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利,張輝果
(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2)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導致紅骨髓容量降低,引發(fā)造血障礙,主要變現(xiàn)為全血細胞減少[1]。臨床常采用西醫(yī)治療,包括雄激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但不良反應較大,療效不理想[2]。筆者采用復方皂礬丸聯(lián)合司坦唑醇片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療效確切,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河南省中醫(yī)院兒科收治的4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為2~11歲,平均(5.7±1.4)歲;病程為1~17個月,平均(4.6±0.6)個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兒均經血常規(guī)、網織紅細胞計數、骨髓象等檢查,符合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診斷標準[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風濕免疫性疾病及脾功能亢進等患兒。
兩組均于治療前行肝腎功能檢查,每周定期檢查網織紅細胞、血常規(guī)。
2.1 對照組 口服司坦唑醇片治療(廣西南寧百會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0728),每次2 mg,每日3次,連用3~6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復方皂礬丸(陜西郝其軍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61020457)治療,每次9粒,每日3次,連用3~6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③鐵蛋白、鐵調素、生長分化因子-15(GDF-15);④不良反應。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貧血、出血癥狀消失,男性Hb為120 g/L,女性Hb為100 g/L,白細胞(WBC)為4×109/L,血小板計數80×109/L,隨訪1年內未復發(fā);顯效:貧血、出血癥狀消失,男性Hb為120 g/L,女性Hb為100 g/L,WBC為3.5×109/L,血小板一定程度上增加,隨訪3個月病情穩(wěn)定;有效:貧血、出血癥狀好轉,無輸血狀態(tài)下Hb增長>30 g/L,隨訪3個月內病情穩(wěn)定;無效:癥狀、血常規(guī)無改善[4]??傆行蕿橹斡?、顯效率、有效率之和。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Hb、HCT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Hb、H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小兒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血紅蛋白、紅細胞積壓水平比較
(3)鐵蛋白、鐵調素和GDF-15水平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鐵蛋白、鐵調素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GDF-15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小兒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鐵蛋白、鐵調素和生長分化因子-15水平比較
(4)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小兒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小兒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原發(fā)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綜合征,其發(fā)病機制包括原發(fā)性造血干細胞缺陷、繼發(fā)性造血干細胞缺血、免疫及造血微環(huán)境異常[5]。通常情況下,非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病程較長。由于紅蛋白長期處于低水平,對患兒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而反復輸注血小板、紅細胞治療,易使機體產生抗體,使血制品輸注效果降低,且醫(yī)療費用較高。若患兒延誤治療,極易轉為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Ⅱ型,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中推行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非常必要。
在臨床上,使用雄激素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是較常見的方法,其衍生物有20多種,最常用的藥物為司坦唑醇片。在機體內,雄激素能夠還原為5α-雙氧睪酮(5α-DHT)、5β-雙氧睪酮(5β-DHT),其中5α-DHT 可促進腎臟產生促紅細胞生長素,5β-DHT可促進G0期干細胞進入促紅細胞生長素的反應器,進而促進增殖造血細胞,提高造血功能。雄激素是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首選藥物,其單藥治療有效率為50%左右。復方皂礬丸屬中藥制劑,組成方藥包括皂礬、西洋參、海馬、肉桂、大棗、桃仁。皂礬歸肝、脾經,“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從容平緩而有奇功”(《醫(yī)林纂要》);西洋參能補益氣血;海馬歸肝、腎經,可調氣和血;肉桂歸腎、脾、心、肝經,可治寒痹、風喑、陰盛失血、瀉痢、陽虛失血;桃仁歸心、肝、大腸經,治療瘀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研究顯示,復方皂礬丸能夠提高骨髓造血細胞含量,可加速造血細胞生成、分化、成熟,重建萎縮的骨髓組織,提高免疫功能[6]。腎主骨生髓,藏精,精血互生,精血同源,溫補腎陽能從根本上解決骨髓抑制。綜上所述,復方皂礬丸治療小兒再生障礙性貧血療效確切,可有效控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