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M)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綜合征,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因素是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細胞異常。DM病程日久可并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可累計心臟、血管、腎臟、神經等。目前,對于糖尿病普遍采用教育治療、營養(yǎng)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及自我監(jiān)測等綜合手段治療,然而即便如此,許多患者的血糖水平仍不能很好控制。在這種情況下,中醫(yī)治療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出來。
在中醫(yī)學中,本病當歸屬消渴病范疇,消渴病的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日久,則陰損及陽,熱灼津虧血瘀,而致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絡脈瘀阻。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從針灸學角度分析,針灸通過對人體腧穴的有效刺激能夠達到疏通經絡、調整臟腑的目的,屬于綠色、高效、無副作用的治療方法,因而也可以采用針灸的方式治療2型糖尿病。
從2016年開始我們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fā)現賀氏三通療法對于2型糖尿病有很好的療效,現簡要總結如下:
所治療的患者均為2016年來我科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總共26例,其中男13例,女13例,年齡50歲以上24名,50歲以下2名,病程在5年以上者16名,5年以下者10名。
治療方法:采用“賀氏三通法”治療方案。主要采取毫針刺,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取火針、毫針、艾灸或是放血治療。主穴:膈俞、脾俞、腎俞、足三里。配穴:肺熱津傷證配尺澤、復溜;胃熱熾盛證配內庭、中脘,并于中脘及足三里穴放血治療;腎陰虧虛證配太溪、復溜;陰陽兩虛證配太溪、命門,并于腎俞、命門穴處行火針及艾灸治療。所有穴位用毫針直刺,針刺深度根據患者肥胖程度而定,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周治療3次,連續(xù)治療5周。放血療法以三棱針點刺穴位,上拔火罐,留罐5-10分鐘?;疳槸煼ㄓ弥写只疳橖c刺相應穴位,針刺深度為1.5寸,每周治療3次,連續(xù)治療5周。
經過5周治療后,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總有效率100%。
國醫(yī)大師賀普仁教授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積累創(chuàng)立了“賀氏三通法”,形成了“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獨特學術思想。其內容為以毫針刺法為主的“微通法”,以火針療法為主的“溫通法”,以三棱針放血為主的“強通法”,三法聯用治療疑難雜癥、陳疾舊病,擴大了針灸臨床的適應癥,提高了臨床療效。賀氏三通法中的微通法為臨床最常用、最基本的毫針刺法;溫通法借助火針的溫熱刺激,激發(fā)人體陽氣,增強經絡對氣血的營運與推動,即可“借火助陽”以補虛,又可“開門祛邪”以瀉實;強通法使邪隨血出,祛瘀通閉,疏通脈絡。
本研究中賀氏三通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以微通法為基本治療,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強通法祛瘀瀉熱,溫通法激發(fā)經氣,溫陽補虛。膈俞為八會穴之“血會”,可通治一切血病。消渴病患者大多病程較長,久病入絡,故消渴病日久多會出現血瘀的病理表現,取穴膈俞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另膈俞位于后背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而現代新發(fā)現的腧穴“胰俞”位于后背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穴位置相鄰,功效相近,故膈俞還可以調整胰腺功能,從而治療糖尿病;脾俞、腎俞為脾、腎的背俞穴,可以調整脾腎,培補先、后天之本;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又為胃腑下合穴,可以調整胃腑功能,配脾俞可以健運脾胃。膈俞、脾俞、腎俞、足三里四穴聯用,上、中、下三焦同調,治病求本,故用作主穴。尺澤穴為肺經“合穴”,可以瀉肺經實熱,復溜為腎經“經穴”,可以滋腎水,二穴同用,可以清熱養(yǎng)陰。內庭為胃經“滎穴”,可以清胃熱,中脘為胃腑的募穴,中脘配足三里為調整胃腑的要穴,三穴同用,可以清除胃熱、調整胃腑功能。太溪穴為腎經原穴,配復溜、腎俞可以滋陰補腎,配命門、腎俞可以溫補腎陽。諸穴配伍,三通并施,共達通經活絡、調整臟腑、清熱養(yǎng)陰、補虛培元之功,從而可以改善糖尿病病情。
問題與不足:在前期的治療過程中發(fā)現“賀氏三通”療法治療2型糖尿病確有療效,但研究不夠系統(tǒng),如樣本數據過小,缺乏診療方面文獻支撐,缺乏對照,療效評價標準較為單一且不夠詳盡等。為此,還有待于進一步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研究,以期為2型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一種綠色、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