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南,何茂玉
云南省地處我國西南,匯聚了我國最多的少數民族,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多。近年來,隨著各民族人民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大學,與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學習,接收高層次的文化教育。據調查研究發(fā)現,云南省近半的高校中少數民族大學生已經超過全校總人數的四分之一,本論文正是從這個大群體出發(f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體育行為習慣進行研究。
表1 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體育意識現狀的調查表
從表1中可以看出,云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有82.1%的愛好體育運動,有69.7%的能夠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有32.1%的喜歡觀看體育賽事與新聞,有29.3%的受他人體育行為習慣的影響,這說明云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體育意識較好。其中有23.6%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不了解相應的體育運動項目及規(guī)則,不具備基本的體育運動知識和技能,這是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自身體育意識方面比較欠缺的地方,可能與少數民族生活的環(huán)境及其經濟文化水平有很大關系。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育運動項目及規(guī)則的講解,適當增加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傳授,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體育運動知識。
表2 少數民族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狀況的分布情況表
從表2中可以看出:藏族、布朗族、 彝族、拉枯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的民族大學生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和百分比高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而壯族、佤族、納西族、回族、傈僳族、苗族、仡佬族的民族大學生中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和百分比高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且依次增加。以上數據表現出來的差異可能與本民族體育文化和民族習俗有關系。因此,云南省各高校體育工作人員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育參與狀況的認識,了解各少數民族大學生之間的民族差異,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努力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體育教學手段,多鼓勵、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表3 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同生源地參加體育鍛煉總體分布情況表
從表3中可以看出,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有158人,占總人數的53.6%;來自城鎮(zhèn)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有47人,占總人數的46.1%,農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和百分比高于城鎮(zhèn)。由此可見,云南省少數民族居住地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農村,同時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慶典活動也都是在農村舉行。因此,對于出生在農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更多的接受到本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從小就受到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熏陶,也容易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多鼓勵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向城鎮(zhèn)少數民族大學生介紹本民族的體育運動項目,強農村與城鎮(zhèn)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交流與學習。
表4 家庭環(huán)境影響因素調查表
在家庭環(huán)境影響因素中,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為受到家庭居住地節(jié)慶日活動影響的有283人,占總人數的73.3%;受到父母自身的體育行為習慣影響的有265人,占總人數的68.7%;父母支持其參與體育活動影響的有217人,占總人數的56.2%。這說明,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家庭居住地節(jié)慶日活動、父母自身的體育行為習慣及其參與程度極大的影響著少數民族學生的體育行為習慣,這與當地的一些特有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節(jié)日有很大關系。如:傣族的潑水節(jié)、開門節(jié),彝族的火把節(jié)、虎節(jié)、三月會,白族的大理三月街、火把節(jié),哈尼族的捉螞蚱節(jié)、“苦扎扎”等。這些傳統(tǒng)的少數民族節(jié)日上的體育活動對于民族大學生體育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表5中可以看出,云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有47.4%的認為云南省氣候環(huán)境一般,有25.6%的認為云南省氣候環(huán)境不好,而有56.2%的認為氣候環(huán)境嚴重影響了自身的體育鍛煉。云南省干濕季分明,氣候的區(qū)域差異和垂直變化突出,雖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但是雨量充沛,一年中雨季來臨時,幾乎每天都會下雨,烈日出現時,紫外線又非常強烈。因此,云南省的氣候環(huán)境嚴影響了少數民族學生體育鍛煉,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不能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表5 氣候條件的調查表
表6 場地器材設施調查表
體育場地、器材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個學校開展課內外體育運動的重要保障。由表6可知,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有45.9%的認為學校沒有專門的體育活動的場地,有51%的認為學校沒有相應的體育器材,有66.3%的認為學校的場地、器材不能滿足體育鍛煉的需要。從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育行為習慣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課外體育鍛煉中經常參加運動項目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跑步、籃球、羽毛球,而只有10.1%從事其他體育運動項目,這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行為不相符合,據調查發(fā)現少數民族大學生更偏重喜歡本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終其原因在于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開展體育運動項目時還是集中在一些場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開展的現代運動項目中,對于一些傳統(tǒng)的少數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幾乎沒有開展,這也是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課外參加體育鍛煉時也只能參加現有場地、器材的運動項目。
表7 相應專業(yè)教師指導調查表
由表7可知,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時有67.1%的認為沒有校內外專業(yè)教師的指導,有74.4%認為專業(yè)教師的指導對于提高相應運動項目的運動技術水平很有作用。在目前高校中,體育教師和社團指導教師在學校課外體育鍛煉技能指導中具有的重要的地位。目前,云南省各高校對于學生課外體育運動項目中教師參與程度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將學生的課內外體育鍛煉系統(tǒng)的聯系起來,專業(yè)體育教師在課外體育鍛煉中辛勤的付出未能給予充分的肯定,導致大部分專業(yè)體育教師不樂于課外體育鍛煉的指導。據調查研究發(fā)現,高校教師隊伍中大都從事的是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與研究,如籃球、排球、田徑、網球等運動。因此,在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師資數量極少,質量不高,整體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在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喜好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項目的指導上也是欠缺的。
4.1.1 云南省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體育意識較好,但是在相應的體育運動項目及規(guī)則、體育運動知識和技能方面比較欠缺的地方。在少數民族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和百分比方面農村高于城鎮(zhèn)。
4.1.2 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狀況中藏族、布朗族、 彝族、拉枯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的民族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和百分比高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而壯族、佤族、納西族、回族、傈僳族、苗族、仡佬族的民族大學生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和百分比高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且依次增加。
4.1.3 家庭居住地節(jié)慶日活動、父母自身的體育行為習慣及其參與程度極大的影響著少數民族學生的體育行為習慣。云南省氣候環(huán)境嚴影響了少數民族學生體育鍛煉,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不能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4.1.4 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有近半數的認為學校沒有相應的體育器材,沒有專門體育活動的場地,學?,F有的場地、器材不能滿足體育鍛煉的需要。少數民族大學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認為在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沒有校內外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他們認為專業(yè)教師指導對于提高運動項目的技術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4.2.1 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育運動項目及規(guī)則的講解,適當增加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傳授,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體育運動知識,具有防備體育運動損傷的能力。
4.2.2 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多鼓勵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向城鎮(zhèn)少數民族大學生介紹本民族的體育運動項目,搭建農村與城鎮(zhèn)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育鍛煉聯盟和社團,加強農村與城鎮(zhèn)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交流與學習。
4.2.3 云南省各高校體育工作人員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育參與狀況的認識,了解各少數民族大學生之間的民族差異,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努力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體育教學手段,多鼓勵、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4.2.4 地方高校應加大體育運動場地的建設,特別是風雨體育館、綜合訓練館等,保證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室外氣候環(huán)境較差的時候也能夠進行體育鍛煉,增加體育器材的數量,保證學生能夠進行正常的體育鍛煉。適當開展一些簡單、易行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如少數民族健身操、踢毽子、打陀螺等。
4.2.5 地方高校應加強學生課外體育運動項目中教師參與的程度,將學生的課內外體育鍛煉系統(tǒng)的聯系起來,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加強專業(yè)體育教師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指導。同時,適當引進少數民族傳統(tǒng)項目方面的體育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