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東
梅,嬌艷而不媚,于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詩人陸游曾稱贊其:“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敝瘢Π味鴪砸?,終年翠綠,以其纖細的姿態(tài)向人們訴說著何為君子,何為韌性。對于梅與竹,中國人十分熟悉,人們對它的喜愛不僅在于種植和欣賞,也在于表現,因此在中國的書畫作品或是手工藝術品之中,梅與竹都是經常出現的“??汀保梢娙藗儗λ鼈兤焚|的認同。
紫砂壺是于明朝正德年間誕生的一種茗器,自誕生時起紫砂壺就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梅與竹的身影就常出現在紫砂壺之中,諸如梅樁壺、竹段壺、竹節(jié)壺等數不勝數,這些紫砂壺不僅將梅與竹的特性和品質體現出來,也將手工藝人的個性融入其中,進而使得紫砂壺藝術越來越豐富起來。
“梅竹雙清”本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一種繪畫形式,就是將梅與竹在一幅畫作中表現,最早出現于宋元時期的《梅竹合卷》。此件紫砂壺借鑒了傳統(tǒng)畫作的藝術形式,不僅在造型上更加精致優(yōu)美,在內涵上也氣韻非常。
欣賞一件紫砂壺要從泥料、造型、裝飾等方面來看,而泥料則是重中之重,泥料關乎紫砂壺的顏色、質感,也關乎紫砂壺的工藝水準。此件紫砂壺以團泥燒制,表面呈溫暖儒雅的黃色,細膩柔和。團泥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礦料共生而成的,因在宜興方言中,“團”與“段”諧音,因此也稱段泥。目前原礦段泥比較稀少,一些手工藝人也會通過人工調制段泥來制作紫砂壺。
此件紫砂壺淡黃色的外表首先就與梅與竹的品格相匹配,嬌而不媚,清爽典雅。造型以古典圓器為基礎造型,壺身圓潤飽滿,線條柔和圓融,壺嘴富有曲線美,與壺身自然連接過渡,壺把手同樣圓潤光滑,壺嘴、壺身與壺把手三者無論在大小還是空間配合上都極為協調,使得壺身較為穩(wěn)重。由此也可以看出手工藝人制壺手藝的高超和對紫砂壺藝術的靈活掌握。
壺蓋為平整壓蓋,呈圓形,邊緣略微超過壺口,與壺的肩部線條形成呼應。壺鈕同為小環(huán)形狀,手工藝人將其巧妙地設計為梅花枝干形狀,具有創(chuàng)意美。
此壺在壺蓋及壺面上分別有梅花與竹葉裝飾,并且運用了五色土進行點綴。壺蓋上與梅竹壺鈕相適應,點綴著幾朵淡紅色的梅花,梅花順著壺蓋弧度分布,如迎寒追陽綻放的梅花一般,手工藝人以紅色點綴,力求真實。
壺嘴與壺把手上都有線狀裝飾,以模仿竹節(jié)。因此在壺面上則用竹葉裝飾,竹葉從壺嘴處生長,向壺把手一側蔓延,竹葉片片清晰,邊緣銳利,手工藝人更是采用深綠色進行點綴,使得竹葉更加生動。
此件“梅竹雙清”紫砂壺將中國傳統(tǒng)的梅文化與竹文化進一步發(fā)展,此件紫砂壺雖然色彩豐富,但總體來說還是突出一個“雅”字,同時將梅的俊俏與竹的清爽較為完好地體現出來,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風貌,進而使此壺具有文化內涵,使人不僅在造型上喜歡此壺,在文化心理上也與之更加貼近。
紫砂壺顏色本就十分多樣,色彩的搭配就尤為重要。因為紫砂壺空間有限,太多的色彩則會影響其本身的清新自然。此件紫砂壺以黃色為總體色調,以紅色、深綠色做小點綴,不僅將梅與竹的特點表現出來,也使此壺變得更加豐滿,而清晰明朗的線條和壺面又與整體風格相適應,這正是此件“梅竹雙清”紫砂壺的新穎之處,在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配合彰顯創(chuàng)新精神。
結語:紫砂壺的出現與存在使梅竹雙清這一古典畫作有了全新的形式,此件梅竹雙清紫砂壺不僅具有創(chuàng)新色彩,而且將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發(fā)展,通過它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極大影響,也感受到紫砂壺藝術的開闊性與包容性,只有在借鑒傳統(tǒng)與發(fā)揚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條件下,紫砂壺藝術才能越來越好的發(fā)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