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換,楊和銀
(1.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遼寧 沈陽,110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心內科,新疆 喀什,8440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持續(xù)而劇烈的胸骨后疼痛,在服用硝酸脂類藥物及休息后仍然無法緩解[1]。隨著臨床技術和器械的不斷進步,早期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2],有效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研究[3]顯示,有8%~38%的患者難以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因此給予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有效的早期康復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患者實施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干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將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常規(guī)干預的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51例作為對照組,將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行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干預的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51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為31~72歲,平均(54.69±5.83)歲;體質量指數(shù)為18~32 kg/m2,平均(24.58±3.25)kg/m2;心功能分級為Ⅱ級28例,Ⅲ級17例,Ⅳ級6例;合并癥為高血壓35例,糖尿病24例,高血脂癥22例。觀察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31~73歲,平均(54.57±5.96)歲;體質量指數(shù)為18~33 kg/m2,平均(24.64±3.19)kg/m2;心功能分級Ⅱ級30例,Ⅲ級16例,Ⅳ級5例;合并癥為高血壓36例,糖尿病22例,高血脂癥20例。納入標準:均符合2015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均接受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力衰竭;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存在精神疾病或既往精神病史;存在嚴重并發(fā)癥;合并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拒絕配合本研究。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康復訓練,患者在接受經(jīng)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第1~5天在床上進行活動訓練;第6~7天坐輪椅實施雙腳踏步運動;第8~10天進行步行訓練,每次步行200 m,3次/d;第11~12天步行距離增加至500 m/次,3次/d;第13~14天進行上下樓梯訓練,每次上下3層階梯,3次/d。此外,干預人員給予患者常規(guī)飲食、日?;顒影踩冉】敌?。
觀察組實施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干預。為患者制定1周6個階段康復程序,具體內容為:① 階段1:治療當天保持絕對臥床,在干預人員的幫助下進食。穿刺部位壓沙袋5 h左右,關節(jié)、大肌群行被動運動。詳細介紹心臟監(jiān)護知識,囑患者多飲水。能力消耗為1梅脫(MET)。② 階段2:術后1 d在床上自行進食,在干預人員的協(xié)助下洗臉、梳頭,允許自己刷牙。對側肢體主動活動,穿刺側制動24 h后可床邊用馬桶。病情穩(wěn)定后可聽收音機,詳細介紹心臟康復程序及心肌梗死相關知識。拔除鞘管,下肢制動24 h,活動后保持休息30 min。能力消耗為1.5 MET。③ 階段3:術后2 d在床上取坐位2 h左右,自行飲食、床邊梳頭等。在床邊懸坐、下床站立,可下床走動50 m以內??梢钥磮蠹垼v解心臟解剖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病機制等知識。脫離心臟監(jiān)護,可輕微活動,活動后保持休息30 min。能力消耗為2.5 MET。④ 階段4:術后3 d可在椅子上進食,在椅子上坐2 h左右,可坐在浴室讓家屬幫忙擦洗。可在走廊慢行100 m以內,并可上下1層樓梯,可與親朋好友談話。講解急性心肌梗死誘導因素,有條件者給予心電遙測監(jiān)護??奢p度活動,各項活動均在自身耐受下進行。能力消耗為3.0 MET。⑤ 階段5:術后4 d可在椅子上坐2~4 h,自行擦洗及穿脫衣服。漫步行走200~350 m,可上下2層樓梯,可看書,與親朋好友談話。介紹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藥物,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脈率檢測。輕度活動,活動時間控制在30 min以內。能力消耗為4.0 MET。⑥ 階段6:術后5~7 d繼續(xù)前階段活動,強度稍稍加大。正常速度步行,距離在400~500 m。可看電視,給予患者心理咨詢。進行癥狀限制運動實驗,可中度活動,活動時間控制在30 min以內。能力消耗為5.0 MET。1周后采取步行及慢跑的方式,運動時間在30~45 min,2次/d。
① 心功能:觀察并記錄2組干預前、干預2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和室壁運動積分指數(shù)(WMSI)指標的變化。② 生存質量: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對2組干預前、干預2周后生存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力、一般健康狀況、精神健康8個維度,每個維度0~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4]。③ 心血管不良事件:對2組患者進行術后6個月隨訪,統(tǒng)計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主要為心力衰竭、心絞痛、惡性心律失常。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2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水平、生存質量評分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2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干預2周后LVEF高于對照組,LVESV、LVEDV和WMSI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水平比較
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S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WMSI:室壁運動積分指數(shù)。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干預2周后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力、一般健康狀況、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生存質量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實施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后,雖然可使梗死冠狀動脈重新開通[5],促進機體內心肌缺血癥狀緩解,但其無法改變動脈粥樣化的病理基礎,也難以降低患者術后再狹窄的發(fā)生概率[6]。相關研究[7-8]結果表明,通過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提升患者運動量,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概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2周后LVEF高于對照組,LVESV、LVEDV和WMSI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心功能。分析其原因主要為既往傳統(tǒng)心臟康復干預需要在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4~6周、病情穩(wěn)定后實施,而隨著近年來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發(fā)展,為術后早期實施心臟康復干預提供了可能[9-10]。早期對患者進行科學、有序、適量康復鍛煉綜合干預,促進術后患者冠狀動脈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11],從而提高其心肌血供,降低兒茶酚胺的產(chǎn)生量,最終促使心肌耗氧量降低[12]。此外,通過早期床上活動,肌肉關節(jié)的主被動鍛煉可使患者提高心血管儲備能力,增加冠脈血流量[13],從而減少和避免心肌缺血的產(chǎn)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2周后生存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可明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實施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后的生存質量。分析原因主要為,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干預讓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術后肺活量,提高機體肺通氣水平,改善通氣-血流比例失衡現(xiàn)象,從而促進機體各組織器官缺氧狀況的緩解[14-15];通過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胃、腸等消化系統(tǒng)的血液循環(huán),緩解患者消化道癥狀,提高胃腸道蠕動,有利于大便通暢[16-19]。此外,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干預充分豐富患者娛樂生活,緩解了心理負擔,避免疾病給自身造成負性情緒而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提升了患者自信心,從而有效改善其生存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早期心臟康復程序干預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分析其原因主要為早期適宜強度的運動干預,促進患者術后減少冠狀動脈平滑肌收縮效應及Ca2+水平,進而可降低冠狀血管病理性改變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早期心臟康復程序應用于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可改善心功能水平,提高生存質量,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