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要] 目的 探討檢測凝血四項、D-二聚體水平與抗凝血酶(AT-Ⅲ)對評價肝硬化患者疾病狀況的價值。 方法 選擇2016年2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51例肝硬化患者為觀察組,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D-二聚體及AT-Ⅲ指標水平進行檢測。 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PT、APTT及TT均較對照組明顯延長,F(xiàn)IB的含量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D-二聚體上觀察組高于對照組,AT-Ⅲ上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硬化患者隨著病情的加重,PT、APTT、TT及D-二聚體呈逐漸上升趨勢,而FIB、AT-Ⅲ呈逐漸下降趨勢。 結(jié)論 針對肝硬化患者,對其凝血四項、D-二聚體及AT-Ⅲ指標水平進行檢測,可以客觀的評價患者的凝血狀況,值得推廣。
[關(guān)鍵詞] 肝硬化;凝血四項;D-二聚體;AT-Ⅲ
[中圖分類號] R575.2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08-011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detecting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D-dimer and anti-thrombin (AT-III) in evaluating the disease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Methods 51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6 to July 2018 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5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Prothrombin time(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fibrinogen (FIB), thrombin time(TT), D-dimer, and AT-Ⅲ of two group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PT, APTT and T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ent of FIB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D-dimer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AT-Ⅲ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PT, APTT, TT and D-dimer showed a gradual increase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th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while FIB and AT-III showed a gradual decline.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the detection of four items of coagulation, D-dimer and AT-III can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coagulation status of patients and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Cirrhosis; Four items of blood coagulation; D-dimer; AT-Ⅲ
肝臟是人體中用于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及抗凝血酶的重要器官,如果肝臟發(fā)生病變,會讓機體在正常時維系的凝血及纖溶平衡被打破,進而引發(fā)不同程度的凝血異常及纖溶異常情況[1]。肝硬化是肝臟病變常見的類型,主要由各種病毒性肝炎進展而成,在疾病進展過程中,肝細胞破壞數(shù)量不斷增加,逐漸使血管內(nèi)皮受到損傷,使內(nèi)外的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2-4]。肝硬化患者肝臟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的功能也受到損傷,削弱肝臟清除體內(nèi)毒素、腸道細菌及活化凝血因子的能力,進一步導致凝血與抗凝機制發(fā)生紊亂,因此臨床中提高肝硬化的檢出非常關(guān)鍵。該文探討了檢測凝血四項、D-二聚體水平及AT-Ⅲ對于肝硬化評價的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7月接收的51例肝硬化病患者作為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學術(shù)會議制定的《內(nèi)科學》[5]中關(guān)于肝硬化的診斷標準,排除其他肝臟病變及精神疾病者。51例患者中男38例,女13例;年齡23~76歲,平均(48.6±2.4)歲。另外選取同期到我院接受健康體檢的50例人員作為對照組,所選患者均無高血壓病、冠心病、血栓疾病及腦梗死等疾病,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21~75歲,平均(47.9±2.5)歲。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會同意,研究對象也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檢測儀器為賽科希德SF8100全自動血凝儀,試劑為原裝配套試劑以及包含兩個低值的質(zhì)控品。兩組均在清晨空腹階段,采集患者4 mL的靜脈血液,將采集到的靜脈血液置于裝有檸檬酸鈉抗凝劑的真空試管中,將試管搖勻,抗凝劑同血液的比值控制為1:9,將試管置于離心機中進行離心,設置離心機的離心力為1500 g,將離心時間控制在10 min,離心得出上層血漿,將血漿立刻做上機檢測,整個檢測實驗均在1 h內(nèi)完成。
凝血四項主要檢測如下內(nèi)容: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其中PT、APTT及TT均采取凝固法進行檢測,而FIB應用Cluss法進行檢測。D-二聚體則應用免疫法進行檢測,AT-Ⅲ應用發(fā)色底物法進行檢測。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凝血各指標比較
同對照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PT、APTT、TT及D-二聚體各項指標均更高,而在FIB、AT-Ⅲ指標上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觀察組患者肝功能不同分級指標水平比較
Child不同肝功能分級上,隨著肝硬化病癥加重,患者PT、APTT、TT及D-二聚體呈現(xiàn)逐漸上升的趨勢,而FIB、AT-Ⅲ呈現(xiàn)逐漸下降的趨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肝臟是機體中重要的組織器官,常用于纖維蛋白的合成及滅活,這使得肝臟可實現(xiàn)凝血及抗凝血系統(tǒng)的平衡[6-8]。人體的肝臟組織如若出現(xiàn)肝硬化病變,會導致肝臟中肝細胞大量受損及壞死,繼而使肝臟正常合成凝血酶原、纖維蛋白原以及凝血因子能力下降[9]。針對肝硬化患者,檢測及評定患者的病癥狀況非常關(guān)鍵。
在肝硬化的檢測上,對凝血四項的測定非常重要。其中PT這一檢測項目,常為外緣凝血系統(tǒng)的篩選試驗,見于凝血因子的降低,同時還可用于檢測纖維蛋白原缺乏情況[10]。APTT這一檢測項目屬于比較敏感的指標,能可靠的對內(nèi)源性凝血系統(tǒng)化進行檢查,如果患者的血漿凝血因子在正常水平15%~30%,常視作肝臟異常情況[11-13]。TT主要表示的是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時間,該指標通常反映了血漿是否含足量纖維蛋白原,這符合機體正常的凝血要求,同時還會使肝臟的纖溶活力增加,引起TT延長情況。在本次研究中,顯示肝硬化患者的PT、APTT及TT等凝血相關(guān)時間指標均要比健康體檢的對照組要更長,這主要提示肝硬化常會引發(fā)纖溶系統(tǒng)變化。
FIB也是凝血四項的一個檢測項目,一直是血漿中含量比較高的凝血因子。在人體肝臟組織中,F(xiàn)IB這一指標會在肝臟中大量合成及分泌,在肝臟出現(xiàn)炎癥后損傷時,F(xiàn)IB的合成會明顯增加,這種情況屬于機體非特異性反應,肝臟如果發(fā)生損傷或失代償合成會下降[14]。AT-Ⅲ這一指標為肝臟、內(nèi)皮細胞所致依賴肝素的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該情況為機體中重要抗凝物質(zhì),該因素的主要作用為抑制/滅活各種高活性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聚集。AT-Ⅲ廣泛存在于人體的血液中,這一物質(zhì)的半衰期在2.69 d,在肝臟發(fā)生病變時,半衰期會明顯縮短,因而在發(fā)生各種肝臟病變時,人體中的AT-Ⅲ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降低情況。本次研究表明,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FIB、AT-Ⅲ兩項指標均更低,這表明肝硬化患者常使機體中的凝血因子合成下降,進而引發(fā)凝血功能障礙。同時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肝功能受損??梢餉T-Ⅲ合成下降,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
在肝硬化的檢測上,D-二聚體為纖維蛋白單體經(jīng)活化因子交聯(lián),經(jīng)由纖維酶水解所致降解產(chǎn)物,該指標水平的上升,會增強繼發(fā)性纖溶的活性,常作為體內(nèi)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檢測項目。D-二聚體水平在早期就可以有效檢出,一些嚴重肝臟損傷如肝癌,隨著病情的進展D-二聚體水平也呈遞增的趨勢,其升高主要機制如下:肝臟發(fā)生損傷時,降低肝臟合成纖溶酶抑制物,并將纖維蛋白原產(chǎn)生的降解產(chǎn)物清除干凈[15]。此外,肝臟如果發(fā)生病變,肝細胞也會受到損傷,這會激活凝血系統(tǒng),使腸道中某些炎癥因子吸入到血液循環(huán)中,進而引發(fā)纖溶亢進情況。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機體中的D-二聚體指標要比健康體檢者要高,提示肝硬化交聯(lián)所致纖維蛋白降解功能的提高,引發(fā)凝血活動亢進情況,肝臟繼發(fā)纖溶這一現(xiàn)象,可引起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
綜上所述,檢測肝硬化患者血漿中的凝血四項、D-二聚體及AT-Ⅲ等相關(guān)指標,可以幫助醫(yī)師判斷患者病情及疾病預后,同時還能檢測患者體內(nèi)凝血、纖溶系統(tǒng)變化,減少患者出血與血栓情況,進而客觀的評判肝硬化患者凝血狀況,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倩. 凝血四項及AT-Ⅲ、D-二聚體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6(22):3371-3372.
[2] 馬維蘭,康?;ⅲR正軍. 老年肝硬化病人凝血四項與抗凝血酶Ⅲ、D-二聚體的水平變化及意義[J]. 實用老年醫(yī)學,2017,23(9):879-880.
[3] 劉小書. 妊娠晚期女性凝血四項、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及D-二聚體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 中國婦幼保健,2017,32(15):3454-3456.
[4] 董曉玉. 聯(lián)合檢測凝血四項、D二聚體、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降解產(chǎn)物對肝病患者的臨床價值[J]. 血栓與止血學,2016,22(3):283-285.
[5] 肖強,楊善峰.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的測定意義[J]. 實用肝臟病雜志,2011,14(3):214-215.
[6] 鄧芝云,張艷,肖娜娜,等. 凝血四項與D-二聚體檢測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臨床觀察分析[J]. 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3,14(6):519-520.
[7] 覃平良. 凝血四項及D-二聚體檢測在肝硬化患者中的應用探析[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56-57.
[8] 閆偉華,張國秀. D二聚體及凝血四項在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損傷中的表達及意義分析[J]. 臨床研究,2016,22(1):202-202.
[9] 馬妍艷. 凝血四項在肝硬化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探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5,5(13):211-212,217.
[10] 楊波. 凝血四項及AT-Ⅲ、D-二聚體在肝硬化患者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河南醫(yī)學研究,2017,23(1):24-26.
[11] 楊良,楊斌,黃夏逸. 肝硬化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檢測及臨床意義[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A2):272-274.
[12] 劉陽樺,吳敏. 細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膿毒癥患者凝血-炎癥生物標志物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7,17(3):84-87.
[13] 郝德彥,宋志,孟興凱. 經(jīng)肝動脈自體骨髓干細胞肝內(nèi)移植治療對失代償期肝硬化臨床效果、肝功能及凝血指標的影響[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8,15(35):126-129.
[14] 袁成立. 纖維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D-二聚體檢測對評定肝硬化患者肝損傷程度的意義[J]. 吉林醫(yī)學,2018,27(5):61-64.
[15] 陳峰,劉安,賈小芳,等. 連續(xù)性血液凈化對小兒膿毒癥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IL-6及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J].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6,16(33):6529-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