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智慧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一體建設中,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其法治觀念的正確樹立對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通過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生的法治教育進行研究,發(fā)現學生存在法治觀念淡薄、法律知識儲備不足、學校法治教育不完善等問題,并提出應從高校以及社會兩個層面完善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yǎng)成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法治觀念;養(yǎng)成路徑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2-0142-02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就是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guī)范、引導社會生活。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態(tài)大踏步行進民族復興的步伐。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么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zhí)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边@三個深刻、凝重的發(fā)問,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必須作出正確解答的重大考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這三道重大考題給出了堅定而明晰的答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胺ㄖ巍笔冀K是令人矚目的關鍵詞。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法治觀念指的是公眾對法律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質的認識,是公民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法律觀的綜合。公民的法治觀念是否健全,對法治國家的建設十分重要。而大學生作為國家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其法治觀念的正確樹立對我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與和諧社會都有深遠影響。
一、當代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以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為例
(一)法治觀念淡薄
改革開放以來年,盡管我國已經在大學生法治觀念樹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由于貴州省畢節(jié)試驗區(qū)本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比較落后,就決定了民眾的思想觀念同樣落后于其他經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地區(qū),同時由于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中超過五分之四的學生都來自于貴州本地,所以該校學生的法治觀念普遍較為淡薄,法治理念還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大學時期是人們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更加重視自身的個性發(fā)展,同時受到一些腐敗行為過度宣傳的影響,導致部分學生有重權力輕法治等現象,在解決有關自身的問題時,因其穩(wěn)定的法律心理和法律意志尚未形成,通常會傾向于用非公正手段、非法律方法解決問題,更達不到國家要求的“遇事找法、用法”的狀態(tài)。
(二)法律知識儲備不足
一個人法律知識儲備的充分與否,對其法治觀念的樹立意義重大。經調查研究發(fā)現,目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受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學生綜合素質較低,同時掌握的法律知識匱乏,導致其法治思維和觀念以及法律意志嚴重缺乏。該校大部分學生還只是把法律看成促進社會安定、限制個人行為的一種手段,認為掌握法律知識的充分與否對自身影響不大。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該校大學生中只有10%左右的人對憲法有所了解,約有65%的學生對民法一無所知,而對刑法、經濟法等有所了解的更是稀少。由于法律知識儲備的不足,使得該校學生在自身利益遭受威脅時,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更有甚者,一部分學生的法律知識嚴重匱乏,對“違法”與“合法”的界限理解不清,造成法治觀念淡薄,最終出現違法犯罪的現象,在面對社會違法行為對自己造成損害時也不知道用法律的武器去維護合法權利與利益。
(三)學校法治教育制度不完善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1]。由于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主力軍,所以高校法治教育對法治社會建設的推進作用較大。然而,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在大學生法治教育制度方面尚未完善。雖然國家教育部、中宣部已經在全國高校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必修課程,但其涉及法律知識很少,達不到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樹立法治觀念的效果。同時課程內容設計過于概括,沒有聯系學生實際面臨的法律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即使理論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也難以將法律知識用于解決現實生活的法律問題。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雖然有部分法學老師開設了一些法學類的選修課,但畢竟選修人數有限制,一門課只能50人選,全校有1萬多學生,所以只能是極少數的學生能多學一點點法律知識。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法治觀念的樹立就更難。
二、法治觀念樹立存在問題的原因初探
(一)基于學校法治教育層面
盡管我國高校已經開設了法治教育的課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尚有許多不足之處,造成大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儲備不足,法治觀念淡薄。因為2018年之前,學校教育在中小學至高中階段并未設置法律教育課程,所以大學階段的法治教育就要從最基本的法律知識開始教學。同時,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對法治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安排非法學專業(yè)的教師執(zhí)教《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一課程,由于教師自身法律知識的匱乏,導致教學效果更差。與此同時,非法學專業(yè)的教師缺乏司法實踐,教學的理論脫離學生、社會實際,缺乏教學實踐,無法將法治教育推行到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中,對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樹立意義不大。
(二)基于社會環(huán)境層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而大學生很多都是遠離家鄉(xiāng)在外地學習,遠離了家長的管束,同時,大學階段是人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酒吧、網貸、網吧等的出現,使校園攀比問題出現,嚴重影響著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社會環(huán)境中仍然存在部分領導干部以權錢謀私、權力濫用的現象,對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樹立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2]。另一方面,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的“以德治國”以及封建社會時期的“以德為主,以刑為輔”思想理念的影響,使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會通過道德手段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在貴州西部的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自幼接觸法律知識幾乎為零,基本就是法盲。畢節(jié)試驗區(qū)的法治宣傳僅僅局限于在各級政府網站上、為完成政治任務在離市區(qū)交通放便一點的鄉(xiāng)鎮(zhèn)普法、律師協(xié)會偶爾會下鄉(xiāng)做一些宣傳、司法局的“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制度也因要求律師免費服務而效果很差。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來自鄉(xiāng)村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法治觀念基本沒有。
三、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念樹立的策略
(一)健全高校法治教育手段
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是提高公民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2]。高校是大學生法治觀念形成的主要場所,在我國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需要健全自身的法治教育手段:首先,要提升教學隊伍建設。學校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完善師資隊伍,構建專業(yè)的法治教學隊伍,通過完善考評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足夠的法律基礎知識;其次,轉變觀念。目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仍較為關注專業(yè)課的教學,對公共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法治教學低效。學校需轉變教學觀念,將法治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有機結合,重視對學生法治觀念樹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最后,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當前,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的法治教育脫離學生實際遇到的問題,導致學生學法、知法,但不會用法、守法。所以,學校應完善實踐教學,條件允許情況下可開展模擬法庭的方式完成教學;同時要加強法制宣傳,鼓勵學生參加公益法律活動;到七星關區(qū)人民法院或畢節(jié)中級人民法院去旁聽庭審,以完善學生守法、用法的能力,進一步促成法治觀念的樹立。
(二)優(yōu)化社會法治環(huán)境
良好的社會法治環(huán)境有利于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樹立,所以應該盡可能優(yōu)化社會法治環(huán)境。首先,基于思想層面,一方面畢節(jié)試驗區(qū)的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要加大法律宣傳力度,另一方面應著重報道畢節(jié)試驗區(qū)正能量的新聞,減少負面新聞的報道,防止學生受辨別能力限制而被誤導。其次,健全法律制度。盡管我國的法律體系正在不斷健全,但是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依然存在,因此需進一步健全法律體系,切實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律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法律認可度,樹立法律的權威。再次,加強監(jiān)督。引導大學生參與法律監(jiān)督,切實維護公平正義。對學生舉報的違反法律的行為進行嚴懲,尤其是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生老師違紀違法的事例只要符合公開條件的都應該向在校生宣傳,加強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形成自覺遵法守法的習慣,為社會、政府培養(yǎng)既有專業(yè)知識也有法治素養(yǎng)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結束語
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幫助大學生樹立法治觀念,有利于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作為畢節(jié)試驗區(qū)最高的高等學府,培養(yǎng)的是應用型人才,主要是對畢節(jié)試驗區(qū)服務,這里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樹立需要通過健全法治教育手段和優(yōu)化社會、校園法治環(huán)境,推進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和培養(yǎng),為畢節(jié)試驗區(qū)成為畢節(jié)示范區(qū)建設貢獻力量。
[ 參 考 文 獻 ]
[1]張莉.理想信念教育視域下大學生法治觀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4):124-126.
[2]張守波,魏連俊,李立菊,付國印.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念及培養(yǎng)路徑[J].黑河學院學報,2016,7(03):70-72.
[3]韓迎春,陳志惠,張品秀,於向平.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與提升[J].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