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
如何培養(yǎng)好習慣:在孩子學琴的過程中,有許多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按時練琴,自己準備譜子和樂器等,自己注意傾聽、記住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平時讀譜要細心,注意譜號、調(diào)號、臨時升降號、表情記號、指法、弓法、踏板、關(guān)注樂器狀態(tài)等等。這些行為,如果孩子不形成習慣,完全靠家長來提醒和盯著,家長的疲憊就可想而知。
了解習慣養(yǎng)成的原理后,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習慣養(yǎng)成應(yīng)該注意的事情,家長與教師們可以利用這些原則與方法,來培養(yǎng)孩子具體的某個行為習慣。概括來說,我要送給大家“三個很重要”
我們前面說過,習慣是一個情境中出現(xiàn)的一個模式化的自動行為。因此模式的穩(wěn)定性非常重要,每次都是相同的行為模式,習慣就容易形成;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行為模式不穩(wěn)定,就不容易形成習慣。因此,我這里要強調(diào),要想培養(yǎng)某種習慣,在開始前,要先設(shè)計好,這個習慣的模式是什么樣的。都有哪些前后相連的環(huán)節(jié)。在開始訓練時,就要每次都保持這個模式不變。比如,“到時間就練琴”這個習慣,對學琴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來說再重要不過了。那么我們的家長就應(yīng)該規(guī)定一個具體的時間點,比如,下午4:00 開始練琴,或者是一個行為的激發(fā)情境,比如,放學到家后,放下書包,洗洗手。這個時間點、或激發(fā)情境,就是一個啟動后續(xù)自動化行為的情境,它像開關(guān)一樣,只要一觸發(fā),后續(xù)的練琴行為就要發(fā)生。如果每天都這樣,孩子的習慣就會很快形成。從模式化的角度上講,我不贊成有些家長的見縫插針的做法,一有時間,就要求孩子去練練琴。在這練兩下,在那練兩下。今天這個時候有時間,練一會兒,明天那個時候有時間,練一會兒,表面上似乎在抓緊時間,其實,模式很不穩(wěn)定,不容易形成自覺練琴的習慣。孩子的自主性也正是這樣,家長從孩子第一次上課起,就應(yīng)該要求孩子自己去準備樂譜、筆記本等上課必需品。第一次時,家長可以教孩子把該帶的東西,都放進包里,要求孩子自己檢查一下帶齊沒有,以后就再也不要動手替孩子做了。孩子忘了怎么辦,就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下次,提醒一下孩子把東西帶齊,但是絕對不要替孩子找東西、裝東西,幾次以后,孩子就形成習慣了。但是,今天你幫孩子找譜子,明天,你要求孩子自己想著該帶的東西,后天發(fā)現(xiàn)孩子忘了件東西,大后天你不放心,你又幫孩子裝書包,雖然你嘴里嘮叨著孩子應(yīng)該自己記著自己該做的事,但是你還是在為孩子做事,大家想想,這樣的教育,孩子能形成自己想著該帶什么的習慣嗎?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模式,孩子就難以快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的習慣。
還有就是,孩子要形成上課時,自己注意聽教師的要求、自己記住教師的要求、自己按照教師的要求練琴的習慣。為了形成這樣的好習慣,家長在開始學琴前,就要設(shè)計好了,首先告訴孩子,這些事是你自己要注意的,家長是不會記這些事的,家長可以形成這樣一個習慣:每次下課后問孩子,今天老師有什么要求呀?今天教師讓你注意什么呀?讓孩子自己說。最初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要求孩子用心去記,大一點的孩子,就要要求孩子自己準備好筆,在譜子上做個記號,再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帶著本子,記點標記。對特別低齡的孩子,家長也可以自己先記下來,然后以提醒和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回憶。重要的,不是記得好壞,準確不準確,全面不全面,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事。許多家長會覺得孩子記不住,怕教師回課的時候說孩子,于是自己就越俎代庖,替孩子記孩子應(yīng)該記住的事,回來提醒孩子。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孩子上課時不注意,凡事都要家長操心的習慣。其實家長要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對于器樂學習這樣復雜的教育而言,孩子一兩次,幾次上課,因為忘了老師的要求,上課的時候令教師不滿,與孩子不能形成自主學琴的習慣相比。自主學習的習慣要重要得多。事實來看,絕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在孩子學琴不久,就跟不上孩子的學琴進度,既看不出來,也聽不出來孩子存在的問題,就是聽教師說孩子有什么問題。更不能權(quán)衡,在孩子的諸多問題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該抓什么,該放什么,既然結(jié)果一定如此,家長還不如,一開始容忍孩子的失誤與遺忘,堅持形成孩子自主學琴的習慣,把“凡事孩子自己想著”這個學琴模式穩(wěn)定下來!只要你一開始就這樣執(zhí)行,然后,咬牙堅持幾周,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就形成了自己為自己學琴負責的習慣了。
所以,請大家記住,要想形成好的習慣,模式很重要,在訓練孩子的習慣之前,家長想清楚,未來的行為模式應(yīng)該是什么樣的。要把孩子的習慣性行為模式設(shè)計得很清楚。然后在后續(xù)的訓練中,就要堅持這個模式不走樣。
模式設(shè)計好后,就有了第二個很重要——開始很重要。我們都聽過先入為主的說法,其實這個成語在行為養(yǎng)成中的意義還遠遠沒有“沒有得到”重視。我經(jīng)常發(fā)表日常生活的感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規(guī)則,常常是在最初幾個回合中定下的規(guī)矩,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也是習慣,而這個習慣方式往往是由最初的方式形成,所有的第一次都很重要。第一次的模式,往往會很自然地影響后續(xù)的樣子。第一次吃飯、第一次穿衣、第一次上課、第一次練琴,為了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家長要把該準備的事,提前準備好,以便第一次,旗開得勝。比如,每天4點開始練琴,提前想好所有應(yīng)該準備的事,提前一天一定要把所有事情準備好。那天到四點鐘該練琴的時候,提醒,四點鐘快到了,小孩要提前開始,不要著急,等到四點再開始,因為四點是一個我們要形成的模式,如果第一次就沒有一個時間點的概念,就不利于這個模式的養(yǎng)成,對模式的清晰性與明確性特別重要。中國有句話叫萬事開頭難,其實,我覺得倉促開頭很容易,但是有一個好的開始并不容易。請大家記住,要想形成好習慣,要特別注意在第一次,以及最初一段時間中模式的清晰性、明確性與穩(wěn)定性。
第三個很重要是“快樂反饋”很重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其它所有情況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孩子,每天練完琴,后面接著的是帶小狗出去玩這樣快樂的事情,而另一個孩子每天練完琴,后面接著的是寫作業(yè)這樣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哪種安排,更容易讓孩子形成到點就練琴習慣呢?
我們再想象一下,一個孩子按照規(guī)定的模式做了,就能夠得到家長的贊許,另一個孩子按照規(guī)定的模式做了,家長沒有任何反饋,那大家覺得,這兩個孩子哪個更容易形成習慣呢?顯然,有快感反饋的行為,更容易形成習慣。痛苦感,妨礙了習慣的養(yǎng)成。請大家記住,快樂是習慣形成的催化劑;痛苦是慣形成的抑制劑。我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許多孩子沒有看調(diào)號的習慣,許多老師上課的時候,會立即指出孩子不看調(diào)號的錯誤,當然,也會批評孩子太粗心,家長更是對孩子這樣屢教不改的粗心很生氣。但是,大家想一想,我們要求孩子看調(diào)號,總是在批評孩子不看調(diào)號,但是不要以為,只要批評了不看調(diào)號的錯誤,孩子就能夠形成看調(diào)號的好習慣了??凑{(diào)號是一個習慣,他的模式是:打開樂譜,第一個動作是看調(diào)號,而很多孩子的第一個動作是看第一個音。因此這個習慣的模式就是:翻開譜子,去看調(diào)號,記住有幾個升號或降號?,F(xiàn)在我告訴大家一個辦法,大家回去試一下,我們搞一個看調(diào)號比賽:家長與孩子,比賽看誰看到調(diào)號的速度快!把譜子一翻開,立即說出幾個升音、幾個降音,比如,2升,3降……第二步比賽,不僅僅要說出是幾個升、降音,還要說出具體是升、降的是哪個音,比如,2個升,升FA和升DO,3個降,降SI MI LA。記住,一定要讓孩子贏的多喲!這個小競賽中,一方面訓練了一翻開譜子,第一反應(yīng)就是去看調(diào)號的習慣模式。另一方面,這樣的訓練,包含著孩子的快樂,這會遠遠比要求他要注意看調(diào)更容易形成看調(diào)號的習慣。孩子在學琴中可以有很多快樂,我們就可以用這些快樂,來催化好習慣的養(yǎng)成。其實,了解了習慣養(yǎng)成的基本原理后,我們同樣可以把這些原理運用于防止與戒除壞習慣的教育中。在防止與戒除壞習慣中,家長要做到以下4個“防止”:
第一個防止,是防止重復。這是不需要談的,許多家長都擔心,一個壞毛病,如果不糾正,時間一長了會養(yǎng)成壞習慣。比如,我們看到許多孩子在演奏樂器的時候,技術(shù)動作存在許多問題,一些習慣性的毛病,于是家長與教師們對糾正壞毛病、禁止壞行為重復的神經(jīng)都繃的比較緊。
我想重點談的是后面幾個要注意的事項:
第二個,我要特別提醒家長要防止的是,防止快感反饋。
我給大家講一個可能大家都有耳聞例子,電視報道,一個當紅電影名星,游艇、別墅,無所不有,但是她就有一個癖好,一種難以控制的習慣:愛超市里偷小商品,結(jié)果就為幾塊錢的小食品被抓。她在初中時就因同樣的小偷小摸被抓起來過,現(xiàn)在成為大明星了,毛病還是改不了!窮的時候愛偷東西,現(xiàn)在富了還愛偷東西。許多人不理解,也不缺什么,為什么要偷呢?有些人就簡單地認為,是有病,有癮!其實,我們從人性原理上去分析就很簡單,偷東西時有一種高緊張的情緒張力,一旦成功后,張力釋放帶來了快感體驗,注意這種快感從本質(zhì)上是成就感,意愿實現(xiàn)時的體驗。這種快樂不是來自物質(zhì)需要滿足的快樂,而是成就感需要的滿足。那么快感的反饋,就強化了她偷東西這個行為。同樣的小食品,在機場貴賓候機室的時候隨便拿,但是,她一點去拿的興趣都沒有。對這些人而言,小偷小摸不是為了獲得所偷的物品的價值,而是在于獲取物品一瞬間的快感。
這個例子還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學的啟示:給予痛苦,不是防止壞習慣的關(guān)鍵,不能有快感反饋,才是防止壞習慣的關(guān)鍵。
從原理上我們知道,痛苦會抑制動機,而快樂會強化動機。如果一個行為結(jié)束后,緊接著的是快感的反饋,而過了一段時間以后,才有懲罰的痛苦,那么我們就可以推論,快感對動機的強化作用,就會大于懲罰的痛苦對動機的抑制作用。于是雖然也知道行為有可能帶來懲罰的痛苦,但是快感反饋的效應(yīng),仍然使他傾向于再去重復曾經(jīng)給他帶來快樂的行為。民間有一句俗語,其實非常生動地揭示了這個心理現(xiàn)象:“記吃不記打”。一個行為,能否發(fā)展為壞習慣,其中重要的催化劑是快感反饋。如果防止了對某個行為的快感強化因素,那么也就防止了壞習慣的養(yǎng)成??旄幸蛩匕脑蕉?,越強烈,對習慣養(yǎng)成的催化作用也就越大,其實小孩惡作劇、逃學、欺負小同學、成人的賭博、酗酒……這些壞習慣的養(yǎng)成,都來自于背后快感反饋的催化作用。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要想防止孩子的某個行為發(fā)展成為壞習慣、壞毛病,最好的辦法,不是孩子做出了這個行為以后,對他進行懲罰,而是在孩子做出了這個行為以后,讓他沒有快感體驗的產(chǎn)生。讓他覺得“真沒意思”,“太沒勁”。但是不良的教育策略,會使一個本來很沒勁的行為,變得包含了巨大的快樂。我舉一個吸煙的例子。其實,從感性偏好的角度看,在孩子的年齡,他會覺得煙是很嗆、很辣、很難受,很痛苦,毫無享受感受的刺激。如果同時給孩子一塊口香糖,一支點燃的煙,讓孩子自由選擇,我想沒有哪個愿意選擇被煙嗆。但是,現(xiàn)在有了一個要求,小孩子不許吸煙!請大家注意,這時候,吸煙就變成神秘的行為,吸煙的感受就變成令人想嘗試誘惑,這時候,孩子就產(chǎn)生了想試試的念頭。請注意,這個念頭是一種成就感需要,于是吸煙就突然成為滿足需要的目標了。但是,這個時候,這僅僅是很弱的需要知道一下什么滋味,孩子嘗了以后,也會明白了,那是很難受的感覺。這時候,這種成就感的需要的滿足感是很弱的。但是,“不許”是一個命令。這個命令中,包含著強勢者對弱勢者的支配性。那么這個時候孩子就產(chǎn)生了一種,我非要試一下,請注意,當一個孩子在少年獨立期的時候,他就會產(chǎn)生要挑戰(zhàn)成人權(quán)威的想法,請注意,這是優(yōu)勝需要。這個時候,吸煙這個行為,雖然不能使他產(chǎn)生審美需要的滿足感,但是已經(jīng)疊加了滿足成就感需要與優(yōu)勝需要的雙重價值。這個時候,家長的壓制與暴力越強,他做出吸煙行為的時候,體驗成就感需要與優(yōu)勝需要的滿足感就越強。在這種快感的催化作用下,幾次重復,后面發(fā)生的就不再是心理因素,而且包含了生理需要的變化,這個時候成癮就難以避免了。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被家長壓制、在學校受打壓的群體中,特別是被我們稱為“問題少年”中吸煙孩子的概率特別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從人的感性需要角度看,這個群體的人會有更高的對吸煙的感性偏好嗎?顯然不是!要從我們這里講的原因去分析。吸煙這個壞習慣,是因為要突破成人限制的“成就感需要”,與挑戰(zhàn)成人權(quán)威的“優(yōu)勝需要”的快感中被強化的。從人性的原理出發(fā),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實驗結(jié)果。一組孩子是可以隨便在糖、煙中選擇自己嘗試什么,在很寬松的氛圍中讓孩子自由選擇,如果孩子吸煙了,成人連看都不看他一眼,另一組孩子,告訴他你不許吸煙,然后,成人在旁邊吞云吐霧地做享受狀,同時有一幫孩子,慫恿他,你吸,看他能把你怎么樣,如果他吸了煙,這幫孩子就慶祝他的英雄行為。我們可以想象,哪組孩子,想重復吸煙行為的概率高。第一組孩子,完全去除了他的成就感需要與優(yōu)勝需要,僅僅是一種自主可選感性體驗,第二組孩子,沒有很強的優(yōu)勝需要的快感反饋,第三組孩子,則包含著所有需要成份的強烈滿足的快感。每去除一種快感反饋,重復行為的動機就下降。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