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連雙 奎翔 易曉佳 華結 劉紫娟 許慧 危群 王燕
支持細胞瘤是一種睪丸性索/間質腫瘤,占所有睪丸腫瘤的比例不足1%[1]。睪丸支持細胞瘤分為非特殊類型、大細胞鈣化型和硬化性支持細胞瘤,大部分睪丸支持細胞瘤屬于非特殊類型。本文報道我院2016年5月收治的1例大細胞鈣化型支持細胞瘤(large cell calcifying sertoli cell tumor, LCCSCT),并結合相關文獻進行復習,以提高對LCCSCT的認識。
患者,男,31歲,因“左側睪丸增大”于2016年5月16日入院。患者4個多月前無明顯誘因發(fā)現(xiàn)左側睪丸增大,大小約3 cm×4 cm,無疼痛、瘙癢及破潰,無尿頻、尿急及尿痛,未行診療。3個月后,患側睪丸增大至 4 cm×5 cm,伴患側陰囊墜脹不適,遂于我院就診?;颊哧幠也G丸彩超檢查示左側睪丸增大、不均質回聲結構(圖1),左側精索非均勻性顯著增粗并內(nèi)部多發(fā)串珠狀低無回聲區(qū)。臨床診斷:左側睪丸、附睪占位,結核待排。行左側睪丸根治性切除術。術中行快速病理檢查,送檢暗紅質軟組織1塊,大小約2.0 cm×2.0 cm×0.5 cm,局部伴鈣化,術中診斷為睪丸惡性腫瘤,性索/間質來源可能。術后病檢:睪丸大小為6.0 cm×5.0 cm×3.0 cm,內(nèi)有一直徑約2.5 cm的結節(jié)狀腫塊,邊界不清,切面灰白,伴有鈣化;附睪內(nèi)見約2.0 cm×1.0 cm×1.0 cm的灰白色腫塊;精索大小7.0 cm×2.5 cm×1.0 cm,呈串珠樣,切面結節(jié)狀。標本經(jīng)4%中性甲醛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后,光鏡觀察。鏡下見腫瘤組織與周圍曲細精管界限不清,呈浸潤性生長,并侵及附睪和精索(圖2)。腫瘤間質呈黏液樣,存在多灶鈣化(圖3)。瘤細胞排列呈多結節(jié)狀、巢狀、梁狀、條索狀或實性小管狀;瘤細胞巢團間可見纖維結締組織間隔。瘤細胞較大,圓形、卵圓形;胞質豐富,嗜酸性;核亦較大,圓形,核膜光滑,可見空泡狀核,核仁突出。瘤細胞核異型性明顯,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見。免疫組化染色顯示α-inhibin(+)、S-100(灶+)、β-catenin(膜+)、CD10(+)、Ki-67(40%)、Vimentin(+)、CR(+)、CK5/6(+)、α-抗胰蛋白酶(+),SMA、CD30、CK7、CK-L、CK20、Villin、Melan-A、HCG、CgA、Syn、CD56、AR、MC、D2-40、P63、PLAP、NSE、EMA、CEA均為陰性。病理診斷:(左側)睪丸惡性支持細胞瘤(LCCSCT),侵及附睪和精索?;颊咝g后病情穩(wěn)定。行化療,具體方案不詳,術后8個月死亡。
圖1 超聲示左側睪丸體積增大,形態(tài)飽滿,其內(nèi)探及不均質回聲結構,大小約3.7 cm×2.5 cm,邊界欠清,形態(tài)欠規(guī)整圖2 腫瘤細胞侵犯附睪(HE染色,×400)圖3 腫瘤鈣化灶(HE染色,×400)
討論1980年Proppe等[2]首先描述了LCCSCT。2016年WHO泌尿系統(tǒng)和男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分類顯示,1/3的LCCSCT患者伴有Carney綜合征,Carney綜合征是一種臨床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包括黏液瘤、點狀色素沉著、內(nèi)分泌功能亢進等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約60%為散發(fā)[3]。約60%~70%的Carney 綜合征相關病例有PRKAR1A基因的遺傳突變[4]。PRKAR1A基因位于17q22-24,被認為是腫瘤抑制基因,當其突變或缺失時會導致LCCSCT發(fā)生。部分散發(fā)性的病例亦可有PRKAR1A基因突變[5]。本例患者未伴隨Carney綜合征相關癥狀與體征,亦未行相關基因檢測。LCCSCT大部分為良性、雙側發(fā)生(40%)的多灶性腫塊,多發(fā)生于青年及兒童。LCCSCT鏡下組織學特點:腫瘤基質呈黏液樣或膠原樣。瘤細胞巢由含有大片鈣化的豐富纖維間質所分隔,鈣化是本病的一個重要特征[1]。腫瘤細胞呈巢狀、條索狀和實性小管狀分布,瘤細胞呈多邊形或梭形,胞質豐富,部分嗜伊紅顆粒狀,部分瘤細胞胞質中可見小空泡;瘤細胞核圓形,核大空泡狀,核仁明顯,除惡性病例外,核分裂象少見;間質透明變性,常伴大量中性粒細胞。據(jù)報道,LCCSCT約17%為惡性[6]。惡性LCCSCT臨床上表現(xiàn)為單側發(fā)生的孤立的腫塊,好發(fā)于成年人(平均年齡39歲)。LCCSCT惡性指征:直徑大于4 cm,浸潤性邊界,細胞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大于3/10 HPF,淋巴管血管侵犯,壞死,外生性生長[7]。惡性LCCSCT至少應包括上述兩項指征。本例腫瘤直徑雖僅3 cm,但腫瘤組織與周圍界限不清,呈浸潤性生長;細胞核異型性明顯,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見;腫瘤間質呈黏液樣,可見大量的鈣化,并侵犯附睪,因而診斷為惡性LCCSCT。免疫組化特點:α-inhibin、S-100和SF1通常陽性,β-catenin核陰性表達。腫瘤細胞亦表達CK、Vimentin,EMA弱表達,不表達PLAP、AFP和HCG。S-100陽性可能與此類腫瘤的特征性鈣化相關[8-9]。
鑒別診斷:①非特殊類型支持細胞瘤:普通型支持細胞瘤大多發(fā)生在中年人,平均年齡45歲。瘤細胞有橢圓、圓形或長形核,核仁不突出,核溝和核內(nèi)包涵體不常見;胞質淡嗜酸或透明,即使有的細胞含有豐富的嗜酸性胞質,也僅是灶性,這與LCCSCT有所不同。LCCSCT好發(fā)于兒童、青少年,平均年齡16歲。鏡下見相對大的多角形瘤細胞,排列成巢狀和條索狀,胞質嗜酸,瘤細胞核大、空泡狀,核仁明顯;間質透明變性,常伴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和廣泛鈣化。②Leydig細胞瘤:鏡下瘤細胞排列多為實性,亦可呈小梁狀、黏液樣、假濾泡結構并形成微囊,無管狀結構及曲細精管內(nèi)生長方式;腫瘤細胞邊界清楚,嗜酸深染,圓形或卵圓形,可見核溝及透明胞質,約30%的病例可見Reinke結晶,瘤細胞內(nèi)亦可見脂褐素[10]。免疫組化除α-inhibin(+)和 Vimentin(+)外,CD99和抗苗勒管激素也呈陽性,而S-100(-)可與LCCSCT相鑒別。③精母細胞性精原細胞瘤:2016年WHO泌尿系統(tǒng)和男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分類已將其更名為精母細胞瘤[3]。該腫瘤細胞之間黏附性小,間質少或水腫,水腫間質引起假腺樣的結構,膠原條索包繞腫瘤。腫瘤通常由3型細胞組成[11],主要的細胞為圓形,有不等量的嗜酸性胞質糖原不明顯,核圓、染色質類似于精母細胞,有絲狀或絲球狀分布結構;第二種細胞小,核深染,無嗜酸性胞質,形似小淋巴細胞;第三種細胞為圓、橢圓或有核溝的單核細胞。VASA彌漫陽性可資鑒別[12]。
對于LCCSCT的治療,目前主要采用手術切除睪丸及腫瘤。良性腫瘤預后好,惡性腫瘤預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