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第五小學 劉志冰
課堂教學已經告別了一根粉筆、一本書的時代,在網絡形勢下,不管是學生的學,或者是教師的教,均已不是傳統(tǒng)的光碟可以滿足的。所以,我們需要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信息化手段結合在一起,以增強教學質量。
1.方法。首先,仔細地研究教學內容,針對課程標準做出精讀的同時,篩選出重點。在這方面需要深入分析其研究加工價值,進而明確是否能夠開展設計與開發(fā)。其次,選擇適當的素材,明確具體的關鍵點。在這個過程中的主要任務是在已經明確了的內容上,深入地思考這一節(jié)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2.實踐。
(1)微課主題: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學習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尚處于發(fā)育階段,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自制能力比較弱。而且,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有著一定的長方形面積的相關認識。
(3)學習目標分析:①讓學生可以認識與掌握平行四邊形關于面積的計算的公式。②讓學生利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初步理解與認識轉化的一些技巧。
(4)重難點:學習“剪”“拼”“移”“補”面積計算方法。
1.方法。首先,應當要對相關的文稿進行梳理。在具體的過程中需要突出思考的進程,有行動、研究以及思考的清晰流程。其次,開始對腳本進行加工。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要將先前已經梳理完成的文稿做二次加工,構建成“微課”制作的腳本,讓文稿更加簡潔與精練,同時需要有一些懸念或者是波折。
2.實踐。
(1)微課主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設計思路: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分別地演示“剪”“移”“拼”“補”等不同方法,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求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3)教學環(huán)節(jié)規(guī)劃:課程環(huán)境的具體設計與規(guī)劃見下表1所示。
表1微課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規(guī)劃
1.方法。在這個階段便是制作“微課”的關鍵,根本而言便是選擇一件合適的“外衣”。而這里說到的“外衣”便包括了作品的聲音、圖片以及字體等內容。
2.實踐。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我對于微課的開發(fā)過程如下:
(1)用了PowerPoint軟件進行課件的制作,將當中的主要頁面內容進行展示,并制作成課件同時保存。
(2)使用了Camtasia Studio軟件錄屏,進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視頻錄制以及編輯。Camtasia Studio的功能是比較豐富的,不但可以進行視頻錄制,同時還可以直接在視頻中插入字幕,編輯視頻以及生成視頻。這樣視頻便制作完成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訪談了本組6位數學教師以及60名同學,分別是男學生31人,女學生29人。其訪談的內容與結論如下。
第一,“微課”的實踐與應用是不是可以真的可以實現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第二,在實踐過程中,“微課”是不是可以真正地反映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能不能實現教學目標。第三,使用“微課”教學有沒有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帶來幫助。
在對教師進行訪談過程中,6位教師均指出,“微課”使用了最為樸實的語言、最為簡單的手段,將原來比較復雜的觀點以及內容進行了傳播,并且使用了最為自然、形象的畫面結合內容來感染學生。就情感方面而言,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微課在形成與發(fā)展,大家都是可以看得見的,“微課”進入課堂當中并運用至各科的學習與實踐中,將會是其發(fā)展趨勢。論文結合我開展的數學課程教學中微課的設計與運用情況,作出了思考與總結,并對其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的確可以讓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