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鵬程 苗玲潔
摘?要:審級制度是一個國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件質量的保證最終得意于一個科學的審級制度。我國采用四級兩審終審制,但是,隨著經濟、政治、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現(xiàn)行的訴訟審級制度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逐漸暴露出法律統(tǒng)一性難以保障、地方保護主義滋生、上級法院指導監(jiān)督作用難以發(fā)揮、案件終審不終等問題,致使該制度應有功能的發(fā)揮屢遭瓶頸。因此,當前社會背景下,應當立足國情,科學劃分不同級別法院的審理權限,確定合理的審級重心,構建多元化的訴訟審級制度,以兩審終審制為基礎,實行有條件的一審終審和有限的三審終審制,以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統(tǒng)一法律的適用,促進司法體系的有序運轉。
關鍵詞:審級制度;現(xiàn)狀和缺陷;兩審終審;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5-0041-03
作者簡介:馬鵬程(1996-),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訴訟法學專業(yè);苗玲潔(1994-),女,漢族,河北邯鄲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訴訟法學專業(yè)。
一直以來,司法公正和效率是普遍追求的價值目標,在司法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訴訟審級制度也應當順應司法改革的趨勢。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文化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民事訴訟案件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并且案件的復雜程度、適用法律的難度也明顯加劇。同時,公民自身的法律意識亦在不斷進步,維權意識不斷加強,對于法院裁判的公正性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此外,在司法實踐中顯現(xiàn)出了許多問題:如地方保護主義滋生、案件終審不終等問題,使審級制度的應有功能難以發(fā)揮,這與法院的裁判和司法所要追求的公正理念相悖離。所以,依據具體國情完善我國的審級制度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
一、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一般概況
審級制度是指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在把該國法院劃分為不同級別的前提下,一個案件最多經過幾級法院審理,其所作的裁判為確定的裁判產生既判力,不允許當事人再次啟動訴訟程序的制度。一直以來,我國采用兩審終審制,經相鄰級別人民法院審理后,上級法院所作判決對爭議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產生拘束力,雙方受“一事不再理”的調整不得再次行使訴權。這就意味著,在這種制度下,案件經過第一審程序后,當事人針對判決有權在15日內行駛上訴權,針對裁定在10日內可以行使,上一級人民法院對未生效的裁判進行監(jiān)督指導。
(一)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功能
審級制度在我們國家的司法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功能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保障我們國家法律的統(tǒng)一性。在人們長久以來的認知中,案件最終能否得到公正處理的一個標準是大致相同的案件其審理結果也應當一樣。然而事實上,相當數(shù)量案件的終審法院是中級法院,類似事實所依據的相關法律大相徑庭的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司法統(tǒng)一能夠維持案件裁判的穩(wěn)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案件提起上訴和申請再審的數(shù)量,整體上降低案件的累積,具有普遍的意義。第二,指導下級法院的審判結果。審判人員雖然經過專業(yè)的培訓,然而案件的復雜程度以及其他方面可能會使法官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上存在錯誤,從保護當事人權利的角度看,應當給予其聲明不服請求重新審判的機會,以確保司法公正,提高審判的正確率。
(二)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價值目標
公正和效率兩者協(xié)調發(fā)展是各個國家不斷完善審級制度的初衷。無論是從訴訟效益還是從訴訟公正的角度出發(fā),審級制度都對二者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公正和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沖突,公正側重于案件的裁判結果,效率則更側重審理案件的快慢。一味地追求效率會致使案件的質量難以保證,而片面地追求公正,沒有效率,最終得到的公正并非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因此,兩者相輔相成,司法公正是司法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案件裁判所追求的最佳狀態(tài)。效率則依附于公正,在保證案件公正結果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是我們追求的永恒主題。審級制度的健全,可以加快庭審進程,解決雙方的法律糾紛,還可以維護公民的權益,使案件得到公正的處理,促進社會秩序和諧穩(wěn)定。
二、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現(xiàn)狀和不足
(一)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現(xiàn)狀
長久以來,我國一直遵循兩審終審制的模式,一方面是受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另一方面也結合了我國的具體國情[1]。這更多的是從訴訟效率和訴訟經濟的原則考慮的。在四級兩審制的模式下我國各級法院都能作為第一審法院。我國的級別管轄與地域管轄的相關規(guī)定明確了法院的職責權限。然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制定相關司法解釋以保證法律的統(tǒng)一性。其次,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68條,在第二審程序中法院審理的對象包括兩部分:發(fā)現(xiàn)案件客觀真實性并指導監(jiān)督一審裁判法律適用正確與否。最后,當事人提起第二審程序沒有實質條件的約束。即無論提起第二審程序的理由充分與否,當事人只有認為一審審理結果侵害了其實體或程序上的權利,均可在一定期限內行使上訴權,以維護自身的正當利益。
(二)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不足及成因
1.案件終審法院級別過低,法律的統(tǒng)一性難以保障
根據我們國家的有關法規(guī),相當數(shù)量訴訟案件的初審管轄權歸屬于基層人民法院。在當前制度下中級人民法院承擔著指導監(jiān)督下級法院裁判的職能,大多充當?shù)诙彿ㄔ海鞯牟门辛⒓串a生法律拘束力。其次,我國地方性法規(guī)眾多,法官對于法律的認識存在差異。從司法實踐的角度看,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自身的知識積累、審判經驗等方面同其上級法院法官來說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中級人民法院的轄區(qū)較小,各個地區(qū)的法官對于同一法律條文的理解認識難以一致,可能會導致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嚴重阻礙司法的統(tǒng)一性。
2.容易滋生地方保護主義
法院在地域上的分布同行政區(qū)劃的劃分標準同一。地方各級法院的人員、財物、經費等也依賴于地方政府來解決,法院處在受支配的位置,審判權的獨立行使受到束縛。此外,受本轄區(qū)經濟利益的驅動,或者法院與其管轄區(qū)域內的機關、單位甚至是當事人之間可能會存在關聯(lián),在監(jiān)督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審判人員如若不能嚴格恪守職業(yè)準則可能會在法庭審理過程中違反職業(yè)道德,脫離案件的客觀事實,使案件得不到公正的審判,損害司法的權威。
3.上級法院指導和監(jiān)督的功能難以發(fā)揮
我國憲法規(guī)定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法官在法庭審理的過程中根據雙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進行裁判,按照查明的事實,遵循內心的指示依法作出裁判。但是現(xiàn)實司法實踐中相鄰兩級法院之間具有行政化的特點,初審法院與上訴法院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較為突出的特點是請示匯報活動。在這種情形下當事人即使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提起上訴程序,二審法院的審理也僅僅是表面形式,不能發(fā)揮審級制度的應有功能。
4.兩審終審制度容易導致案件終審不終
一些當事人一直申請人民法院重新審理或者要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相當數(shù)量案件的終審判決不能有效執(zhí)行,對司法的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造成了威脅。兩審終審制度下,由于案件終審法院的級別過低,部分法官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可能會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受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徇私舞弊等現(xiàn)象,當事人自知道之日起在法定期限內申請啟動再審程序,使司法的權威性不斷受到挑戰(zhàn)和威脅。
三、國外法的民事訴訟審級制度和對我國的啟示
(一)國外法的民事訴訟審級制度
縱觀其他國家,其訴訟制度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審級制度的構建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許多國家均確立了三級審判的審級制度,在三級審判制度背后所包含的價值追求,構建審級制度的初衷是一樣。以下以德國與美國的審級制度為代表進行說明。
1.德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
德國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典型代表,其民事訴訟審級制度實行三審終審制,法院系統(tǒng)分為地方法院、地區(qū)法院、高等地區(qū)上訴法院和聯(lián)邦法院。在該制度下,初級法院審理的對象包括發(fā)現(xiàn)客觀真實和準確適用法律。第二審程序屬于續(xù)審主義模式,不僅有利于確定案件客觀事實,也便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司法資源。在該種模式下,第一審程序中已經發(fā)生的行為仍然具有效力,上級法院允許當事人提交新的材料,在此基礎上確定原審裁判的正確與否。上級法院在權限范圍內,依據客觀事實獨立地適用相關法律。在三審終審制度下,發(fā)現(xiàn)案件真實的重心仍然也集中于初審法院,第三審法院僅判斷法律適用的對錯,不承擔發(fā)現(xiàn)案件客觀真實的職能。
2.美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
美國的司法體系分為聯(lián)邦法院和州法院兩部分,均采用三審終審制,劃分為初審法院,上訴審法院和最高法院。不同級別法院有著其各自的職能,例如在聯(lián)邦法院系統(tǒng)中,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進行第一審,負責發(fā)現(xiàn)案件的真實性并以此按照有關規(guī)定作出判決。當事人對初審法院的處理結果不服有權行使上訴。美國有十三個聯(lián)邦上訴審法院,主要的功能是保證本地區(qū)法律統(tǒng)一適用。聯(lián)邦法院的任務集中于保證國家法律的統(tǒng)一性。因此,美國上訴審程序中一般情況下書面審理上訴案件,僅僅審查法律適用問題,只有在其認為案件的客觀真實性明顯有誤時,才對此提出質疑。
(二)對完善我國審級制度的啟示
我國民事審級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需要借鑒先進的法律制度,在此基礎之上結合我國實踐將其本土化。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顯得較為特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立兩審終審制所依據的國情有了很大改觀,加之司法實踐中逐漸暴露出各種問題迫使我們要重新思考我國的審級制度,考察和研究先進的審級制度,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水平得到積極的啟示,實現(xiàn)民事訴訟的價值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限制當事人啟動第二審程序。在我國現(xiàn)行的民事訴訟法下,對于當事人啟動上訴程序的條件幾乎未做任何限制性的規(guī)定,這種做法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因為如若對啟動第二審程序沒有條件限制,允許無條件的上訴,只要其訴訟請求沒有得到法院的認可和支持,當事人就會產生司法不公的想法,無論原審判決是否公正理所當然的會提起第二審程序,則會造成有限司法資源的浪費。根據案件的性質、標的額的大小等因素對啟動上訴審程序附加一定的條件,防止當事人濫用上訴權,以提高國家司法資源的利用率。
第二,劃分各個層級法院的審判范圍。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將審判機關劃分為不同的層級,確定各級法院的審理范圍,使各個法院承擔有差別的職能,區(qū)分履行職能的重點,能夠使各個法院集中人力、物力履行好其職能,促進國家司法體系的有序運轉。
第三,區(qū)分事實審和法律審。當今世界絕大部分國家上訴審的審理對象不包括發(fā)現(xiàn)案件的真實性。一方面上訴法院負有監(jiān)督下級法院審判結果的責任,另一方面還負有保證本轄區(qū)內法律統(tǒng)一適用的職責。在劃分各個層級法院的審理權限的基礎上,上訴法院不負責發(fā)現(xiàn)客觀真實,將該項任務交由下級法院完成,使上訴法院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保證其管轄區(qū)域適用法律的統(tǒng)一性。
四、完善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建議
(一)科學劃分各級法院的審理權限
1.科學劃分不同級別法院的權限
現(xiàn)行我國實行四級兩審終審制度,這種框架體系與現(xiàn)代西方國家的審級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此外,我國現(xiàn)行審級制度下各個級別法院職能的設置和定位與西方國家各級別法院職能的設置也大相徑庭。從美國的審級制度來看,美國各個級別的法院有著其各自明確的職能分工。首先,為了完善訴訟審級制度,應當立足國情,借鑒美國的先進理念,科學地劃分各級法院的功能,高級和最高法院對案件不再進行第一次審理,更加強調指導、糾正下級法院的審理結果。其次,要區(qū)分事實審和法律審并以此為依據,在第一審程序中通過對訴訟資料和證據材料的審查判斷發(fā)現(xiàn)客觀真實,在第二審程序中側重于監(jiān)督原法院的審理結果,保證案件質量,實現(xiàn)實體和程序公正。
2.審級重心的構建要合理
在一個國家的審級制度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法院級別,因而在審判職能的設置中就存在一個怎樣設置和確立審級的重心問題。借鑒德國的三審終審制度,法院審理的重心特別是發(fā)現(xiàn)案件客觀真實的任務主要集中于初審法院。借鑒其成功經驗,我國應該科學合理的設計審級制度,遵循世界各國審級制度的通行規(guī)則,將審級重心下移,充分發(fā)揮第一審程序定分止爭的功能和作用[2]。因此建立符合現(xiàn)代審級制度理念的訴訟制度應該構建金字塔體系的結構,這意味著在我國法院系統(tǒng)內,基層人民法院的數(shù)量應當最多,分布范圍最廣,管轄的范圍也最小,位于金字塔的最底部。在這種模式下,法官能夠盡快發(fā)現(xiàn)客觀真實,保證裁判質量,此外,接近糾紛發(fā)生地還有益于當事人訴權的行使,減少訴累,使糾紛盡快解決。
(二)構建多元化的民事審級制度
多元化的審級制度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而設立的,兼顧原則性和靈活性的要求,在公正和效率兩者之間尋找一個理想狀態(tài)的制度。
1.實行有條件的一審終審
近年來我國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公民的法制觀念也得以加強?,F(xiàn)今大部分的案件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當解決一個案件所需要的司法資源遠遠超過了要保護的利益時,不僅給雙方帶來訴累而且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可以按照某個標準例如標的額、案件類型等限制當事人的訴訟。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了適用該制度的案件類型,但是小額訴訟程序在實踐中存在適用次數(shù)少,結案所耗時間長等問題,為此應當適當擴大一審終審制的適用范圍,出臺具體的細則。此外,由于當前我國法官的專業(yè)水平和個人素質等方面參差不齊,一審終審制難免會造成錯誤裁判,應當賦予當事人一定的救濟權利,如根據不同案件有條件的允許當事人對判決申請復核,保證公正和高效率。
2.確立兩審終審制的基礎地位
從長遠角度看,兩審終審制是符合國情的。我國地域遼闊,中西部的發(fā)展還是相對落后的,存在交通不便等客觀事實,審級過多容易給當事人帶來諸多訴訟負擔,一定程度上會減弱當事人通過訴訟解決民事糾紛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審級過多還會導致雙方的糾紛難以解決。因此,健全審級制度的途徑之一是確定該制度的基礎地位。
3.建立有限的三審終審制度
三審終審制是指在科學劃分法院層級的基礎上,案件最多經過三級法院的審理其所作的判決為最終判決。并非說所有的民事案件都可以經過三級法院的審理才產生既判力,同時也并不意味著當事人完全可以依據自己的意愿就可以上訴到第三審人民法院[3]。如上文所述,眾多國家第三審都為法律審。因而在構建我國有限的三審終審制的體系中,應確定第三審的功能定位,即第三審應當堅持法律審的原則。第三審作為法律審的終審,專門就下級審法院裁判之解釋適用法律有無違背法令的審理,不再審理事實是否錯誤[4]。此外,實行三審終審制度應當有一定的條件和范圍的限制。以下情形可以采用三審終審:第一,在相當范圍內具有普遍意義,如案件在省級區(qū)域內社會影響大,或者審理結果與公共利益相關。第二,案件裁判所依據的法條存在著較大爭議,需要更高級的法院作出取舍。實行該制度,首先,啟動的理由為對二審判決依據的條文有異議,認為判決的法律適用存在錯誤。法院經過書面審查后如果認為確實存在爭議,需要統(tǒng)一法律適用,可以決定啟動。由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自行決定是否啟動第三審程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上訴案件的數(shù)量,防止當事人濫用權利,節(jié)約司法資源。其次,當事人還要在規(guī)定的期間內提交書面的上訴資料。
五、結論
審級制度在一國的司法體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隨著國家各方面水平的大幅提高,兩審終審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不僅給當事人徒增訴累,而且不利于案件質量的保證。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健全訴訟審級制度,探討研究其他國家審級制度的先進理念,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努力克服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完善我國的民事訴訟審級制度,這對于保證司法工作,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廖中洪.論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的修改和完善[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07:51-58.
[2]齊樹潔.論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未來發(fā)展[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05.
[3]畢啟建.我國民事審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D].南昌大學,2011.
[4]劉玲.論我國民事審級制度的完善[J].理論前沿,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