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福剛
摘要: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然而在現實的古詩詞教育教學中,存在著學段與學段之間的脫節(jié),沒有注意到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學生心智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因而本論文著重從初高中兩個學段出發(fā),找出初高中詩歌教學的特點,從背景、關鍵語言、體裁和詩歌中的意象、表現技法等方面抓好初中階段古詩詞教學,為高中古詩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高中;古詩詞;有效性對接
古典詩詞是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具有豐富的內涵。當初高中學生學習這樣底蘊厚重的知識文化時,離不開理解能力的思維能力的參與。然而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是兩個不同學齡段的學生,無論是理解能力,還是知識層次都很不同,因而教學的目標,教學的方法,教學的側重點也都表現出相應的差異。下面我們來看初高中古詩賞析的各自要求和特點。
一、初中階段古典詩歌賞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典詩歌在初中平時考試中基本是考查學生對大概內容以及簡單的藝術特色的掌握,所以教師們很注重對詩歌的讀寫記背的積累訓練。
二、高中階段古典詩歌賞析
盡管有了初中階段學生對古典詩歌的積累與學習,學生上了高中也依然存在學生不能準確找到詩歌的意境和主旨的問題。這就要求初中階段帶著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狠抓古詩詞的積累與教學。
一看背景
古詩詞賞析,很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因為不同的作者所處的時代、境遇不同,所寫的詩詞內容、表現的情感也會有所不同。如王維的《竹里館》,詩人給我們描繪出一幅月夜竹林彈琴吟詠圖,表現出一種悠然閑適的心境和自得其樂的情趣。這時,就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王維,竹里館,是輞川別墅的勝景之一。這首詩是詩人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絕,此詩寫山林幽居情趣,是詩人生活態(tài)度及作品特點的絕佳表述。當學生了解了這些信息之后,就很容易理解詩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也只有當學生了解了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之后,他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詩詞的內容和作者所表現的情感。
二看關鍵語言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尾詩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信息。而“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品味,看其在拓深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三看體裁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賞析詩歌語言的概括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如果是抒情詩,則從寫景物(具體名詞)中理解詩人所抒發(fā)的感情。
除此之外還要看詩歌中的意象和寫作中的技法,意象即詩歌中所蘊含思想感情的具體物象,生活中的物象特別的多,因而所寄寓的思想意義也特別的豐富,如“柳”即“留”的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擇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又如“月亮”,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xiāng)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詩歌表現得技法也是多種多樣,如抒情手法,描寫方法,修辭手法等等。初高中詩歌教學是存在著差異的,我們要找出差異的基礎上做好學段之間的對接,對于對接遠不止以上的幾點方法,還要靠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 初中語文新課標(最新修訂本).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4]何茜《語文課堂上的詩歌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