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媛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 易斯頓美術學院,河南 鄭州450000)
中西服裝史是服裝設計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必修課。只有了解各個歷史朝代中出現的主要服裝類型、主要文化特征,并充分了解不同歷史時期在風格上產生的不同變化,并能夠從這些現象中把握服裝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探索服裝發(fā)展、變化、流行的規(guī)律,才能為服裝設計提供重要的創(chuàng)作資料。現階段中西服裝史課程存在理論講授大于實踐、課時量和課程內容不匹配、授課模式和考核方式過于單一、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課程改革,在課程思路上,將理論學習是為了更好指導實踐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重視史論課程;在授課方式上,改變以往教師為主導的現象,分小組讓學生自主完成歷史朝代的調研,并以當下流行的社交媒介——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呈現;在考核方式上,改變以往考試或論文的考核方式,改為1∶2小人臺的服飾復制。
傳統(tǒng)的中西服裝史課程偏重理論教學,以圖片展示、羅列教材知識點等PPT講授的方式為主,學生僅僅填鴨式地被動接受信息,并沒有自己動腦思考的過程,更沒有主動發(fā)現問題的意識,由于學生沒有切實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導致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氣氛沉悶,有效知識的接收率不高。
以本校的課程內容設置為例,整個課程分為緒論、中國服裝史、西方服裝史三大部分內容,總課時為32學時。緒論部分涉及服裝的起源、中西服飾文化比較2個大知識點;中國服裝史部分涵蓋原始社會服裝、奴隸社會服裝、封建社會前期服裝、封建社會中期服裝、封建社會后期服裝、近代社會服裝等20個大知識點;西方服裝史部分涵蓋古代服裝、中世紀服裝、近代前期服裝、近代后期服裝、20世紀服裝(上)、20世紀服裝(下)等10個大知識點。其中涉及朝代較多,每個朝代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男子服飾、女子服飾、服飾紋樣、后世影響等內容。如此多的授課內容,較少的課程,直接導致每個課時只能大概羅列課本知識點,走馬觀花將教材讀一遍,并沒過多的時間進行深入展開,更沒有實踐課程探索。
傳統(tǒng)的中西服裝史課程采用文字、圖片等多媒體播放的方式授課,教師在講臺上念PPT,學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這種單一的授課模式使課程效率低下,學生接收到的有效信息有局限性,課堂氣氛沉悶。
大多高校中西服裝史課程的結課方式多以試卷考試、3 000字左右的小論文為主。試卷考試和小論文的撰寫只能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過多地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達不到實踐應用的目的。
在中西服裝史課程安排中,實踐的課時幾乎沒有。理論的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支撐實踐,特別是實操性很強的服裝設計專業(yè),需要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視覺性的元素,形成新的服裝符號。如果只是理論研究,沒有將有效的理論應用在當下的設計中,這無疑引導了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
在前期學生已經具備的能力基礎之上,主要解決兩個問題:(1)能夠熟練辨別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服裝類型、風格特點、文化特征等;(2)能夠將各時期的服飾文化進行歸納、總結、整理,并準確地提煉出各個歷史時期服飾元素并應用在當下的設計中。所以選用的教材為馮澤民、劉海清編著的《中西服裝發(fā)展史》第三版,該教材涉及內容全面、講解比較細致、易懂,改變了以往以朝代為主的內容講解,改為以歷史時期為主線,將各個朝代放在歷史背景下講述服裝,思路較清晰,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對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進行比較、融會貫通,在今后的設計中學生還可反復參考。課程內容參考了袁仄《中國服裝史》、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書中的閱讀資料、小資料、鏈接等內容,以白話文的方式介紹給學生,樹立學生重佐證的意識,正確對待歷史。同時還參考了華梅的《中國近現代服裝史》,將服裝以故事講解的方法融入到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史論課枯燥的不足。以及將王鳴《中國服裝史》中涉及到的設計、面料、制衣、展示等各環(huán)節(jié)真正地落實到實踐教學中,避免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將傳統(tǒng)元素應用在當下設計中的思維能力。
以多媒體理論講授為主的直觀演示法:用影視作品中的圖片、出土的文物圖片、秀場視頻、泥塑實物等直觀展示不同歷史朝代服飾的特點;討論法:用提問的方式拉回學生的注意力,并達到回顧前面所講內容的目的;任務驅動法: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慕課、微課、公開課、參觀博物館、相關鏈接等方式進行每個歷史時期的服飾文化調研。
公眾號調研匯報 結合當下流行的宣傳媒體,讓學生將調研內容制作成公眾號的形式,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夠防止學生不經過思考大片復制粘貼的現象,最后以點贊率和點擊率為主要考核依據,更能大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研內容的準確性和認真程度。
人臺模型法 在中西服裝史的課程設置中大膽創(chuàng)新,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以往理論課程僅僅以論文或者考試的形式,將理論研究、服裝結構、立體裁剪等課程融入到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研究中外各個歷史時期的服裝形制、服裝風格、服飾紋樣、主要工藝等,以1∶2的比例進行實物復制,最后以小人臺展示呈現,并在影棚進行系列拍攝,效果良好。
以學生為主體,增加每個歷史階段的調研環(huán)節(jié),將學生按照3~5人為一小組,通過圖書、網絡尋找佐證,分析研究各個歷史時期服飾文化特征及相關影響因素。分別對所抽到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服飾文化進行調研、分析、歸納,包括此時期服飾形制、服飾紋樣、紡織工藝等具體內容,此時期服裝承上啟下的變化關系或對后來服飾變化帶來的影響,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技術、文化、藝術、哲學思想等社會環(huán)境及對服飾的影響關系等。
每組以抽到的歷史時期為依據,做一篇公眾號,包含調研中所要求的所有內容,另必須加上小組人員簡介(頭像+分工),形式不限,圖文豐富,題目詼諧,內容有趣新穎,制作形式手法豐富(視頻、動圖、音樂、圖片等),最后以點擊量和點贊量為評分標準,并以公眾號的內容作匯報講解。每調研小組選出1人或多人完成15至20分鐘左右的匯報陳述,匯報內容豐富全面、有重點、有深度、有依據,思路清晰、表達流暢、邏輯分明。
以描述歷史朝代服飾的繪畫作品、詩歌、陶俑等為原形,進行1∶2的實物復制。以前期的調研內容為依據,分析繪畫作品、唐詩、陶俑等內容是否符合唐代女子服飾的特點及其歷史的真實性,分析該作品的款式、面料、紋樣、色彩、配飾等細節(jié),進行詳細研究嘗試,最終進行1∶2的實物復制,以小人臺的形式呈現(立裁、結構打版均可)。
教學改革部分實踐成果展示,如圖1所示。
圖1 部分實踐成果展示
學習中西服裝史課程的目的在于了解服飾歷史文化,并通過深入分析和探究,更好地應用在當下,所以實踐探索是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只有在課程過程中引導學生,不要將理論和實踐當做兩個獨立的個體,強調史論課程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才能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與思考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基礎知識了解、積累、掌握、研究并最終融會貫通的能力,使所學服裝形制理論知識與思維方式能和當下服裝設計調研、思考方式無縫銜接,并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及思維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