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柳青 許銀華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掘港鎮(zhèn)新苗幼兒園
開學季,我們迎來了又一批可愛的小寶貝兒,他們帶著父母的牽掛與希望,走進了我們小三班這個嶄新的大家庭。
在開學前的家長會和家訪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家長們較為擔心的是孩子在園吃飯、睡覺、上廁所等生活問題。于是我們利用“獨立進餐和健康用餐習慣用餐調(diào)查表”了解孩子的用餐情況。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62%的幼兒能獨立進餐,38%的幼兒要家長喂飯,28%的幼兒不太挑食,基本上樣樣都吃一點,42%的幼兒有明顯的挑食現(xiàn)象,數(shù)樣菜不喜歡吃,25%的幼兒有嚴重的挑食現(xiàn)象,只吃自己喜歡的幾樣?xùn)|西。而能夠做到飯前洗手、自己盛飯菜、吃完會收拾碗筷、招呼別人吃東西的幼兒則是寥寥無幾。這一調(diào)查,讓我們頗為吃驚,原來孩子的吃飯習慣真是個大問題。為了緩解家長們的擔憂,讓孩子們較快地適應(yīng)幼兒園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用餐習慣,我們開啟了小班餐點適應(yīng)課程——“佩奇小餐廳”。
在家訪過程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孩子們特別喜歡小豬佩奇這一形象,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較快喜歡上幼兒園,我們在教室里添加了一些佩奇的元素。
開學的日子終于來到了,孩子被分為A組和B組入園,一來到教室就被各種佩奇形象吸引了?!笆切∝i佩奇。”“哇,好漂亮啊!”家長陪伴孩子們認識新“家”、小馬桶、小龍頭,認識自己的小茶杯、小毛巾,讓孩子們有了歸屬感。這是小家伙們第一次吃幼兒園的早點,感覺還不錯呢!
結(jié)束了兩周的開學適應(yīng)活動,接下來孩子要一個人在幼兒園待上一天了。午餐時間到了,有些小家伙開始鬧情緒。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們套上佩奇的罩衫,給孩子講好聽的餐前故事,和他們一起念念《佩奇吃飯》的兒歌,有了佩奇的陪伴,大部分孩子都愿意吃飯了。與此同時,我們將孩子吃飯的照片發(fā)在群里,緩解家長們的焦慮。
今天我們講了《佩奇餐廳的故事》,故事講完,“金句王”駱駱突然冒出一句:“老師,我們教室也像佩奇餐廳?!焙⒆觽冾D時炸開了鍋。不錯,餐廳都是有名字的,還有自己特別的裝飾?!澳俏覀儼嘟惺裁茨??”“就叫佩奇餐廳吧!”名字選好了,孩子們立馬分工合作,有的和老師一起吹氣球,有的負責裝飾名字,就這樣,忙忙碌碌中,我們的佩奇餐廳誕生啦!
今天大班的孩子又來陪我們班的孩子了。他們帶著我們班的孩子一起洗手、吃飯,手拉手、抱一抱。好好在哥哥姐姐手把手的指導(dǎo)下,慢慢學會了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奕奕還想用自己的飯菜喂樂樂哥哥,午飯時的場面溫馨又和諧。大班的涵涵告訴我們,有個小妹妹和她說悄悄話:她想吃媽媽做的大蝦,那是媽媽做的味。媽媽做的味?是什么味呀?是“香香的味”“蛋糕的味”“菜的味道”。
“我媽媽燒的雞腿好吃!”“媽媽炸的餅餅最好吃……”一提到媽媽做的菜,孩子們便來勁了,原來美好的食物中帶著媽媽的味道。因此,我們想策劃一次媽媽來園做飯菜的活動。
今天我們邀請了兩位媽媽來到班級,現(xiàn)場制作美食。孩子們熱情地打招呼。他們對食材、工具特別感興趣,都想嘗一嘗、試一試。終于,雞蛋餅和燉蛋都做好了?!昂孟惆?!”“和我媽媽做的一樣好吃?!薄拔以诩乙渤赃^燉蛋?!?/p>
在孩子的記憶里,媽媽的味道就是甜甜的味道、美美的味道、幸福的味道!那幸福是熬制多時的蔬菜雞肉粥,是一點點用心打出的雞蛋羹,是反復(fù)練習之后的土豆泥,是煮得恰恰好的面條……而這一次,媽媽的味道不再僅限于家,也會出現(xiàn)在幼兒園,是記憶里的味道,是愛的味道。
中午吃飯時,好好怎么也不肯吃飯,詢問了一番才知道,她想要用自己家里的飯碗。旁邊的幾個小朋友隨口附和:“我也喜歡自己的碗?!蓖砩?,我們在班級微信群和家長們提及此事,家長們紛紛發(fā)來孩子們在家吃飯的照片,不出所料,孩子們在家里的碗都是既可愛又富有童趣的,那不如把這些可愛的小碗帶到幼兒園來用吧!
孩子們不由得圍在所有的碗的周圍交流起來:這是屬于我自己一個人的碗!你瞧,航航一口飯、一口菜,吃得別提有多香啦!
早上毛毛奶奶跟我們交流,說毛毛不喜歡吃綠色的菜,希望我們在幼兒園就不要讓她吃了。的確,挑食是大部分孩子存在的問題。為了幫助幼兒逐步改善,我們在微信群里以《佩奇食譜》《佩奇吃飯小妙招》《佩奇餐廳趣事》呼吁家長們家園共育,平時在家也應(yīng)鼓勵孩子把自己的飯菜吃完,建立成就感。幼兒園和家庭好比一輛兩輪車,必須同方向、同步調(diào),這樣才能使幼兒在幼兒園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得以鞏固和發(fā)展。
在和孩子一起觀看了《小豬佩奇之喬治挑食》后,我們和孩子展開了討論:“吃肉好,還是吃菜好呢?”孩子們暢所欲言。討論發(fā)現(xiàn):喜歡吃肉的孩子占了大多數(shù)。為了讓孩子愛上吃蔬菜,我們和大班的哥哥姐姐一起走進社區(qū)的蔬菜超市,花菜、青菜、蘿卜、山藥、豇豆、茄子……我們買回幾樣蔬菜,孩子自己動手擇青菜、切蘿卜、切紫薯。故事里的喬治不愛吃蔬菜,爺爺就想辦法變了變。今天我們也把蔬菜變一變,做彩色的蔬菜丸子吧。小廚師們洗洗手,又開始忙碌了。人多力量大,我們的彩色丸子出鍋嘍?!巴?,真好吃,原來蔬菜也可以這么好吃?!?/p>
那到底是吃肉好,還是吃菜好呢?聽完故事《胖胖和瘦瘦》,孩子們都明白挑食的孩子又瘦又小,樣樣都愛吃的孩子才會長得健康又強壯。
上午戶外活動回來的路上,我們經(jīng)過了食堂,有幾個小鬼探著身子往里瞧:“老師,他們在干嗎?”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決定派幾個小記者去找食堂的師傅問一問。
回到教室后,小記者們七嘴八舌。
吃午飯時,班里一些平日里有些挑食的孩子也開始主動大口大口地吃著美味的飯菜,直說“好吃”,這其中的原因孩子自己最清楚了。
點滴的進步來之不易,我們抓住幼兒“愛表揚”“好表現(xiàn)”的心理,在佩奇餐廳里設(shè)置了“星寶貝墻”,同時也向家長發(fā)放星星榜,記錄幼兒在家吃飯的情況,只要愛吃飯、不挑食的小朋友都可以被評為“星寶貝”噢。
在潛移默化中,孩子慢慢地改掉了挑食的壞毛病。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提出“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yīng)當讓他自己做”。收拾餐具、擦嘴、擦手,這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應(yīng)該自己做,這也是培養(yǎng)自我服務(wù)的機會。
自從講了《細菌大戰(zhàn)》的餐前故事后,孩子對細菌充滿興趣?!凹毦降自谀睦??”“細菌長什么樣子?”于是我們結(jié)合洗手歌、漱口歌等兒歌,隨機生成了“細菌拜拜”“好細菌和壞細菌”等活動,和孩子一起探索細菌的奧秘。有趣的繪本故事《豬小弟的一天》里,豬小弟不愛講衛(wèi)生,用手抓飯吃,吃完飯也不漱口,結(jié)果肚子疼上了醫(yī)院,小動物們都不愿意跟它一起玩?,F(xiàn)在,每天餐前孩子們都很認真地洗手,吃完飯也不忘漱口擦嘴巴。偶爾還會冒出幾句金句:“細菌走開,別想纏著我。”“細菌,你快去找其他不講衛(wèi)生的小朋友吧!”
“小佩奇”不做“漏嘴巴”
午飯后,顧老師又花了很長時間打掃孩子們的戰(zhàn)場,我們悄悄地拍下幾張照片。“孩子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是米粒?!甭犕辍洞蠊u和漏嘴巴》,孩子們搖搖頭,都說不想再做“漏嘴巴”,“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么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最后我們達成共識: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調(diào)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區(qū)域游戲里,喂娃娃、撕面條、佩奇吃蔬菜的游戲接踵而來,孩子們在游戲中舀一舀、夾一夾、撕一撕,小手變得更靈活能干了,餐桌上的米粒也越來越少。
今天是孩子們在園吃飯一個月的日子,為了慶祝他們對幼兒園的順利適應(yīng)以及文明用餐習慣的初步養(yǎng)成,我們和孩子一起做他們喜歡吃的水果沙拉。小佩奇?zhèn)兿聪词志兔β灯饋砹耍艺咸涯闱谢瘕埞?,我剝橘子你剝香蕉……倒上沙拉醬和酸奶,美味的水果沙拉就完成啦。趕緊嘗一嘗吧!
現(xiàn)在一百多天過去了,孩子們的進餐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孩子們每天輕輕搬小椅,餐前洗手,有序端碗,安靜進餐,不挑食,餐后擦嘴漱口……我們在佩奇餐廳里,陪孩子從不愿在園吃飯到享受幼兒園的飯菜,再到逐步形成健康良好的進餐習慣。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步,我們一起做到了。
原來,適應(yīng)這回事,就像一次旅程一樣,路面時高時低,常常出乎預(yù)期。面對想象之外的發(fā)展與轉(zhuǎn)折,似乎也是我們要共同學習的功課。每個孩子適應(yīng)的方式與時間長短都不同,只要有耐心順應(yīng)孩子的性情,陪伴他一起走,接受他所有自然的反應(yīng),并相信他的能力,終會走到一個適應(yīng)的平衡點上。
佩奇餐廳的故事還在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