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備教材、授課、備學生、備作業(yè)四個方面對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進行闡述。情感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感人心者,先乎情”,教師一定要抓住情感這條紐帶,適時地向學生進行教育教學,讓情感成為語文教學的驅動力,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
教學活動不僅是教師向學生進行知識信息傳遞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特殊的共同勞動、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此過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離不開情感的參與,因為情感不僅對興趣、意志、動機、思維、想象等都起著調(diào)節(jié)作用,而且還對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審美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加快認識過程,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所以語文教學過程決不能忽視情感的作用。
人的情感是最豐富的,特別是中學生,思想活躍,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教師本人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反過來說,教師的情感也受學生的影響。若學生的情感與老師的情感在教學中產(chǎn)生共鳴,互相反饋,則容易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情感豐富,三觀正確,經(jīng)歷了多年檢驗的好文章,特別注重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在這樣文章情感的熏陶下,能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爛熟于心,加工提煉,歸納總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以至于在教學中運用的時候信手拈來。
例如,在備白居易的《琵琶行》這課時,教師不但要了解晚唐那種平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官僚集團互相傾軋、忠臣良將受到排擠的社會現(xiàn)實及白居易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和受貶謫的原因,而且還要深入體會詩人在詩中是如何通過對“琵琶女”遭遇所描述所表達的那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思想感情。達到與詩人、詩中主人公情感的共鳴。
授課中要更好地滲透強烈的思想感情。近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明朗樂觀的心情,才是培養(yǎng)思想大河的生機蓬勃的溪流。因此,授課時教師必須滿懷激情地進入角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情緒飽滿。以自己的積極情緒來感染學生,要富于表演性,或溫馨沉穩(wěn),或熱情奔放,或低沉舒緩,或高亢急促。語調(diào)要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應適時適度,一句話,要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否則,平淡低沉的語調(diào)容易使學生精神不振,教室氣氛沉悶;而聲音過大則以讓學生產(chǎn)生疲倦的情緒。
又如,老舍《我的母親》一課,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我播放了兩首歌曲,一首是毛阿敏的《燭光里的媽媽》,一首是閻維文的《母親》。聽完之后,我動情地說:“同學們,母愛是無私而偉大的,回家仔細觀察一下媽媽的臉,是否有了皺紋,摸一摸媽媽的手是否還是那么滑潤。”緊接著讓學生抓住一句歌詞,并且結合自己的媽媽談感受,有的同學說原來沒有感覺到媽媽的辛勞,總認為媽媽自己做事是應該的,回去一定對媽媽說聲“您辛苦了!”;有的同學說到動情之處竟流下了眼淚;也有的同學非常后悔自己不理解媽媽的一片苦心,和媽媽頂撞,回家一定向媽媽道歉。課堂的開場非常好,為講課打下了基礎。再如,《琵琶行》一課,首先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梗概,然后用適合教學內(nèi)容的喜、怒、哀、樂的情感,配上音樂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此時教師的情感牽動學生的情感,產(chǎn)生教師、學生、與詩人、詩中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共鳴。這樣一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趁機在學生思想集中時傳授知識。另外,教師還要抓住學生喜歡表現(xiàn)自己的心理,對學生回答的每一個問題,無論對錯,都應從不同的角度予以飽含情感的評價(表揚),使他們的情感得到滿足,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顯然,教師既不用在講授中組織教學,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還以《琵琶行》一文為例,對琵琶女彈奏音樂的描寫,是詩文最精彩的部分,當讀到“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時飄出了悠揚動聽的琵琶曲,或輕柔或沉重,或舒緩或急促,或低回嗚咽,或高亢激昂,學生沉浸到優(yōu)美的樂曲聲里,在情感上與作品主人公達到了共鳴,便于學生較深刻地理解課文。
情感不僅在備教材、授課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備學生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視。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生中去,體驗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一個方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設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青少年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特別是中職學校,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異常豐富,思想傾向性強,教師應通過促膝交談、答卷詢問、耐心引導等方式,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及思想傾向。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發(fā)展每個人的愛好,培養(yǎng)他們立足于社會的一技之長,這也是中職學校學習目的及任務所在。但也要考慮到突發(fā)的情況,記得講《我的母親》這課時,由于導入氣氛渲染的太動情了,有個學生竟然放聲大哭起來,這時不要借此而發(fā)揮,你一定要轉換話題,不然講課就無法進行下去。等到課下再了解這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和思想狀況,進行開導幫助。
最后,教師批改作業(yè),特別是批改作文時,也應注意自己情感的表達,必須針對不同學生給予不同的批語。特別是對于差生,要站在他們的角度,以情感打動他們,真誠地去引導鼓勵,發(fā)掘他們身上的任何一點閃光點,及時表揚,讓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親其師,然后信其道。記得有一個學生不喜歡寫作文,我給他寫的批語是:這次作文比上次進步了,字數(shù)比上次多了37個,下次你一定能達到字數(shù)的要求。并且有一點的進步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這個學生慢慢地能按時完成作文,進而喜歡上作文。
總之,情感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感人心者,先乎情”,教師一定要抓住情感這條紐帶,適時地向學生進行教育教學,讓情感成為語文教學的驅動力,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zhí)鞂?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張志勇.情感教育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王愛芹,河南省濮陽市,濮陽市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