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煒 凡進
科技改變生活,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改變著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
骨科手術,四肢、關節(jié)、頸椎、腰椎等精準操作手術,對醫(yī)務人員而言都是艱巨的任務。
江蘇省人民醫(yī)院骨科主任殷國勇教授介紹說,不同于對表面軟組織的手術,骨頭在肌肉包裹中,手術中醫(yī)生無法直接看到,更像是在堅硬的暗箱內操作。需要醫(yī)生在頭腦中建立深層三維空間,才能精確定位。
因此,骨科手術有三大難題:看不見、打不準、拿不穩(wěn)。骨科醫(yī)生需要一雙特殊的“眼睛”,可以實時看清人體內部立體結構,以及電鉆螺釘打入的三維過程。也急需一雙特殊的“手”,可以極其穩(wěn)定又能精確地按照“眼睛”分析出的操作路徑,完成鉆孔和擰入螺釘?shù)倪^程。
但這些操作若由機器人來做,則會變得比較輕松且更加精準。
日前,殷國勇教授團隊,在骨科機器人的輔助下,分別為兩名患者成功開展了手術:一例是為一名50歲的女性腰椎滑脫患者,開展了腰椎滑脫復位內固定手術;另一例是為一個72歲男性中上胸椎(T7)骨折患者,歷時45分鐘,成功進行了椎體成形手術。這兩例手術都是在機器人的輔助下,醫(yī)生團隊密切配合完成的。
骨科周煒副主任醫(yī)師感慨地說,以往中上胸椎骨折精確定位一直是一個難題,但在機器人導航輔助下,手術團隊將精確度誤差限制在0.5毫米以內。
患者接受全麻后,醫(yī)生操作手術機器人開始手術。
第一步:機器人“G臂”在手術中用CT對患者進行腰椎影像掃描及三維重建,圖像被同步傳輸至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tǒng)。
第二步:根據(jù)傳輸來的CT圖像,導航系統(tǒng)設計好釘?shù)牢恢?,呈現(xiàn)在屏幕上。機器人的機械臂根據(jù)設計的位置,將手術工具精確定位到手術位置,套筒指向釘?shù)赖倪M釘點。
第三步:醫(yī)生沿著套筒鉆入導引針,確認位置無誤后,再把直徑6.5毫米的空心椎弓根螺釘通過導引針固定,拔出導針。
第四步:對患者再次進行CT掃描,確認打入的螺釘位置正確無誤。
骨科機器人突破了傳統(tǒng)手術中“手”“眼”的局限,使手術操作精準、微創(chuàng),比傳統(tǒng)手術時間縮短數(shù)十分鐘,減少近一半的輻射。
骨科機器人輔助手術,不僅需要骨科手術團隊的主刀,還要有麻醉與圍術期醫(yī)學科、放射科、臨床工程處以及手術室護理團隊,熟悉并規(guī)范運用骨科機器人手術的一整套流程,相互密切配合,才能成功。
(周寧人 ? ?整理)
(編輯 ? ?林 ?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