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妙
〔摘要〕通過基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操兼容的理念,以序列化專題式的工作坊形式,將專題細化為一個個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主題活動,引導家長通過活動體驗、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形式感悟、分享,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理念與方法改善親子關系,更新教育理念,找準輔導方向,助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從而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學業(yè)指導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3-0061-0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應充分發(fā)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強化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共同辦好家長學校?!薄吨行W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也提出:“密切聯(lián)系家長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幫助家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指導家長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以積極、健康、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影響孩子,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教育,促進孩子健康、全面發(fā)展?!倍壳埃簧偌议L匱乏家庭教育的正確理念和方法,而產生了育人的誤區(qū)和社會問題[2]。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家庭教育理念對于學生的價值觀念、態(tài)度行為、心理健康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同時,孩子的學業(yè)成就和其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少研究也表明,家庭對孩子學業(yè)成績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诖耍谛W開展學業(yè)指導專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切實需要,也是學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家庭教育的迫切需求。
目前,各中小學多數以講座面授式、參與活動式、辦報交流式、網上授課式、座談交流式等方式開展家庭心育培訓,鮮有以專題式工作坊形式,針對特定家長群體開展序列化的家庭心育培訓。實踐發(fā)現,家庭心育不應是“一次性”的教育,而應是“延續(xù)性”的教育;不應只是“說”的教育,而應是“做”的教育?;诖耍瑢W校成立了家庭心育工作室“心橋工作室”,以“做孩子學習的好伙伴”低年級學業(yè)指導家庭心育工作坊,以期能基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操兼容的理念,以序列化專題式工作坊,幫助參與活動的家庭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指導其有效的學習方法,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營造“家庭學味”,家庭心育讓成長有陪伴
家庭心育的要義應是為孩子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一種適宜人才成長的家庭氛圍[3]。家長有意識地在家庭中營造富有“學習味道”的氛圍,陪伴孩子積極投入學習狀態(tài),同時家長能通過自身的積極學習體驗與獲得,引導孩子對學習行為引起注意、模仿、嘗試、體驗,有效地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孩子實現品德與智力的良性發(fā)展。
“做孩子學習的好伙伴?!钡湍昙墝W業(yè)指導家庭教育工作坊以“營造學習氛圍,共創(chuàng)溫情家園”為題開展第一次活動。主持人首先呈現《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中所顯示的結果,“‘有溫暖的家排在了學生認為的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4]?!弊屆總€家長了解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接著,運用“像個孩子一樣做作業(yè)”的速算小游戲,引導家長邊做速算題邊與爭吵聲、游戲聲、孩子的哭聲等各種常見的家庭環(huán)境背景聲抗衡。以模擬家庭里學習氛圍和場景的方式,啟發(fā)家長覺察自己是否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huán)境,以氛圍潤澤,以環(huán)境養(yǎng)人。繼而利用家庭教育節(jié)目《超級育兒師》中跟拍一個學業(yè)不良孩子家庭故事的例子,層層深入,不斷追問剖析,引導家長意識到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情感型家庭氛圍才能真正助力孩子的學業(yè)提升。最后,通過工作坊活動前錄制的《孩子們的心聲》,引導家長聆聽孩子對溫馨的學習型家庭氛圍的訴求——“媽媽,請你不要玩手機了。多給我講點故事吧!”“爸爸媽媽,不要給我那么多壓力,其實我能考好。周末多帶我出去玩玩吧”“爸爸媽媽,希望你們不要再吵架了,每次聽到你們吵架的聲音我都很害怕,也做不下作業(yè)”……一句句稚嫩的聲音和真誠的懇求,戳動家長們的心。最后,以《打造“三型”(學習型、民主型、情感型)家庭氛圍計劃》為課后親子拓展活動,鼓勵各個家庭從“知道”走向“做到”,將心橋工作室做“有執(zhí)行力的家庭教育工作坊”的舉辦宗旨落實到每個家庭。
二、巧妙“約法三章”,家庭心育讓關愛有堅定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曾用“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5]貼切詮釋了如何溫和而堅定地達成獨立且有邊界的共存,這句話同樣描述了親子關系的最佳境界。在倡導“愛”的民主型家庭里,孩子并不缺“愛”,缺的是“關愛里有堅定”。以“堅定”這把尺,讓家長能時刻衡量自己是否成為客體關系理論大師溫尼科特所提倡的“剛剛好(good enough)”的父母[6],給孩子適時適度的愛與堅定,讓孩子在規(guī)則里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并養(yǎng)成學習中自控自律的好習慣。
工作坊第二次以“遵循定規(guī)矩法則,巧妙‘約法三章”為題開展活動。主持人以一個案例貫穿始終,用生動的語言和有趣的互動向家長分享了與孩子有效“約法三章”需要注意的三個要點——“眼神的交流”“告訴孩子怎么做”“站在旁邊看結果”[7],引導家長學會多觀察少評斷,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的各種狀況,適時強化其良好的學習行為。接著,帶領家長們以三人小組的形式(即分別扮演家長、孩子、觀察員),呈現出家庭中常見的學習問題與對策。家長們在小團體中逐一輪換角色,實戰(zhàn)演練訂立規(guī)矩的三個要點。正強化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常見的方式(如專注力的培養(yǎng)、拖延癥的克服等),在家庭中巧設“積分卡”和“抽獎袋”,能幫助孩子更主動積極地執(zhí)行“約法三章”所列條目。設置規(guī)則,讓愛和規(guī)矩理性結合,“無條件的愛”里“有堅定的規(guī)則”,方能產生更具實效的教育結果。
三、善解“感知模式”,家庭心育讓學法有方向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學習過程中涉及多種感覺信息的輸入通道。一個孩子可能對其中的某一個通道存在偏好,如憑耳朵聽(聽覺Auditory),用眼睛看(視覺Visual),用手摸(觸覺Kinesthetic)等,這就是個體感知模式的差異所在。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表明,不同感知模式偏好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風格類型。這就要求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能善解孩子的感知模式,根據孩子的感知偏好認知孩子在研究和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即發(fā)現孩子的學習風格類型,更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學習策略指導。
在工作坊第三次“了解感知偏好·助力學習過程”活動中,主持人首先通過小測試帶領家長了解不同的感知模式類型。接著,通過“像個孩子一樣去學習”的情境模擬活動,讓家長體驗孩子在課堂學習的情景,感受聽覺和視覺都可各自作為單獨的感覺輸入通道進行學習,比如閱讀看黑板和屏幕,以及聽老師講課,聽音樂及錄音等,但是動覺和觸覺很少各自作為單獨的學習通道來進行學習,往往觸覺提供最外界的信息,動覺提供的是比如動手做實驗、做筆記、畫圖等學習過程中的身體信息,觸摸和進行動作也常常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可以統(tǒng)一劃分為觸動覺型。最后,引導家長們分小組進行頭腦風暴,尋找對孩子進行家庭學業(yè)指導的有效策略——視覺型感知模式偏好的孩子可以通過閱讀、電影、實驗、演示、示范、觀察、運用模擬表演進行學習;聽覺型感知模式偏好的孩子可以通過講授、討論、談話、播音等方式進行學習;觸覺型感知模式偏好的孩子可以通過做筆記、在課本上劃線、親自動手操作等方式進行學習。
四、走進“屏幕時代”,家庭心育讓輔導有選擇
面對成長在“屏幕時代”的孩子,如何正確處理網絡和學習的關系成為了不少家長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網絡的迅猛發(fā)展,讓孩子接收信息和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多數孩子的學習活動都離不開網絡學習媒體的輔助。面對“屏幕時代”的沖擊,善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與方法,引導家長具備相關的能力和品質,更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學業(yè)輔導,將有助于解決“屏幕時代”的學習所存在的問題。
在工作坊第四次“屏幕時代,家長如何做好孩子的學業(yè)指導”活動伊始,主持人以電視節(jié)目《少年說》中的片段“爸爸媽媽快放下手機,抱抱我”導入,以此引發(fā)家長對“屏幕時代”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思考。隨后,開門見山設問:“‘屏幕時代,孩子是如何學習的,而家長又在擔心什么?”以此梳理孩子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利弊和家長所擔憂的問題。緊接著,引導家長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畫出如何陪伴孩子創(chuàng)造高質量的屏幕學習時間。在家長呈現的思維導圖里,好的榜樣、互動陪伴、約法三章等方法成為共識。以身作則的榜樣引領,即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豐富屏幕瀏覽的內容,因為家長的喜好往往是低年級孩子的學習傾向;切實有效的互動陪伴,即“像個孩子一樣”陪伴孩子,懷著好奇心走進屏幕時代,探索未知的多彩世界,用多維的感知提升孩子的感官體驗,用信息的趣味促進親子的交流深廣,用游戲的構想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熱情;民主和諧的約法三章,即把自主權從家長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引導其用正向語言立定使用屏幕進行學習的規(guī)矩,制定“家庭數碼時間”和“家庭無媒體日”。榜樣示范,優(yōu)質陪伴,立定規(guī)矩,以幫助孩子逐步養(yǎng)成合理健康的媒介使用習慣。
五、滋養(yǎng)“努力種子”,家庭心育讓付出有回報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學業(yè)自我效能有正向預測效應[8]。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yǎng)孩子積極的“自我歸因”能力,學會將學業(yè)成就歸于內在因素(能力、努力),滋養(yǎng)其心中的“努力種子”,以增強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動力。作為家長,對努力需有清晰的目標認識,重視自身的榜樣引領,同時,也需要看到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相信孩子通過努力改善與成長的點滴,堅信努力在任何時代和環(huán)境下都有著不可取代的意義。
在工作坊“最好的禮物——每天努力一點點”活動中,主持人以泰國家庭教育公益廣告《每天努力一點點》導入,倡導家長做孩子最親密的學習伙伴,在用心的陪伴與觀察中發(fā)現孩子的努力,每一天都能看到孩子努力后0.01的成長,必要時陪伴孩子“試誤”,就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隨后,主持人帶家長們換位化身為自己的孩子,體驗由綜藝節(jié)目《極限挑戰(zhàn)》中“人生起跑線”改編的活動“奮力向前,努力讓生命無極限”。活動開始前,全體“孩子”一字排開,接受著主持人的提問?!澳愕母改甘欠穸冀邮苓^大學以上的教育”“你的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你的父母是否讓你堅持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你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幾個問題過后,有的人一路向前,有的人卻仍然停留在原地。提問結束,當主持人宣布每個人按當下所站位置為各自的起跑線,最快抵達終點的前十名為獲勝者。起跑口令響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孩子”往前沖,越是落在后面的,越是奮力向前,最終率先獲勝的人里有不少是起跑時站在后面起跑線的人。在活動后的分享中,家長們紛紛表示,雖然決定一個人的起跑線在哪里是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在未抵達人生的終點前,每個人都有權利奮力追逐,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最后,在工作坊結業(yè)儀式上,主持人組織家長們分享自己精心準備的“最好的禮物”,并揭開了“最好的禮物”的活動寓意,希望參與此次工作坊學習的家長走出工作坊有限的空間后,能帶動更多的家長與孩子不斷地在家庭心育里創(chuàng)造驚喜,創(chuàng)造屬于親子之間“‘最好的禮物——每天努力一點點”的點滴成長。
序列化專題式的家庭心育工作坊,將專題細化為一個個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主題活動,引導家長通過活動體驗、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形式感悟、分享,習得如何恰如其分地運用心理學的理念與方法改善親子關系,更新教育理念,找準輔導方向,助力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以達到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勝祥.依托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J].中小學德育,2012(5):34-36.
[2]吳正憲.注重家庭文化建設 開設家庭教育課程[J].中國人大,2017(23):49-50.
[3]楊忠健.家庭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
[4]馬婷婷.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權威發(fā)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30):79-80.
[5]海因茨·科胡特.自體的分析[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6]溫尼科特.嬰兒與母親[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
[7]喬治·M.卡帕卡.這樣跟孩子定規(guī)矩,孩子最不會抵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8]錢珍.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學業(yè)歸因、學業(yè)自我效能感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qū)高林中心小學,廈門,361000)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