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忠 丁兆亮 張艷君 唐 昕
鄂北地區(qū)水資源配置工程1#施工支洞全長約505 m,采用城門洞斷面型式(寬4 m,高4.5 m),隧洞采用鉆爆施工,在施工到樁號0+082 時,隧洞突發(fā)涌水。其圍巖地質如下:隧洞圍巖巖性為震旦—青白口系白兆山組(Z2b)黑云母片巖與大理巖互層,掌子面右上側出露斷層f,斷層產狀290°∠60°,斷層破碎帶可見寬度大于2 m,主要為原巖塊石、碎石充填,沿斷層帶有多處線狀流水現(xiàn)象,流量20 L/s 左右。隧洞軸線走向241°,斷層走向與洞軸線夾角41°,據(jù)此預測斷層f 于掌子面前方穿過洞身。
該涌水現(xiàn)象影響圍巖的穩(wěn)定性,給施工造成困難。
根據(jù)現(xiàn)場工況,采用堵排結合處理方案。首先利用大功率水泵將隧洞積水排出,并保持掌子面不積水;然后對出水洞壁進行堵水灌漿,繼續(xù)掘進;掘進前進行超前探水,若有水,則進行灌漿,之后開挖。
2.1.1 排水設備
緊急調集排水設備,做好排水準備。
2.1.2 排水系統(tǒng)布置
排水系統(tǒng)布置如下:
(1)在出水點附近設一集水坑,安置4臺5.5 kW水泵,將水抽排至集水坑;
(2)沿支洞鋪設管道并安置1 臺37 kW 水泵,將水抽排至地面。
2.2.1 灌漿孔布置
灌漿從樁號0+082 斷面開始布置,全洞壁360°布孔。單孔長度5 m,孔向下游,與洞軸線夾角60°。斷層影響帶上的灌漿孔間排距3 m,每排7 個孔;斷層帶上的灌漿孔間排距2 m,每排11 個孔,如圖1、2 所示。
圖1 孔深及方向圖
圖2 孔位布置圖
2.2.2 施工順序
第1,完成1.5 m 鉆孔后采用0.2 MPa 低壓灌漿;第2,完成1.5 m 深灌漿后,掃孔繼續(xù)鉆進,直至設計孔深,之后以2 倍涌水壓力進行灌漿;第3,逐環(huán)向掌子面推進,直至涌水停止。此時灌漿工作完成。
2.3.1 灌漿孔布置
2.3.1.1 洞壁周邊灌漿孔布置
灌漿孔從開挖掌子面開始布置,全洞壁360°布孔。單孔長度5 m,孔向下游,與洞軸線夾角15°。隧洞開挖循環(huán)進尺為2 m,灌漿孔沿隧洞下游方向排距為2 m,沿洞壁環(huán)向間距為2 m,每排11 個孔,如圖3 所示。
圖3 超前灌漿孔深及方向圖
2.3.1.2 掌子面灌漿孔布置
以掌子面中心孔為中心進行灌漿孔布置。灌漿孔間距2 m,單孔長度5 m,斷面均布20 個灌漿孔。
2.3.2 施工順序
施工順序為先灌漿,后開挖。
隧洞出渣、排險后,首先在隧洞中心鉆中心孔,孔深5 m。檢測出水情況,判定是否需要進行灌漿。如需灌漿,則采用風鉆打孔,ZJ-3 擠壓式灌漿泵或GZJB 型液壓灌漿機灌漿,直至開挖掌子面不再涌水。
洞壁周邊灌漿后,灌漿花管不再拔出;開挖掌子面灌漿后,將灌漿花管拔出,以免影響隧洞開挖。
隧洞洞壁堵水及開挖掌子面預注堵水,均采用純壓式灌漿。灌漿孔清理完后,插入花管,封閉孔口,開始灌漿。
灌漿花管用Φ40 mm 鋼管制作,前端制作成尖錐頭,尾部1.9 m 范圍內不打孔。具體制作如圖4所示。
圖4 花管制作示意圖
鉆孔完畢,應進行掏孔檢查。在確認沒有坍孔和探頭石的情況下,方可下管。否則,必須用鉆機進行掃孔。完成后,安裝灌漿花管。
灌漿管的安裝方法:根據(jù)確定的灌漿方式確定止?jié){塞位置。用沾有CS 膠泥的麻絲繩繞成不小于鉆孔直徑的紡錘形柱塞,把管插入孔內,再用臺車把管頂入孔內直至設計深度。施工時,要確保麻絲柱塞與孔壁充分擠壓緊實,在麻絲與孔口空余部分,填充CS 塑膠泥,從而固定灌漿管和止?jié){塞。頂入灌漿管時,必須將鉆頭換成沖套,灌漿管須帶護絲箍,以保護管口外絲扣。
無蓋重堵水灌漿,需在灌漿范圍內對開挖巖面進行處理,使之適應高壓堵水灌漿。
止?jié){盤的作用是防止未灌漿地段地下水涌向做業(yè)面,并防止下段灌漿時跑漿。根據(jù)灌漿終壓和巖層的情況,可在預留的巖盤上加噴15~25 mm 厚C20 混凝土,用以加固巖壁。噴混凝土的范圍是在灌漿孔周圍3 m 范圍以內。噴混凝土前,先清理落在作業(yè)面的松動巖石,再分層噴混。由于噴混凝土是在灌漿管完成后進行的,所以噴混凝土時要特別注意,灌漿管應安裝防護套帽,以保護灌漿管絲扣,同時可避免噴混凝土堵塞灌漿管。
灌漿孔采用YT28氣腿式風鉆鉆孔,選用Φ50 mm鉆頭??孜环较虬丛O計要求施工,并做好鉆孔記錄。主要記錄內容有:鉆進進尺、起止深度、鉆具尺寸、變徑位置、巖石名稱、裂隙發(fā)育程度及分布位置、出水量、出水位置、處理水事故和時間、終孔深度等。
3.4.1 洞壁堵水灌漿及首環(huán)超前灌漿
洞壁堵水灌漿及首環(huán)超前灌漿均未形成阻漿巖塞,因此,灌漿分兩步實施:首先,鉆孔1.5 m 深,灌漿采用塑料管,灌漿壓力控制在0.2 MPa,以便形成阻漿巖塞;其次,掃孔后繼續(xù)鉆進,達到設計孔深后,插入灌漿花管,灌漿壓力控制在2 倍涌水壓力(2 MPa),灌漿壓力逐漸遞增,直至灌漿結束。
3.4.2 注漿工藝流程
單液灌漿堵水效果欠佳時,可采用雙液灌漿。
3.4.2.1 單液灌漿
單液灌漿為水泥漿灌漿。單液注漿水灰比采用0.8∶1~0.5∶1,速凝劑用量為水泥用量4%,漿液的控制原則一般是先稀后濃,逐級變換。
灌漿采用ZJ-3 擠壓式灌漿泵,主要施工工藝為:水泥+水+速凝劑→攪拌機→儲漿桶→注漿泵→灌漿。
3.4.2.2 雙液灌漿
雙液灌漿為水泥漿中摻入水玻璃進行灌漿。雙液灌漿水灰比一般為0.8∶1~0.6∶1,水玻璃濃度(玻美度)35,水泥漿與水玻璃體積比1∶1~1∶0.8,凝固時間控制在1~2 min。根據(jù)灌漿效果,現(xiàn)場調整水玻璃摻量。
雙液漿在灌漿前(灌漿泵前)進行混合,采用ZJ-3 擠壓式灌漿泵灌漿,主要施工工藝如下:
(1)水泥漿液。水泥+水+速凝劑→攪拌機→水泥漿儲漿桶。
(2)水玻璃漿。水玻璃原液+水→稀釋水玻璃漿儲存桶。
(3)灌漿。將A、B 兩種漿液同時注入灌漿泵。
3.4.2.3 注漿順序
先灌注內圈孔,后灌注外圈孔(在雙排孔或多排孔的條件下);先灌注無水孔,后灌注有水孔。
從拱頂開始由上自下灌注,如遇串漿或跑漿,則間隔一孔或幾孔灌注。
3.5.1 漿液配合比的控制
漿液配合比的控制原則一般是先稀后濃,逐級變換。
(1)當灌漿壓力保持不變,注入率均勻減??;或者注入率不變,壓力均勻升高時,灌漿工作將持續(xù)下去,不得改變水灰比。
(2)當某一比級漿液灌入量已達300 L 以上,此時灌漿壓力及注入率無改變或改變不明顯,可改濃一級灌注。
(3)當灌入量大于30 L/min 時,可視具體情況越級變濃,但需經現(xiàn)場監(jiān)理檢查批準。
(4)灌漿過程中,由于改變漿液水灰比而使灌漿壓力突增或注入率突減,應立即查明原因,隨時調整。如因加入摻和料而使注入率突減,則應停止使用摻和料。灌漿過程中,應當每隔一定時間測定漿液比重,灌漿結束時亦應測定漿液比重,作好記錄。
(5)當采用最大濃度漿液施灌,注入率很大而不見減小時,經現(xiàn)場監(jiān)理工程師同意可采用“定量供漿,間歇灌漿”的方式灌漿。
(6)灌漿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冒漿、漏漿時,應視具體情況采用嵌縫、表面封堵、加濃漿液、限量、降低壓力和間歇灌漿等方法。
3.5.2 凝膠時間的控制
通過配合比調節(jié)2 臺注漿泵的流量控制系數(shù),凝膠時間的變化由C∶S 來控制,它比用調節(jié)漿液濃度來控制凝膠時間的方法具有快速、簡單、容易、有效,只需操作泵上的2 個按鈕就可以實現(xiàn),如需2 min 以上的凝膠時間,則摻加緩凝劑來控制。為了確保凝膠時間的準確,在灌漿過程中,須定時測試,一般每拌一筒漿或變換一級濃度或配合比時,需要取樣實配,測定凝膠時間。同時,在泄?jié){口接漿測定通過混合器混合后的漿液實注凝膠時間,通過對比,檢查配漿是否準確,操作泵是否正常,吸漿是否正常,混合器混合是否均勻等,從而有助于監(jiān)控灌漿過程(如壓力變化),避免異常事故的發(fā)生。
3.5.3 中途意外中斷灌漿的處理
灌漿工作必須連續(xù)進行,若因故中斷,應按下列原則進行處理:
(1)盡可能及時復灌;
(2)中斷超過30 min 應立即設法沖洗,如沖洗無效,則應在重新灌漿前進行掃孔或在附近重新鉆孔。
3.5.4 灌漿結束、封孔
在設計壓力下,當注入率不大于0.4 L/min 時,持續(xù)灌漿10 min;當不大于1.0 L/min,持續(xù)灌注30 min。
全孔結束并檢驗合格后,采用機械壓漿法封孔,灌漿壓力為1.0 MPa,利用原灌漿管灌入水灰比為0.5∶1 的漿液。當灌入率不大于1.0 L/min時,持續(xù)灌注30 min 后停止。孔口空余部分長度如大于1 m 采用壓漿法繼續(xù)封孔,如小于1 m 用砂漿人工封填密實。
隧洞掘進過程中,常遇斷層、節(jié)理裂隙富密集帶等不良地質條件,突發(fā)性涌水情況時有發(fā)生。采用灌漿和預注漿進行工程處理是非常必要的。灌漿過程在起到堵水作用的同時,也有利于隧洞圍巖的加固,提高了隧洞施工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