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俊,鐘文彬,張雙好 (廣東省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廣東東莞 523000)
壓力性尿失禁是指客觀存在、不可控的漏尿現象,直接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社會活動,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1-2]。分娩是造成壓力性尿失禁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分娩方式可能影響尿失禁的發(fā)生[3-4]。為探究這一問題,本文分析了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產婦的尿失禁情況,并探討盆底康復干預對產婦膀胱頸活動度、尿道旋轉角度的影響。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我院自然分娩或剖宮產分娩的產婦各100例。納入標準:(1)產婦臨床資料完整,可隨訪;(2)為單胎、足月妊娠,無產科合并癥或產科并發(fā)癥,產后惡露排除干凈;(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可配合醫(yī)師指導完成各項調查、檢測與鍛煉。排除標準:(1)有盆腔手術病史;(2)有泌尿系感染或陰道炎;(3)多胎妊娠、早產或延遲妊娠; (4)產后8周內失訪;(5)有壓力性尿失禁病史。自然分娩組:產婦年齡21~38歲,平均(27.5±2.3)歲;初產婦63例,經產婦37例。剖宮產組:產婦年齡22~37歲,平均(27.4±2.5)歲;初產婦61例,經產婦39例。兩組產婦上述情況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以問卷調查方式,統計兩組產婦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情況。壓力性尿失禁判斷標準[5]:在大笑、噴嚏及體育鍛煉如體操、跑步、走路、舉重或彎腰俯身時發(fā)生過一次漏尿,即可判定為壓力性尿失禁。
在產后6周采用超聲測量兩組產婦Valsalva動作下膀胱頸活動度及尿道旋轉角度[6]。檢測儀器:GE Voluson730 Prov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三維探頭、陰道探頭頻率分別為3.5~5 MHz、5~7 MHz?;颊呦葘Π螂走m度充盈,便于顯示近端尿道與膀胱頸。患者取截石位,在陰道口、會陰部尿道外口放置探頭,探頭手柄軸線平行于人體縱軸,實施二維成像,在Valsalva動作時,于矢狀切面下對患者恥骨聯合、尿道、膀胱頸、膀胱等部位加以顯示,對膀胱頸活動度、尿道旋轉角度進行測量。
產后6周從自然分娩、剖宮產產婦中各選取50名,開展早期盆底電刺激-生物反饋-盆底肌鍛煉等綜合干預,時間為2周。(1) 盆底電刺激:將Phenix治療儀陰式探頭插入,電激頻率初始為8 Hz,之后逐步增加至80 Hz,脈寬保持20~740 μs。設置電流大小為患者肌肉可強力收縮且不疼痛,或盆底肌肉有跳動感且不疼痛為宜。每周1~2次,每次10~15 min。(2) 生物反饋:借助Phenix治療儀,根據會陰肌力、電位值及疲勞度,借助壓力曲線、肌電圖或其他形式,轉變肌肉活動信息為視覺信號或聽覺信號,向患者反饋,患者按照上述信號展開訓練,主要訓練方式為場景反射、A3反射、膀胱生物反饋及肌肉生物反饋等。每周1~2次,每次10~15 min。(3)盆底肌鍛煉:即Kegel鍛煉,主要包括喚醒肌肉知覺、提升肌肉收縮能力、盆底肌肉訓練、模擬腹壓增加時訓練,每天進行150次(分3~4個時段),每次持續(xù)2 s。綜合干預2周后再測量Valsalva動作下膀胱頸活動度及尿道旋轉角度。
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自然分娩組、剖宮產組分別有29例、4例出現壓力性尿失禁,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分別為29.0%和4.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682,P<0.01)。
自然分娩產婦產后6周的膀胱頸活動度和尿道旋轉角度均明顯大于剖宮產者(P<0.01),見表1。
表1 產婦分娩后Valsalva動作下膀胱頸活動度及尿道旋轉角度 (±s)
表1 產婦分娩后Valsalva動作下膀胱頸活動度及尿道旋轉角度 (±s)
兩組比較均P<0.01
組別自然分娩組剖宮產組尿道旋轉角度/度52.37±11.28 25.42±6.87 n 100 100膀胱頸活動度/cm 1.32±0.29 0.71±0.18
盆底康復干預后,兩組產婦的膀胱頸活動度和尿道旋轉角度均較康復干預前明顯減小(均P<0.01),詳見表2。
妊娠與分娩目前被廣泛認為是壓力性尿失禁的獨立危險因素,可導致部分女性出現一過性尿失禁。分娩過程產婦陰部神經、盆底肌肉與韌帶均會受到損傷,這是發(fā)生壓力性尿失禁的重要病理學基礎。壓力性尿失禁屬于常見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產后發(fā)生率為16%~34%[7]。現階段,壓力性尿失禁已發(fā)展為對產婦身心健康有重要威脅的一種慢性疾病[8],且對女性的正常生活、工作有嚴重影響。對于壓力性尿失禁應仔細分析發(fā)生原因,注意預防、加強針對性治療[9]。
表2 盆底康復干預后膀胱頸活動度、尿道旋轉角度檢測結果 (±s,n=50)
表2 盆底康復干預后膀胱頸活動度、尿道旋轉角度檢測結果 (±s,n=50)
與治療前比較:aP<0.01
組別 膀胱頸活動度/cm 尿道旋轉角度/度康復干預后康復干預后自然分娩組剖宮產組康復干預前1.31±0.26 0.70±0.19 0.74±0.16a 24.83±8.26a 0.36±0.21a康復干預前52.35±10.75 25.43±6.8919.25±6.20a
分娩方式和壓力性尿失禁之間密切相關。本研究通過分析發(fā)現,自然分娩組壓力性尿失禁發(fā)生率為29.0%,明顯高于剖宮產組的4.0%(P<0.05),可見與剖宮產分娩相比,自然分娩引發(fā)壓力性尿失禁的可能性更大,這與已有研究結論一致[10-12]。自然分娩過程會對盆底支持結構造成破壞,致使提肛肌功能和結構發(fā)生變化,盆底結構變得松弛;同時自然分娩造成盆底神經損傷[13],會陰撕裂、產鉗、負壓吸引、胎兒大小等高位因素有關,分娩后盆底軟組織受損并重建,因此產婦發(fā)生遠期尿失禁的風險會明顯提高。剖宮產引發(fā)壓力性尿失禁的原因是在剖宮產手術期間,可能損傷到產婦的盆腔組織與神經,導致下尿路解剖位置發(fā)生變化,進而引發(fā)壓力性尿失禁。本研究同時發(fā)現,自然分娩產婦的膀胱頸活動度、尿道旋轉角度均明顯大于剖宮產者(P<0.05),可見自然分娩導致產婦膀胱頸與尿道均發(fā)生了結構與功能上的變化,導致盆底支持機構存在一定缺陷,難以抵抗腹內壓的升高,致使近端尿道、膀胱頸活動過度,這是造成尿失禁的重要原因。
壓力性尿失禁的預防及治療方法較多,主要包括鼓勵肥胖產婦減肥[14]、對慢性疾病如咳嗽、便秘等加強治療,給予盆底肌肉鍛煉及電磁刺激等。本研究從自然分娩、剖宮產分娩的產婦中各選取50例產婦,組織展開2周的盆底康復干預。
盆底肌肉鍛煉可促使盆底受損肌肉加快修復與重建,對下尿道結構的恢復有積極影響[15]。電刺激可促使盆底神經細胞興奮性大大提高,提高肌肉血液循環(huán),促使肌細胞變得肥大,對陰部神經細胞修復有推動效果,可提高尿道括約肌收縮能力;生物反饋訓練可協助患者實現盆底肌肉的有效收縮,使得肌肉放松,促使肌肉協調性增加。通過一系列康復干預,可讓產婦掌握有效鍛煉盆底肌力的方法,改善患者尿失禁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經2周的盆底康復干預后,兩組產婦的膀胱頸活動度、尿道旋轉角度均明顯減小(P<0.01),可見盆底康復干預有助于促進產后下尿道結構改善,從而降低尿失禁的發(fā)生。
總而言之,與剖宮產相比,自然分娩產婦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fā)生率明顯增加,而實施盆底康復干預有助于改善產婦的產后下尿道結構。但本研究只對部分患者進行2周的盆底康復干預,而對于康復干預的時長未展開深入討論,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