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芹
摘? ? ? 要:競技體育往往伴隨暴力而造成人身傷害,合理確定刑法介入體育暴力的邊界具有重要意義。如何在競技體育的高風險性與刑法秩序的安全要求之間獲得平衡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學者注重刑法介入體育暴力的基本原則,卻缺乏具體標準;域外探討側(cè)重于具體標準,卻難以兼顧競技與安全。就基本原則而言,應由個別的正當化事由轉(zhuǎn)向一般的正當化根據(jù),以社會相當性來劃定體育暴力的刑法邊界;就具體標準而言,應在現(xiàn)有研究基礎上建構(gòu)“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最大限度地兼顧競技與安全。
關? 鍵? 詞:體育法;體育暴力;刑法介入;正當化;運動規(guī)則;客觀預期;社會相當性
中圖分類號:G80-0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6-7116(2019)02-0077-05
Abstract: Competitive sports are often accompanied by violence, thus cause personal injury; it is significant to rationally determine the boundary of the criminal law intervening in sports violence. How to get balance between the high risk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of the criminal law order is an issue to be solved; Chinese scholars valued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the criminal law intervening in sports violence, but lacked specific standards; foreign research focused more on specific standards, but failed to consider competition and safety concurrently. In terms of basic principle, the criminal law boundary of sports violence should be defined based on social correspondence, by turning individual legitimate reasons into general legitimate grounds; in terms of specific standard, the standard of “the objective expectation of sports rul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so as to consider competition and safety concurrently to the maximum extent.
Key words: sports law;sports violence;criminal law intervention;legitimation;sports rule;objective expectation;social correspondence
競技體育的價值已被世人公認,但其高風險性、高對抗性往往伴隨體育暴力造成人身傷害。據(jù)統(tǒng)計,美國每年因籃球受傷者約達278.3萬人、足球達103.6萬人、棒球60萬人、曲棍球41.5萬人、橄欖球108.3萬人[1]。很多情況下,運動傷害并不需要以刑法懲罰,但超限度的體育暴力卻有刑法介入的必要。就體育自身而言,體育暴力會嚴重影響競技比賽的正常進行,阻礙體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而按體育管理機構(gòu)或聯(lián)盟的比賽規(guī)則進行內(nèi)部處罰雖能起到一定作用[2],但威懾性不足;就體育的社會影響而言,體育暴力不僅侵害運動員的人身法益,而且侵害了公共利益,向公眾傳遞不良信息;就社會秩序而言,侵害人身法益的行為被刑法所禁止,體育運動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不應享有法外特權。
但是,刑法介入體育暴力的邊界應當如何設定?如果刑法介入過多,將使運動員不愿再參加該項運動;如介入不足,則會導致體育暴力泛濫。如何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一直困擾各國體育界與刑法學界的難題。對此,我國學者多探討設定刑法邊界的基本原則,卻缺乏具體標準;域外研究雖側(cè)重于具體標準,卻無法同時兼顧競技與安全。為此,本研究擬將兩個層次的研究加以結(jié)合,在揭示體育暴力刑法邊界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建構(gòu)“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之具體標準,協(xié)調(diào)體育競技與刑法秩序的關系。
1? 體育暴力刑法邊界之基本原則
1.1? 以正當化事由為中心
對于劃定體育暴力刑法邊界的基本原則,是我國學者一直關注的,研究之重點集中于個別的正當化事由。所謂正當化事由,就是某一行為雖然在客觀上存在法益侵害,但仍能排除該行為之犯罪性,如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在競技體育領域,體育暴力的正當化事由與刑法的介入邊界,實則是一問題的正反兩個方面:在體育暴力發(fā)生傷害的場合,如存在正當化事由,刑法無需介入;否則,刑法就應當介入。在各種正當化事由中,以“正當業(yè)務行為”與“被害人承諾”最具代表性。
“正當業(yè)務行為”是我國與日本居于通說地位的體育暴力的正當化事由。我國學者認為,體育競技屬于正當業(yè)務行為,運動員只要遵守了有關競賽規(guī)則,非故意致人傷殘,就排除犯罪性,獲得正當化,不負刑事責任[3]。日本學者也多以“正當業(yè)務行為”作為體育暴力的出罪事由[4]。因此,體育暴力是否正當,決定了刑法介入的邊界。然而,“正當”之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且“遵守競賽規(guī)則等同于正當”的命題也值得商榷。
“被害人承諾”作為體育暴力的正當化事由,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德國主流學說認為“同意對于身體傷害具有正當化的最高力量”,因為,它是公民對于法律保護的放棄,是個人自決權的結(jié)果[5]。因而,當個人對體育暴力的傷害作出承諾時,刑法不宜介入。該學說也被我國多數(shù)學者所認可。但“被害人承諾”理論的困境在于:承諾的對象不僅包括行為,還包括結(jié)果。由于競技運動的傷害結(jié)果有高度不確定性,運動員在參賽之時,對于可能遭受傷害的種類、方式、時間、嚴重程度均不得而知。此時,運動員只能對模糊的“傷害風險”作出承諾,而不可能對一個未知的“傷害結(jié)果”作出承諾。當具體的“傷害結(jié)果”發(fā)生時,該結(jié)果是否屬運動員所愿意承諾的內(nèi)容,是極為模糊的;而且,即使被害人承諾是明確的,各國司法實踐均認為,個人自治權不能完全排除刑法介入,生命法益和身體法益不能任由公民個人放棄。例如,同意他人殺死自己,他人仍構(gòu)成殺人罪。那么,在體育暴力中,個人自決權在刑法上的界限究竟是什么呢?這需要挖掘排除犯罪事由背后的基本原理。
這些個別的正當化事由不但存在著結(jié)論上的爭議,更重要的是,以之作為體育暴力刑法邊界的基本原則,是對基本原則的誤解。因為,基本原則不是個別事由,而是一般性的規(guī)則與原理,是眾多正當化事由賴以產(chǎn)生的根據(jù)。
1.2? 以正當化事由之根據(jù)為中心
基于以上討論,就確定刑法邊界的基本原則而言,需要將討論視角由個別轉(zhuǎn)向一般,即由正當化事由轉(zhuǎn)向正當化根據(jù)。與個別、零散的正當化事由本身相比,正當化根據(jù)是各種正當化事由共通的、上位的理論原則,它回答的正當化事由何以正當、為何能排除行為的犯罪性?它是正當化事由之本質(zhì)[6]。
正當化事由雖然多樣,但其根據(jù)主要有兩種:法益衡量說與社會相當性說。法益衡量說以結(jié)果無價值為基礎,認為違法性的本質(zhì)在于法益侵害,當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發(fā)生沖突時,為了較大法益而犧牲較小法益,可阻卻行為的違法性;社會相當性說則與行為無價值親和,認為行為只要在歷史所形成的社會倫理秩序的范圍內(nèi),即使存在法益侵害,該行為也不違法。
在競技體育的范疇內(nèi),由于競技體育與人身安全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法益,難以進行利弊大小的比較,因而社會相當性說是更合適的正當化根據(jù)。社會相當性說可以解釋競技體育領域的各種正當化事由。例如,“被害人承諾”之所以能被正當化,是因為該承諾符合社會相當性,超出社會相當性的承諾(如黑市拳中的被害人承諾)是不能正當化的。又如,“正當業(yè)務行為”之所以能正當化,不僅是因為運動員遵守競技規(guī)則,更是因為體育暴力的程度控制在社會倫理秩序所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如果利用運動規(guī)則殘忍地傷害對手,就超出了這一范圍,顯然無法正當化。
2? 體育暴力刑法邊界之具體標準
作為劃定體育暴力刑法邊界的基本原則,社會相當性雖然具有合理性,卻過于抽象。社會相當性、通常性、社會倫理秩序都是模糊的概念,因此,我們還需要一個可操作的具體標準,以明確地判斷體育暴力是否符合社會相當性,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該問題一直是域外體育法領域研究之重點,已形成幾種主要觀點。
2.1? “運動規(guī)則”標準
該標準以運動規(guī)則作為社會相當性的判斷依據(jù)。例如,對于“被害人承諾”而言,由于被害人參賽時,具體的傷害結(jié)果并未發(fā)生,但運動員對于運動規(guī)則是明知的,因此,只能推定被害人承諾的對象僅僅是符合運動規(guī)則的傷害結(jié)果,因犯規(guī)造成傷害不得視為承諾的對象。對于“正當業(yè)務行為”“容許風險”而言,體育暴力是否“正當”,是否被法律所“容許”,也往往有賴于判斷行為是否遵守運動規(guī)則。
運動規(guī)則的效力位階低于法律規(guī)則,一個按其本國法律而言具有違法性的體育暴力,如何能因運動規(guī)則而轉(zhuǎn)變?yōu)楹戏ㄐ袨槟亍 v Brashaw案嘗試回答這一疑問,法官認為,如果運動員遵守運動規(guī)則,則可推定他的行為不是出于邪惡的動機或故意;反之,如果他違背運動規(guī)則,就往往是故意(或明知、輕率)導致傷亡結(jié)果,則其行為是非法的①。
然而,以運動規(guī)則為標準仍然存在不足:(1)在有些情況下,遵守運動規(guī)則仍不能阻卻違法。R v Coney案中,法官即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在一場黑市拳賽中,被告雖然遵守競技規(guī)則,但其是出于嚴重傷害對方的故意,故不能阻卻違法②。(2)反之,若違反運動規(guī)則就可能導致刑法介入,也是不妥當?shù)?。這將使得本來是私人性的體育組織有了通過制定運動規(guī)則來許可非法暴力的特權。(3)輕微暴力,只要其犯規(guī),就是不合法的,而高強度的暴力,只要不犯規(guī),就是合法的,這在法理上也難以說得通。
2.2? “合理預見”標準
該標準源于美國《模范刑法典》,以運動員的“合理預見”來劃定社會相當性范圍,即對于體育傷害的同意,必須發(fā)生在合法的或不被法律所禁止的運動項目中,且該傷害行為與傷害結(jié)果屬“可合理預見的危險”,才能阻卻違法性③。
該標準在State v. Shelley一案中得到運用。在一場籃球賽中,被害人犯規(guī)擦傷了被告人Shelley的臉部,被告重新上場后即擊打被害人的臉部,打破了被害人的下頜。在訴訟中,被告人主張“同意”抗辯,但被初審法院否認,初審法院認為,被告人的暴力超出了運動規(guī)則所允許的范圍,因此不能主張“同意”抗辯;上訴法院在拒絕被告“同意”抗辯的同時也否定了初審法院的推理,認為不能依運動規(guī)則來限定“同意”抗辯的范圍,只要一項暴力與體育相關,就有可能給予“同意”抗辯,否則很多運動將無法開展。上訴法院主張根據(jù)“合理預見”規(guī)則來判斷“同意”抗辯可適用的范圍。被告的“同意”抗辯被拒絕是因為他的暴力程度與危險性已超過籃球運動的可預見范圍,被告毫無疑問是在“故意”地傷害被害人④。
該標準遭受的批評是:(1)將刑法介入體育暴力的邊界(這里表現(xiàn)為“同意”抗辯的適用)與運動規(guī)則完全分離,使體育管理機構(gòu)在理論上不能通過改變規(guī)則與相應的懲罰措施來調(diào)整運動員的行為;即使體育管理機構(gòu)為某項運動(如曲棍球)創(chuàng)造一項更具安全性的競技規(guī)則,但只要犯規(guī)行為仍屬“可合理預見”的,就仍然能給予“同意”抗辯,這使得競技規(guī)則如同虛設,最終損害了該運動的發(fā)展。(2)該標準過于寬泛,雖然運動員能合理預見對方可能傷害自己,并不意味著其同意該傷害。就像一個走夜路的人可以預見到其可能遭受行兇搶劫,但難以認為他同意被搶劫。(3)“合理預見”標準與一些刑法原理相違背,例如,對于決斗、自殺協(xié)議,“可合理預見”標準并不能排除其犯罪性[7]。
2.3? “表征故意”標準
對于如何確認被害人同意符合社會相當性,從而具有有效性,加拿大經(jīng)歷了由主觀標準到客觀標準的轉(zhuǎn)變。1965年的民事訴訟Agar v. Canning案,確立了判斷“被害人同意”的主觀標準:如果該傷害顯示出行為人是基于故意的心態(tài),則其犯罪性不能被“同意”所阻卻。因為競技的任務在于展現(xiàn)運動技能,而不是傷害對手⑤。
R v.Cey案則對表征故意的客觀標準進行了探討⑥。在一場曲棍球賽中,被告Cey從后部交叉碰撞其對手,使其對手的臉部撞向球場的圍板,導致臉部受傷、腦震蕩。一審法院延用了原來的主觀標準,認為:被告并不是故意造成傷害,也沒使用超出該運動常見范圍的暴力,因而無罪。二審法院推翻了這一決定,要求重審,認為:主觀標準是不具操作性的,不能準確認定被告人是否“故意”。在競技體育中,對于“推定承諾”及“故意”的認定應采用客觀標準,即應考慮能“表征故意”的一系列客觀因素,包括運動的狀況、運動規(guī)則是否允許身體接觸、行為性質(zhì)、傷害行為與運動的相關性、暴力程度、傷害的可能性大小,等等。
Cey案在如何認定“故意”的問題上,考慮了與比賽有關的一系列可能“表征故意”的客觀因素。這些客觀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于,不同水平的競技所允許的體育暴力是不同的。例如,職業(yè)比賽與業(yè)余比賽、成年人比賽與未成年人比賽,所允許的體育暴力的程度就各不相同[8]。這種標準的優(yōu)越性在于將客觀因素納入“故意”的認定之中,且不同的競技項目中,刑法介入的界限不同,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然而,這種標準難以解釋職業(yè)拳賽的合法性,因為拳擊手都是有意地攻擊對方。
綜上可見,現(xiàn)有研究所主張的具體標準均有不妥之處:運動規(guī)則標準偏重競技而忽略了刑法對人身安全的保護;“合理預見”標準強調(diào)了運動員的意思自主(私意自治),但完全忽略了由運動規(guī)則所反映的體育項目的自身特點,對于刑法的公法性質(zhì)也關照不足;“表征故意”標準為科學認定行為人對他人的傷害“故意”提供了依據(jù),強調(diào)了刑法介入的主觀條件,但未顧及競技項目自身特點,忽略了傷害“故意”與競技“故意”經(jīng)常重合的現(xiàn)實狀況,難以正確劃定刑法邊界。
這是否意味著:難以找到合理的體育暴力刑法邊界的具體標準?在司法中難以兼顧競技與安全呢?這是長期困擾體育界與刑法學界的實踐難題。
3? “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之建構(gòu)
一個能正確劃定體育暴力刑法邊界的具體標準,必須能兼顧競技與安全,在運動規(guī)則與刑法秩序之間取得平衡。為此,該標準應同時考慮兩因素:一方面,不能脫離體育項目自身的特點來追求人身安全性,否則體育競技的發(fā)展將受到阻礙,而體育項目的特點是由其運動規(guī)則決定的,因而刑法邊界不能忽視運動規(guī)則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由于刑法規(guī)范的位階高于運動規(guī)則,不能完全依運動規(guī)則來界定刑法邊界,否則,就是將運動規(guī)則誤作特別刑法了?;谶@兩個要求,本研究將前述的運動規(guī)則標準與“合理預期”標準加以綜合,提出“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
3.1? “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之基本內(nèi)容
“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是運動規(guī)則標準和客觀預期標準的綜合,其核心涵義是:依據(jù)運動規(guī)則可以預期的體育暴力,無需刑法介入;只有超出運動規(guī)則預期的暴力才有刑法介入的可能。與其他標準相比,該標準的特征在于:通過運動規(guī)則這一客觀標準來限制“預期”的范圍,使難以查明的主觀預期變?yōu)橐子谂袛嗟摹翱陀^預期”。適用該標準,不是以遵守運動規(guī)則作為刑法邊界,實際上,是為了盡量促進體育競技的發(fā)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允許違反運動規(guī)則的體育暴力。
1)遵守運動規(guī)則的體育暴力,以運動規(guī)則標準為中心。
對于合法競技項目的運動規(guī)則所允許的體育暴力,刑法不宜介入。這并不是直接將私人團體(主要是各類體育機構(gòu))制定的運動規(guī)則用于判斷刑事責任的范圍,而是以競技項目合法為前提的。競技項目是否合法的實質(zhì)就是運動規(guī)則的內(nèi)容是否合法,如運動規(guī)則已被認為是合法的,則刑法無理由介入。例如在終極搏擊比賽中,A、B簽下“生死狀”,A在比賽中將B打至重傷。A的行為是否需要刑法介入?“終極搏擊比賽”有黑市拳賽的性質(zhì),并非合法的競技項目,其運動規(guī)則不能阻卻刑法介入。相反,職業(yè)拳賽是合法的,則按拳賽規(guī)則而發(fā)生的傷亡不能由刑法懲罰。又如在籃球賽中,乙已爭搶到籃板球時,甲仍強行抄球,在此過程中,甲手指插入乙右眼,致其右眼失明。甲強行抄球,并未違反運動規(guī)則,其造成傷害的結(jié)果,不應承擔刑事責任。
2)違反運動規(guī)則的體育暴力,以客觀預期標準為中心。
違反運動規(guī)則的犯規(guī)行為是否需要刑法介入,就要考慮客觀預期標準。規(guī)則所能預期的風險,就是某項運動所固有的典型風險,是比賽過程中通??赡馨l(fā)生的,刑法也不宜介入。某種風險是否固有風險,應依據(jù)該領域的專業(yè)人員(如裁判、運動員)的平均觀念來判斷。在這個判斷過程中,運動規(guī)則起了關鍵作用,如有些競技項目的運動規(guī)則禁止身體接觸,有些項目允許低度的身體接觸,有些則允許高強度的身體接觸,其固有風險也隨之變化。尤其是,當競技規(guī)則對某項犯規(guī)行為規(guī)定了具體的處罰措施時,表明競技規(guī)則已經(jīng)“預見”了該犯規(guī)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競技規(guī)則對該犯規(guī)行為是負有責任的:它使得該犯規(guī)行為極容易發(fā)生,雖然競技規(guī)則禁止該行為。例如,足球運動的規(guī)則允許合法鏟球,這雖然增加了競技的激烈性,但也增加了鏟球犯規(guī)時致他人傷害的風險。又如,棒球規(guī)則禁止將球投中擊球員(beanball)的犯規(guī)行為,并規(guī)定了處罰措施,法院也認為這種犯規(guī)是棒球運動的一部分⑦,因此刑法不宜介入。但是,如果擊球手用棒球棒去攻擊其他運動員,這一行為就不能被棒球的競技規(guī)則所預期,就有刑法介入的可能性。例如在一場勢均力敵的籃球比賽中,甲在對乙“蓋帽”時,失手未拍中籃球而拍中乙的手臂,致乙手臂撕裂性骨折,能否導致刑法介入?根據(jù)“客觀預期”規(guī)則,籃球運動中,因“蓋帽”而“打手”是一項常見的犯規(guī)行為,也是“蓋帽”規(guī)則所能預期的,對于甲的行為,刑法不宜介入。
3)運動規(guī)則標準與客觀預期標準的關系。
為了明確客觀預期的范圍,可將運動規(guī)則細分為兩類,一類是促使競爭的技術規(guī)則;另一類是為了保護運動員的安全規(guī)則。違背技術規(guī)則的體育暴力是該項運動所固有的,也是可推定參賽者愿意“承諾”的,刑法無需介入;但違背安全規(guī)則的體育暴力則在“規(guī)則預期”之外,也在“被害人承諾”之外,可能導致承擔侵權責任或刑事責任[8]。有學者在討論“被害人承諾(同意)”的適用范圍時指出,如果一項運動規(guī)則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增加競技的精彩性,也是為了保護參賽人的安全,則不能推定參賽人同意違背該規(guī)則的體育暴力[9]。區(qū)分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犯規(guī),能在合法暴力與非法暴力之間劃一條清晰的邊界,有利于刑法介入邊界的確定。當然,有時區(qū)分技術規(guī)則與安全規(guī)則有一定的難度,此時仍要根據(jù)“規(guī)則預期”來作最終判斷。仍以籃球賽為例,甲為挫傷對方主力乙,當乙已帶球進入禁區(qū)準備上籃之際,甲假借“蓋帽”朝乙頭部拍下,使乙當場昏迷,后查,乙顱內(nèi)出血?!吧w帽”不得擊打?qū)Ψ筋^部,是明顯的安全規(guī)則,擊打頭部,超出了規(guī)則預期,甲的行為已構(gòu)成故意傷害罪。
3.2? “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之效果評估
“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是否合理,需要進行效果評估,即考察該標準能否實現(xiàn)兼顧競技與安全的目標設定。為此,本研究從該標準的兩個核心內(nèi)容展開討論。
1)“運動規(guī)則”側(cè)重于體育競技。以運動規(guī)則為基準,使得體育管理機構(gòu)可以通過改變運動規(guī)則來調(diào)整競技運動,并依靠刑法的威懾力來促使新規(guī)則的施行。People v. Schaker案可表明這一點。在一場曲棍球賽中,比賽臨時停止的哨聲吹響后,被告仍繼續(xù)滑向受害人,并用手擊中受害人的后頸部,使其頭部撞到球門的橫木,導致腦震蕩。法院認為,雖然臨時停止比賽的哨聲吹響了,但運動員仍在場上,比賽仍處于繼續(xù)狀態(tài);這一危險是曲棍球比賽所固有的,它符合鼓勵“激烈競技”的政策⑧。然而批評意見指出,這場比賽恰恰不鼓勵“激烈競技”。實際上,該賽事組織者為了更好地保護運動員的安全,改變了在該曲棍球聯(lián)賽中運動規(guī)則,禁止身體接觸行為。在一般規(guī)則的比賽中,Schaker的行為固然屬曲棍球所難以避免的,不應允許刑法介入。在新的規(guī)則下,情況則有所不同:一個運動員若偶然或故意用身體阻擋、碰撞對手,也將被作為犯規(guī)而受到規(guī)則的處罰,但不至于受刑罰處罰;但在比賽暫停的哨聲吹響后的身體碰撞就不再是新規(guī)則所能預期的了,就可能導致刑法的介入[10]。
2)“客觀預期”側(cè)重于刑法秩序。客觀預期標準能協(xié)調(diào)運動規(guī)則與刑法規(guī)范的關系,可以很好地與各種正當化事由融合?!氨缓θ送狻钡膫ν瞧淠芨鶕?jù)運動規(guī)則可以“客觀預期”到的傷害(包括未犯規(guī)及技術犯規(guī)導致的傷害);某項運動既然被社會容許,則在其運動規(guī)則預期范圍內(nèi)的傷害即使不是正當?shù)模ㄈ缂夹g犯規(guī)導致的傷害),也是一種“容許風險”,刑法應持“容忍”態(tài)度。
綜上所述,體育暴力中刑法介入的邊界應當予以明確,“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的兩個部分分別側(cè)重于體育競技與刑法秩序,能兼顧二者。而且,“運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有較大的靈活性,各項運動刑法介入的門檻與運動規(guī)則中的安全規(guī)則有關。例如有些運動的安全規(guī)則允許輕微傷害,而有些運動的安全規(guī)則允許嚴重傷害,刑法介入的可能性也隨之變化??梢姡斑\動規(guī)則的客觀預期”標準能最大限度地促進體育競技的發(fā)展,又能充分保護運動員的安全,是劃定體育暴力刑法邊界的合理標準。
注釋:
① R v Brashaw,(1878) 14 Cox CC 83。
② R v Coney,(1882) 8 QBD 534。
③ Model Penal Code § 2.11(2)(b) (1995)。
④ State v. Shelley,929 P.2d 489,490 (Wash. Ct. App. 1997)。
⑤ Agar v. Canning,[1965] 54 W.W.R. 302 (Man. Q.B.),[1966] 55 W.W.R. 384 (Man. Ct. App.)。
⑥ R v.Cey,[1989] 75 Sask. R. 53 (Sask. Ct. App.)。
⑦ Avila v. Citrus Cmty. Coll. Dist.,131 P.3d 383,393(Cal. 2006)。
⑧ People v. Schacker,670 N.Y.S.2d 310. (Dist. Ct. 1998)。
參考文獻:
[1] DEAN R. Player violence:an essay on torts and sports[J]. Stanford Law & Policy Review,2004,15(3):133.
[2] MARY C. Its not how you play the game,its whether you win or lose:the need for criminal sanctions to curb violence in professional sports[J]. Hamline Law Review,1988,12(1):71.
[3] 馬克昌.犯罪通論[M]. 3版.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821.
[4] 大谷實. 刑法總論[M]. 黎宏,譯.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2-197.
[5] 羅克辛. 德國刑法學總論[M]. 王世洲,譯.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56.
[6] 潘星丞. 體育競技致?lián)p行為“排除犯罪性”事由[J].體育學刊,2010,17(4):13-18.
[7] JEFF Y,WILLIAM G. The problem of sports violence and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solution[J]. Cornell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2002,12(1):162-163.
[8] MCCUTCHEON J P. Sports violence,consent and the criminal law[J]. Northern Ireland Legal Quarterly,1994,45(3):267-284.
[9] RICHARD B H. Sports violenc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ivate law-making and the criminal law[M]. Carrollton:Carrollton Press,1980:171-176.
[10] JEFFERY S. The manly sports:The problematic use of criminal law to regulate sports violence[J].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2009,99(2):61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