計是模塊化教學的起點,其基本的設計原理就是根據(jù)文種的內在邏輯,形成一些相對固定的教學、學習模塊。
結構模塊將某個應用文的文種的結構分成不同的“框”,即標題、開頭、主體、結尾四個模塊,不同的模塊有不同的程序標志。
1.2模塊的內容結構
從模塊的內容結構來看,可以分為兩種:即同一范疇的內容組合和不同范疇的內容組合。
同一范疇的內容組合指按照傳統(tǒng)的應用寫作組合而形成的模塊。某些應用文的不同文種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這些文種在應用寫作中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如求職信、競聘辭、個人簡歷等。由于這些文種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可以將這些關系密切的文種組成一個模塊,循序漸進、前后照應地進行教學,從而有效地提高《應用寫作》的教學效率。如:
傳統(tǒng)的應用文體一般分為六個部分 即:行政公文、事務文書、社交禮儀文書、司法文書、經濟文書、學業(yè)文書等。
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根據(jù)技能培訓和大學教學的要求增刪。如帶有實用價值的簡單模塊分類可以把應用文分為行政應用文、日常事務應用文、財經應用文三大模塊。
不同范疇的內容組合則大多用于職業(yè)崗位培訓中,可以以項目為導向,重組課程內容,做到“基礎知識模塊、通用技能模塊、具體崗位所需技能模塊”三者有機結合。如根據(jù)高校不同專業(yè)的特點,通過行業(yè)的調研,構建滿足不同專業(yè)學生需要的教學模塊。土木工程類學生除能擬寫一般的公務文書外,在施工項目管理中,還要經常使用專業(yè)性較強的工程類文書,如投標書、施工計劃書、施工日志等,這樣就形成了“生產及技術管理文書寫作模塊”,使應用文的學習與未來的專業(yè)工作有了切實的交集。
2模塊教學法的操作
在《應用寫作》的模塊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和系連法,而為了使學生更清晰地認識不同文體的差異,就必須運用比較法。
2.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構擬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地領略現(xiàn)實,再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
情境教學法,可以通過“情境導入、文體析出、任務定位、案例閱析、知識鏈接、能力訓練”六個環(huán)節(jié)來安排,既方便學生自學,也方便教師教學。
如“會議系列”,教師可以模擬一次會議的情境,要求學生根據(jù)這次會議提供的條件,撰寫會議講話、會議記錄,會議紀要、會議簡報等。再如“求職系列”,教師可以先設計某一經濟實體如企業(yè),再根據(jù)這個企業(yè)的需求設計某些崗位,讓學生撰寫個人簡歷、競聘辭、求職信等系列文種。這種模塊式系列訓練,能使學生較為容易地把握相關文種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有效地提高《應用寫作》的寫作水平。
情境教學法可以分為直接情境和間接情境。前者如現(xiàn)場模擬,后者如放錄象,視頻等。
2.2系連法
系連法產生的依據(jù)是不同文種間的有機聯(lián)系。某些主模塊下的下位模塊,可能具有大致相似的格式和寫法,這種情況可以分兩種,第一種是體裁相同,內容不同,如《專題會議文書》《調研策劃文書》《科技學業(yè)文書》《法律訴訟文書》等。這種情況如果使學生集中訓練,既大大減少了教師重復教學的資源損耗,又可使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第二種是體裁不同,內容相關。如以“社交禮儀文書”為例,“邀請函”“迎送詞”“答謝詞”“祝賀詞”“演講稿”,這五個文種內容相關,體裁不一,但具有大致相似的結構。從格式上看,都由“標題、稱呼、正文、結語、落款”五部分構成;從內容上看,某些地方也大致相同。如“歡迎詞”開頭一般說明事件背景,致辭人身份,代表的單位等;“答謝詞”在開頭一般要敘述事件背景,致謝人的身份,代表的單位等。在主體部分中,“歡迎詞”要寫此次活動的意義,活動安排,預期的目標等;“答謝詞”要陳述對方的幫助,取得的成果以及對今后的意義等?!皻g迎詞”和“答謝詞”的結尾部分,都是表達真摯的歡迎或感謝之情。學生通過對這些相似文體的學習,既加深了對文種格式的印象,也能找出相似文種的共同規(guī)律。
2.3比較法
比較是一種重要的明確事物差異的方法。兩類事物的比較必須具有可比性、比較點和差異性。兩類事物的共同點越多,可比性越大。應用文的文種種類繁多,格式有別,孤立地講解,則瑣碎繁雜,學生難以把握。因此,把相同或相近類型的文種聯(lián)系起來比較,就容易找出文種間的同異點,從而加深印象,把握要領。
運用模塊教學法時可以把兩個或多個不同的文種放在一起比較,以便掌握這些應用文種的寫作要領。如“函與請示”、“報告與請示”、“公告與通告”、“消息與通訊” 、“報告與調查報告”、“計劃與總結”等文種都可以采用此法教學。
這些可以比較的文種一般屬于同一主模塊的下位模塊,但不同主模塊的下位模塊也可以進行比較,當然,二者的比較角度是不同的。
比較法可以讓學生迅速鑒別不同文種之間的細微差別,準確掌握其寫作格式和要求,為正確運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3結論
在當前社會浮躁,大學生在心態(tài)上和時間上都使《應用寫作》邊緣化的社會現(xiàn)實下,模塊教學法具有顯著的價值和功能。
首先,模塊教學法能解決同一教材和不同專業(yè)對應的矛盾性,即同一教材可用于不同專業(yè)。大學《應用寫作》的教材,不可能細化到不同的專業(yè)運用不同的教材。盡管有的文種是不同教材通用的,但某些專業(yè)更需要某些文種。采用模塊化設計思想,對《應用寫作》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模塊化構思設計,同一教師講授不同專業(yè)的班級,就可以根據(jù)專業(yè)的需求,構建“通用主模塊”和“專業(yè)主模塊”,通用主模塊各專業(yè)相同,“專業(yè)主模塊”各專業(yè)不同。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應用寫作的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水平。
其次,模快教學法能顯著地提升教學效果。模快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系連法相結合,運用比較法,能從整體和局部上兼顧不同文種的取舍和協(xié)調,能使學生較為清晰地了解不同文種在不同社會情境中的功能,能使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不同文種的同異,從而較為明顯地提高學生《應用寫作》的整體水平。
作者簡介:滿月,女,1983年12月生,滿族,湖南省常德市人,碩士,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基礎部講師,主要從事文化產業(yè)和文藝學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丁芳林,肖小明.高職院校“模塊課研討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05).
[2] 富浩.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應用寫作模塊化教材建設探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