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巫愛軍,趙桂華,3
(1. 江蘇農(nóng)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 句容 212400;2. 句容市水產(chǎn)技術(shù)推廣站,江蘇 句容 212400;3. 句容市潤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句容 212400)
小龍蝦灼斑病(burn spot disease),又被稱為真菌甲殼潰瘍病(fungal shell canker disease),在世界各地是最常見、分布最廣和危害較重的甲殼動物病害之一[1]。灼斑病的發(fā)生通常與小龍蝦養(yǎng)殖密度較大和養(yǎng)殖水質(zhì)條件差有密切關(guān)系。甲殼表面的微生物是一個復合體[2],多種有益和有害生物群體存在,如是病原微生物群體數(shù)量多,占有絕對優(yōu)勢,就會引起病害;小龍蝦代謝失調(diào)或蝦體受傷也是引發(fā)病害的重要因素。當小龍蝦營養(yǎng)缺乏,體質(zhì)下降時的發(fā)病率較高;但在小龍蝦退殼時罕見灼斑病癥狀。
廣泛分布于整個歐洲、澳洲,及亞洲部分國家,但是,一些病原菌被限制在一定的區(qū)域內(nèi),這是病原菌生態(tài)學特性所決定的。我國雖有少量發(fā)生,但未見報道。
灼斑病可發(fā)生在小龍蝦和其他相關(guān)蝦類甲殼表面的任何一個位置(胸、背、腹、尾),病斑圓形或近圓形,褐色至黑色,中心顏色較四周更深,似用火燙傷形狀,故被稱為灼斑病(圖1),常伴隨著甲殼潰爛,也被稱為真菌甲殼潰瘍?。煌鈿ど系陌Y狀是有一個下陷、中心壞死的病褐色斑,出現(xiàn)在外骨骼的鈣化部分;這種癥狀特點在淡水和海水的甲殼類動物上均有報道[3-4]。在種群密度大,或養(yǎng)殖設施差的養(yǎng)殖池中,病原菌對小龍蝦的感染率可達50%[4];在愛沙尼亞,灼斑病的感染率高達70~80%[5]。螯蝦柱隔孢菌(Ramulariaastaci)侵染率可達85%,并伴有嚴重死亡,黑化病斑直徑可達10 mm,具紅色邊緣、中間呈缺刻狀。螯蝦鈣皮菌(Didymariacambari)通常引起直徑約5 mm的病斑,也侵染尾足(uropods)。當外骨骼被侵蝕時,可致死小龍蝦[5]。在小龍蝦退殼時病斑消失,在新甲殼上會有缺損。小龍蝦的死亡與灼斑病有關(guān),特別是在退殼的時候更是如此,這種情況已在淡水小龍蝦病害中進行了報道[2]。
圖1 小龍蝦灼斑病癥狀(引自Makkonen 等,2013)
真菌和細菌都能引起小龍蝦灼斑病,但以真菌病原為主。
小龍蝦灼斑病的病原真菌有5種,全部屬于半知菌亞門的不同種類,分別是燕麥鐮刀菌(Fusariumavenaceum)、茄鐮刀菌(F.solani)[5-6]、螯蝦柱隔孢菌(Ramulariaastaci)、螯蝦鈣皮菌(Didymariacambari)和細長頭孢菌(Cephalosporiumleptodectyli)[5];但在早期的研究中將螯蝦柱隔孢菌鑒定為煙鐮刀菌(F.tabacinum),后來作為異名[7]。
3.1.1 鐮刀菌 引起灼斑病的鐮刀菌種類比較復雜,即便是相同的癥狀,在不同的地區(qū),其病原種類也存在差異,如在愛沙尼亞的歐洲高貴小龍蝦灼斑病和薩雷馬螯蝦(Saaremaa crayfish)灼斑病組織上各分離到了1株鐮刀菌(Fusariumspp.),通過ITS序列分析比對,根據(jù)Genbank數(shù)據(jù)庫搜索,高貴小龍蝦上菌株被鑒定為燕麥鐮孢(F.avenaceum),而薩雷馬螯蝦(Saaremaa crayfish)上的菌株被鑒定為茄鐮孢(F.solani)[5]。
在歐洲,茄鐮刀菌侵染土耳其小龍蝦(A.leptodactylus)和信號小龍蝦(Pacifastacusleniusculus)[8-10];土耳其小龍蝦是最易被茄鐮刀菌感染的種類。但是,Maestracci & Vey (1987)[11]研究歐洲小龍蝦[土耳其小龍蝦和白爪小龍蝦(Austropotamobiuspallipes)]病害由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引起的。而煙鐮刀菌(F.tabacinum)會引起白爪小龍蝦的死亡[7]。藨草鐮刀菌變種(Fusariumroseumvar.Culmorum)已在小龍蝦鰓上被發(fā)現(xiàn)[12]。在北美小龍蝦(Procambarussimulanssimulans)上也報道了鐮刀菌病害,但缺乏組織病理學研究資料[13]。鐮刀菌是一類機會主義病原菌,小龍蝦受傷后或在污染水中的侵染率高,水環(huán)境條件是決定小龍蝦健康生長的主要因素[11]。
3.1.2 螯蝦鈣皮菌 鈣皮菌屬(DidymariaCorda 1842)共有60個種2個類型。分布于整個歐洲、澳洲,及亞洲部分國家,我國雖有少量發(fā)生,但未見文獻報道。
螯蝦鈣皮菌危害小龍蝦、歐洲高貴小龍蝦(Astacusastacus)[5,14]、叉肢螯蝦(Orconecteslimnosus)和白爪小龍蝦(Austropotamobiuspallipes)。
3.1.3 螯蝦柱隔孢菌 有性世代為草莓蛇眼小球殼菌[Mycosphaerellafragariae(Tul) Lindau],屬于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球殼菌屬(MycosphaerellaJohanson 1884)的一個種。
目前,柱隔孢屬(RamulariaUnger 1833)共有1 178個種、變種和類型。由螯蝦柱隔孢菌(D.cambari)引起的病害也叫紅點病,病菌侵入小龍蝦的體表,受感染處有似火燒的斑點,中間呈棕黑色,具鮮紅色的邊緣,可造成高貴小龍蝦(A.astacus)和叉肢螯蝦(Orconecteslimosus)的大量死亡。
氣單胞菌屬(Aeromonas)、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黏細菌(Myxobacteria)和枸櫞酸桿菌屬(Citrobacter)的細菌都能引起小龍蝦病害[15-16]。
Amborskietal.(1975)[17]電鏡觀察認為,幾丁質(zhì)溶質(zhì)革蘭氏陰性細菌的作用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證明。這些細菌的侵染,必須先通過外皮層、表皮或傷口進入小龍蝦體內(nèi),并能夠進行繁殖,與小龍蝦建立真正的侵染關(guān)系,使其引發(fā)病害。假單胞桿菌不僅是幾丁質(zhì)溶質(zhì)細菌,也是小龍蝦灼斑病病斑上分離到的一個種具有強致病性的細菌,但許多其他的細菌種類,如弗羅因德氏枸櫞酸桿菌(Citrobacterfreundii)、嗜水氣單孢菌(Aeromonasliquefaciens)、產(chǎn)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alkaligenes)、腸桿菌(Enterobactersp.)、無色桿菌(Achromobactersp.)和芽孢桿菌(Bacillussp.)也存在于小龍蝦體內(nèi)外,它們都是次生入侵者[17],這些細菌也在佛羅里達藍鰲蝦(Cheraxtenuimanus)灼斑病中被分離到。
灼斑病的傳播途徑有病蝦帶菌傳播和水體傳播2種形式。
主要是種苗調(diào)運、交換期間的傳播,集貿(mào)市場交易也是重要的傳播途徑。
水體是一類多因素的復合體,不論是自然水體,還是池塘養(yǎng)殖水體都是如此。引起灼斑病的真菌都是半知菌類,均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進行繁殖,產(chǎn)生大量的個體分散于水中,因個體微小,肉眼看不見;并且在同一個水體中,由于小龍蝦或魚類的活動,使得分生孢子的分布相對較均勻,只要小龍蝦進入這種水體,病菌孢子就會附著在蝦體上,并產(chǎn)生菌絲,尋找蝦體表面的受傷處(含輕微傷口)侵入蝦體,菌絲在侵染處生長、繁殖,產(chǎn)生毒素,致死細胞組織,形成壞死斑。
甲殼動物的灼斑病能相互傳染,在一些分生孢子密度相對較小的水體中,短期內(nèi)不影響小龍蝦的生存,但被感染的個體會得病。此外,健康小龍蝦在與感病小龍蝦接觸時,相互感染的幾率較低[18]。許多研究證明,外殼損傷、群體密度大和不良環(huán)境條件是小龍蝦發(fā)病的因素[2]。
在小龍蝦中,泌尿系統(tǒng)的腹緣通常是病原菌的第一個攻擊點,但在頭胸部、腹部和鰓上也常出現(xiàn)斑[2,17]。發(fā)病初期,在外殼上為小的、褐色病斑[18]。在發(fā)病中期,病斑被限制在甲殼組織內(nèi),也可在軟組織下面,有時在尾部也會出現(xiàn)壞死斑[17]。光學顯微鏡觀察和組織病理學測定顯示,在小龍蝦表面能看到真菌和細菌,PDA培養(yǎng)基可用于分離和分生孢子的產(chǎn)生[2]。
小龍蝦灼斑病防治,目前尚無有效方法,只能通過飼喂中草藥飼料,提高小龍蝦的免疫力,降低病害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