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宇 張芷蔓
摘要:“無水不成園”,水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國古典園林的理水歷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手法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于現(xiàn)代城市的水景設計有指導意義。本文將從水體景觀構筑物和理水手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對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理水方面的分析,探討可供現(xiàn)代城市水景設計借鑒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古典園林;水體景觀構筑物;理水手法;現(xiàn)代城市;水景設計
“景得水而活”,水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被人喻為園林的靈魂。在園林的所有構成要素中,山石和水體是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它們被視為自然景觀的替代。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念是“自然者為上品之上”,造園師崇尚自然,掇山理水時也要效法自然山水的景致,但這種師法自然并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模仿,而是將自然山水寫意性地重構,用人為手段再現(xiàn)出來,其尺度和形態(tài)都會和自然景觀有所不同。在理水方面,若是自然的河流湖海無法納入園林之中,必然要挖池引水,打井取水。無論水體面積有多大,只要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搭配的山石植物都要“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構思源于自然,有“自然之水意”,那就是可堪玩賞的上品園林。
1水體景觀構筑物
1.1島與假山
島是位于水體中的塊狀陸地,天然島多存在于江海湖泊或大型園林中,在中國古典私家園林里,更為常見的是人工島,即假山。在水中人為放置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因為不具有登臨的作用,所以石體要極盡玲瓏精巧,或者雄渾厚重,以充分發(fā)揮其觀賞性。蘇州獅子林以湖石假山聞名于世,園中的假山多依水而置,太湖石沉靜剛硬,水流脈脈而陰柔,正是有水體的襯托,才能顯出奇石巨峰的俊秀之美。“水令人遠,不掩不遠”,沒有石體的遮掩,水體也不會有縈回無盡之感。
相比較只有觀賞性的假山,島不僅可以和水體聯(lián)動形成美景,大飽游人眼福,還可供人登島游玩,與岸邊形成對景,增加游賞的深度和趣味。北海公園的山島佇立著白塔,既打破了開闊水域的單調感,成為觀賞的視覺焦點,又遮掩了對面的水岸,使游人不能一眼望盡北海公園,視覺上打破了有限的水域界限,給游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更是把島的景觀作用發(fā)揮到極致,其獨特景觀“湖中有島,島中有湖”,不僅分割水體和空間起到了障景的作用,島中之湖還可以和島外的西湖相互呼應,游人登臨島嶼,首先便可將西湖的萬頃波光收入眼底,舉目望去皆是蜿蜒群山,隨著在三潭印月上的游覽動線愈加深入,景觀層次愈加豐富,游人的興致也會隨之攀上高峰。[1]
1.2堤與水岸
堤是位于水體中的帶狀陸地,一般存在于較大水面,起分割作用,而水岸是位于水體周圍的陸地,兩者的共同點是都由土地組成,都可栽植植物。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便是對堤的絕佳運用,蘇堤是蘇軾任杭州刺史時,為了方便西湖附近的居民出行方便,用西湖里的淤泥筑成的一條蜿蜒通路,由六橋相接。蘇堤上植楊柳碧桃,增強了分割水面的效果,同時豐富了植物景觀,雖然其上沒有設置亭廊景點,但光是本身的景致就值得一游了。蘇堤沒有設置在西湖正中,而是靠近湖的西岸,把湖面分為西小東大的兩部分,水面主次分明,既不局促也不散漫。堤身高出湖面0.4米,貼近水面,游人能夠感受到風拂水面時的涼意,方便游人更親近西湖、親近自然。
1.3橋與汀步
橋與汀步的作用和堤有些類似,它們都是連通水岸兩側的水體景觀構筑物,可供游人行走其上,此為交通功能。但與堤不同,橋與汀步對水面“分而不割”,令水體“隔而不斷”,這種構筑物可以加深水體層次感,視覺上也不會減小水面的面積,尤其適用于小型園林。橋與汀步分隔出的每一塊水面,其大小和形狀都不可相同,要區(qū)分主次水面,各自營造,設計出獨特的景致。大水面設橋重在質樸,小水面設橋重在輕盈;急流處設橋要高拱而有欄桿,緩流處設橋要平貼水面,此時置石為汀步更添情趣,游人在心理上會更接近水面,但石頭的間距不宜過大,否則就會有安全隱患。
2理水手法
2.1水體之形
“水隨形而方圓”,水體的形狀取決于水岸的形狀,水體的布局可以集中一處,也可分散多處,還可以作帶狀溪流,不同形狀尺度的水體對人的感官有著不同的影響,利用水形的變化,可以使園林景觀富于變化,曲折有致。
(1)水體的布局
水體集中時水面相對較大,水域波瀾浩瀚,適合城市公園和大型園林的水景營造。水體分散時各水體要有大有小,突出主體,各水體之間要互相連通,制造高低落差使水體流動起來,水源作隱蔽處理,產生深邃感,水體連通處宜曲不宜直,溪流的迂回縈繞會在視覺上增加水體的進深,建筑、假山和植物互相掩映,還會增強景觀的整體性和豐富性。在水體的最窄處,也就是帶狀水流處,一般是設置橋廊的好地方,橋廊可以豐富水景的空間層次,同時引申了水體的深度。
南京瞻園作為典型的中國古典園林,它的水景布局具有典型性,南部水流蜿蜒曲折,中部水面較為開闊,波瀾不驚,北部水面最小,置有假山,“模山范水”更得山林野趣,三處水景以中部為主體,組合起來很有層次感,輔以兩岸的亭臺水榭和草坡石磯,使得各水體的風格變化多樣。
(2)水體的尺度
不同園林景觀的水體在尺度上有很大區(qū)別,與周圍環(huán)境和景觀有一定的比例關系。水面過小會顯得緊湊局促,空間逼仄,水面過大會顯得空曠散漫,空間浪費。在景觀設計中水體的尺度主要和景觀風格、周圍環(huán)境和水體形態(tài)有關。
大水面適合宏偉的大型園林和城市公園,小水面適合小型園林、小型公園、庭園和花園;游玩主題的景區(qū)需要大水面來吸收和緩沖游人產生的噪音和熱量,住宅小區(qū)的公園需要小水面來創(chuàng)造自然氛圍,此時水體過大會則招來蚊子;河、湖、港、灣多為大水面,池、沼、潭、溪多為小水面。適當運用不同尺度的水體,對于表達景觀主題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2水體之聲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在園林的理水手法中,視覺上的美感固然重要,但若能引發(fā)游人的聽覺共鳴,利用水體的音樂性和韻律美,水體之間的激蕩聲、水體與其他物體的碰撞聲,則能使水體景觀更為生動傳神。
(1)靜水
靜水是指水在風平浪靜的狀態(tài),在古典園林景觀中多以湖泊池塘的形式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城市的水景設計中是最常用的一種設計形式。晴天的時候靜水無聲,在微風拂過時水面有波光粼粼的光影效果,給人安寧平和的感覺;雨天時細密的雨線拍打水面,淅淅瀝瀝的聲音和清涼的氣溫會使人感覺沉靜,此時水就會和人的情感結合起來,激發(fā)人的詩情畫意和憂郁思緒。
(2)流水
園林中的流水為了仿照自然山水的特點,一定要曲折流淌在石畔花木之間,環(huán)繞迂回在假山亭榭周圍,從隱秘草間瀉出,再穿石入洞,速度上有急有緩,流量上有大有小,結構上有分有合,藉由流水的千般變化重現(xiàn)自然流水的意境。流水的聲色效果是比較清脆悅耳的,“淙波聲可愛,最與靜相宜”,緩坡處的汩汩聲給人清幽寧靜之感,“激射不平處,潺湲無罷時”,激流處流水與石頭的撞擊聲活潑生動,流水在不同時期產生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美感。
(3)落水
水聚集在一起從高處下落形成白色水帶,即為落水。瀑布、疊水、水簾亭和管流等等均屬于落水景觀,在現(xiàn)代水景設計中,經常會用人工手段模擬瀑布和疊水景觀。瀑布景觀的特點是水向下的沖擊力和澎湃聲,包括激蕩飛濺的白色水花,落差越大,越會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聽享受。蘇州獅子林有個飛瀑亭,專為一個人工瀑布而建,可見水聲在園林景觀中的重要性。
疊水是階梯落水景觀,根據(jù)認為設置的階梯高度和層數(shù),疊水景觀產生的聲音效果是不同的,但都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感。水簾亭在古代被用于亭子的降溫,現(xiàn)代用于園林景點,水幕將亭子與外界分隔,水霧朦朧,如夢似幻,引人遐想。管流最早出現(xiàn)于田園鄉(xiāng)村,為了生活便利,農民用空心竹竿引山泉之水,因為富有鄉(xiāng)野趣味而被引進園林景觀中,水流從竹竿中流瀉而出,發(fā)出的滴滴答答的聲音,頗有意境。[4]
2.3水體之質
“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理貫通,全園生動?!眻@林理水必有水源,無源之水終究會成為死水。為了從根本上師法自然,造園師在造園前就要找到豐沛的水源,以便構建一個流動的園林活水系,“疏源之去由,察水之來歷”,這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古代的大型園林多引河水入園,如秦始皇的咸陽宮就是引渭水和樊川入宮,杜牧的《阿房宮賦》中記載的“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就是指渭水和樊川這“二川”。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避暑山莊的水源來自東北方向的武烈河,有乾隆的《望源亭》為證:“引來武烈流,咫尺入水關?!?/p>
園林水系即便有水源,也不能完全保證它會長久地清澈流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滄海滄田,很多園林所引的水源河道已經淤塞干涸,無法源源不絕地向園林供給活水。為了維持園林水系的生命力,一般會往水中投放以魚為主的多種生物,形成有生機活力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使水質不致腐敗惡臭,另外還可以用水下打井、埋管引水等方法,引入新的活水源。怡園、拙政園、豫園等很多私家園林的池底都有打井。[5]
3現(xiàn)代城市水景設計的思路
3.1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文化和科技涌入中國,景觀設計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設計師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西方的影響,出現(xiàn)了噴泉雕塑不分場合亂用的西式風格園林設計,這種園林耗資巨大,后期的養(yǎng)護管理費用也頗高,并不適合中國國情。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何其璀璨,中國古典園林在意境和美感方面并不比西式園林差,此時應該取其精華加以利用,將西方的造園技術和中式園林的審美理念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園林。
例如在園林理水時,中國古代的理水技術相對簡單落后,可以采用西方的污水處理系統(tǒng)對園林水系進行梳理。在城市廣場使用噴泉技術營造藝術燈光水景,在供兒童嬉戲的水池鋪上鵝卵石,模仿日本“枯山水”的藝術處理手法,使之在冬季停止供水時仍具有良好的觀賞效果。
3.2生態(tài)環(huán)保,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這是一套城市水循環(huán)理念。城市的水體景觀不是孤立的,肯定要和城市整體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相連接,無論是河流景觀、湖泊景觀還是任何活水源景觀,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城市污水的影響,水循環(huán)無法進行,污水聚集,久而久之所有活水都會變成死水。在這種情況下,海綿城市的理念有助于指導城市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建立和城市水景設計。
作為全國海綿城市的建設試點市,池州市將黑臭水體治理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結合,改造排水管網,建設調蓄池,完善堤防工程,修繕具備城市調蓄與污染控制功能的城市公園,用各種措施截斷外源污染,實現(xiàn)雨污分流,再通過清淤消除內源污染。在水體景觀的水質治理上,種植水生植物,投放魚類,重建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增加水體自凈能力。水景設計的思路應該和海綿城市相結合,在設計的同時加入生態(tài)環(huán)保的考量,這才稱得上是適合現(xiàn)代城市的生態(tài)園林水景。
結語:
中國古典園林是古代造園藝術的精華,園林中的理水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水的處理要和周圍環(huán)境、設計理念一致,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是師法自然,現(xiàn)代城市景觀的設計理念與之相似,是貼近大自然,崇尚生態(tài)環(huán)保,因此在進行現(xiàn)代城市的水景設計時,中國古典園林的理水藝術就值得我們分析學習。
參考文獻
[1]薛寶華.論《園冶》掇山理水的設計[J].美與時代(上).2010.3.
[2]李征.園林景觀設計[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