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對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手術患者的效果。方法:抽取的觀察對象一共64例,實驗觀察進行的時間為2017年8月~2018年10月,選取的患者經過臨床確診為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對患者進行分組,分組方法:數(shù)字法,分組數(shù)量:2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以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將兩組患者整體病情改善情況作為觀察指標。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效31例,對照組治療有效+顯效24例,兩組的治療有效率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對于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手術患者的護理來說,臨床護理路徑有著更好的效果,因此,值得推廣。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手術治療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在臨床十分常見,通常是由于下肢靜脈因血液回流障礙導致的,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腿部沉重、酸脹、疲倦、疼痛等[1],下肢靜脈曲張還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關于下肢靜脈曲張的治療工作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除手術方法本身外,護理方法的選擇也會影響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納入64例患者,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對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手術患者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的觀察對象一共64例,實驗觀察進行的時間為2017年8月~2018年10月,選取的患者經過臨床確診為下肢淺靜脈曲張。對患者進行分組,分組方法:數(shù)字法,分組數(shù)量:2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女比例:18:14,年齡階段40~70歲,年齡均數(shù)為(52.3±1.4)歲。對照組,男女比例:17:13,年齡階段41~72,年齡均數(shù)為(52.8±1.5)歲。此次研究是在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基礎上展開的,同時,此次研究在開展前,已通知患者及其家屬,并取得了他們的同意,其外,本次研究的分組依據(jù)除根據(jù)隨機抽簽分組的方法、治療方法途徑的不同之外,還保證了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的相比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體征監(jiān)測、藥物指導、運動輔助等。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以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1)入院首日。首先對患者及家屬行健康宣教,其次要對患者的呼吸、心臟等功能進行評估,并向患者講解手術相關的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配合度;2)入院第2~3日。對患者行輔助檢查,指導患者的飲食及用藥,同時根據(jù)患者心理狀況施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告知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術前8h禁食,4h禁飲;3)術后。檢查患者患肢情況,定時對患肢進行清潔、消毒,指導患者進行行走訓練,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4)出院前。確認患者的出院及復診日期并行出院指導,保證患者在出院期間的鍛煉、用藥、飲食等嚴格遵醫(yī)囑,并叮囑患者及時進行復診。
1.3觀察指標
將兩組患者整體病情改善情況作為觀察指標。整體病情的改善分為三個階段,改善最優(yōu)(癥狀基本消失,無不適)的為“顯效”,改善一般(癥狀得到一定緩解,治療還需繼續(xù)觀察)的為“有效”,無改善(病情沒有任何變化,病情惡化)的為“無效”,然后將兩組中顯效和有效的病例數(shù)相加,對比總的有效率[2]。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在本次研究結果的處理中,均采用SPSS20.0對結果進行處理,檢驗方法如下。計數(shù)資料檢驗方法:以卡方(X2)值作為評價指標進行檢驗;計量資料檢驗方法:以t值作為評價指標進行檢驗;組間統(tǒng)計學差異檢驗方法:以P值作為評價指標進行檢驗,當P值小于0.05時,研究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效31例,對照組治療有效+顯效24例,兩組的治療有效率具有顯著差異(P<0.05)。如表1.所示:
3討論
近年來,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下肢靜脈曲張雖然屬于常見疾病,但其高發(fā)病率需要引起重視,給患者的身體造成較大影響,還會產生一定的經濟負擔。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更要仔細分析患者的患病原因、身體因素、生活習慣等,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且有效的治療方案,并引導患者積極運動鍛煉,避免長時間靜坐或躺著,促進血液流動[3]。
本次研究在對比分析基礎上展開,研究結果顯示,對于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手術患者的護理來說,臨床護理路徑有著更好的效果,因此,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玉玲. 臨床護理路徑在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 12(21):331-332.
[2]鄒娣峰. 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體會[J].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5, 23(11):164-165.
[3]侯桂英. 臨床護理路徑在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5, 12(22):247-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