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1.把握文意;2.解釋實詞、虛詞;3.辨析同義詞、近義詞;4.理解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5.翻譯重點語句;6.概括段落大意:7.體會作者所言之志:8.提取中心論點;9.感知語言特色、表現(xiàn)手法:10.了解文學常識。
【新題演練】
一、《愛蓮說》閱讀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音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逼溲云澣羧酥畠壓??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選自《五柳先生傳》)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可愛者甚蕃____ (2)香遠益清____
(3)亭亭凈植____ (4)造飲輒盡____
(5)環(huán)堵蕭然____
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中通外直 粗通文墨 B.陶后鮮有聞 鮮為人知
C.晏如也 河清海晏 D.以此自終 公道自在人心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4.陶淵明喜歡菊花可謂眾所周知,請根據《愛蓮說》推斷他“獨愛菊”的原因是什么。請你從《五柳先生傳》中找出一個句子證明你的推斷,并簡要闡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題抓住兩則短文中的共同點——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和志向設題。考查學生對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
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管夷吾舉于士____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
(3)曾益其所不能____ (4)人恒過然后能改____
2.下列句中的加點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B.必先苦其心志
C.所以動心忍性 D.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百里奚舉于市 能謗譏于市朝
B.行拂亂其所為 入則無法家拂士
C.國恒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結合第一段所列舉人物的特點,概括出作者對人才的看法。(要求: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兩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題考查學生對第一段內容的理解。答題時應該首先梳理作者的思路,然后思考作者的觀點。第一段列舉的六個人,其共同點是遭遇困境,有大的作為。題目要求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其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而不是僅限于翻譯。)
三、《馬說》閱讀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牙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①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②管仲?!?/p>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艺吒改?,知我者鮑子也?!?/p>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煜虏欢啖酃苤僦t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第二》,有改動)
[注]①遇:對待。②進:推薦。③多:贊美。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 (2)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
(3)嘗與鮑叔賈______ (4)吾嘗三戰(zhàn)三走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義或用法,不同于其他項的是( )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馬之千里者
C.雖有千里之能 D.天下不多管仲之賢
3.下列對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千里馬)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能達到
B.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馬)嗚叫(飼養(yǎng)馬的人)卻不知道它的意思
C,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我曾經多次入朝為官,多次被君主召見
D,鮑叔牙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鮑叔牙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置身于管仲之下
4.(1)《馬說》中,作為伯樂,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要求: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鮑叔牙可否稱得上伯樂?請結合【乙】文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題考查學生對【甲】文中“伯樂”的特征的把握,應從【乙】文中找出鮑叔牙的表現(xiàn)與“伯樂”特征相符之處加以概述。)
四、《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閱讀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景春①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②;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③,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④,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景春:人名,后面的公孫衍、張儀,均是人名,他們均為著名的說客。②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歲,即為成年,行加冠禮,父親訓導他。③廣居:最廣闊的住宅,朱熹注釋為“廣居,仁也”,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廣闊的住宅“仁”里面。④淫:使……迷惑。
1.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理解,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死亦我所惡 惡:厭惡 B.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逃避
C.安居而天下熄 熄:(戰(zhàn)火)熄滅 D.往之女家 女:女子
2.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不得志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此之謂大丈夫
D.舍生而取義者也 以順為正者
3.下列說法與【乙】文中“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意思相近的一項是( )
A.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B.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中先寫“舍魚而取熊掌”,這樣開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題為開放題,意在引導學生思考比喻論證的作用。)
6.請結合上面兩則選文,說說你對孟子所言的“義”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