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霞
一、引言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成為了現代教學教材變革的重要依據。如今,伴隨著新課程理念推廣,地理教材已然將課文內容拆解為敘述式和活動式兩類框架?;顒邮秸n文的比重較之以往獲得了大幅度的增加,對它的地位和功能的定義也已經從輔助教學轉變?yōu)榻虒W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將為地理課程的有效教學傾入強大助力。
二、活動式課文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優(yōu)越性
(一)轉變“授-受”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新課程改革強調要轉變教學和學習方式。教材設置的情境模擬類活動,如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三節(jié)《巴西》:巴西正在醞釀一個開發(fā)熱帶雨林的大型項目,計劃與外商合資。為此,政府決定召開一次有各界人士參與的聽證會。組織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從不同的立場提出自己的觀點;寫作交流類活動,如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jié)《東北地區(qū)》:你認為東北地區(qū)可以開展哪些特色旅游項目?感興趣的同學請設計一個旅游開發(fā)項目;討論交流類活動,如第八章第二節(jié)《經濟發(fā)展》:討論珠江三角洲的區(qū)域合作對本區(qū)和周邊地區(qū)起到什么作用。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式課文,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把接受式學習的過程變成探究式學習的過程。有利于改變“滿堂灌”的學習方式,轉變了教師傳統(tǒng)地以“說理”“敘事”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各種類型的活動為載體,增加課堂互動的同時,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對于問題的看法,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判斷能力、社會憂患意識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地理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良好的地理學科素養(yǎng),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被顒邮秸n文可以設置在教材敘述式課文之前的動手操作類活動。如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地球的形狀與大小》的紙船小實驗、第一章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用手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觀察其旋轉方向等活動,能夠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行實驗等,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在參與中獲得知識、鍛煉地理技能,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加高漲。
(三)給學生提供自主建構地理知識的機會
初中地理教材活動式課文的設計與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相符的:“知識是由學生個人自己建構的,而不是由教科書或教師來提供”,好的學習不是學生對教材的記憶,而是來自于給學生更好的機會去建構。教材設置的繪圖填表類、讀圖分析類、搜集資料類等活動,是讓學生能積極思考,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搜集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能夠綜合分析,梳理層次分明,把地理知識和技能高層次地運用到學習過程中去,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四)回歸現實生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學習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的目的,終究是要用來指導實踐、回歸真實的現實世界,更好地適應生活。教材中活動式課文的編寫,構建了地理知識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橋梁,為地理教學回歸現實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如教材中的大部分討論交流類活動是讓學生針對生活經驗中的地理問題提出見解;大部分閱讀拓展類活動是以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和事例說明地理問題。如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土地資源》,通過學習閱讀案例“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的后果”說說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搜集資料,討論我國為什么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分組討論,應該如何改變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通過這些活動把地理知識遷移到生活中,再通過活動完成地理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活動式課文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習回歸到現實生活,學生學習的知識、掌握的地理技能和培養(yǎng)的地理情感價值觀對真實的生活世界也是有用的。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初中地理教學來說,活動式課文是敘述式課文的升華,對于知識的傳播與接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使得教材內容的編制和安排更加地合理豐富。活動式課文轉變了“授-受”方式,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學生可以借助活動式課文進行專題研究、實驗、觀測、調查、討論等活動,讓學生自主構建地理知識,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更大的空間,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顒邮秸n文為初中地理的教學產生巨大的推動和改善作用,最終能夠大大強化教學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