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預見性護理應用于麻醉復蘇室患者中的效果以及其影響進行分析研究。方法: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間在我院行全麻氣管插管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122例,采用隨機的方式將其分為參照、實驗兩組,各 61例,對組間的護理效果進行對照觀察。結果:在蘇醒時間方面,實驗組較參照組優(yōu)勢明顯;在平均住院時間方面,實驗組同樣較參照組理想;非計劃性拔管干嘛,實驗組顯著較參照組低,以上三組指標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結論:預見性護理在麻醉復蘇室的應用效果顯著,有推廣的意義。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麻醉復蘇室;影響
麻醉復蘇室指的是全麻患者在手術結束后被轉送到集中管理以等待患者清醒拔除氣管導管直到患者生命體征恢復穩(wěn)定的房間,由于患者手術后需要留置多條管道(胃管、腹腔引流管、導尿管、氣管插管等),再加上患者病情嚴重且變化快,如果護理措施不當則有可能導致非計劃拔管的出現[1]。本院將預見性護理應用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間行全麻氣管插管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中,并與常規(guī)護理進行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間在我院行全麻氣管插管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122例,男性、女性患者人數分別為69例和53例,最小和最大年齡分別為39歲和68歲,中位年齡(51.28±4.11)歲;骨科、婦科、泌尿科、胃腸科患者分別34例、31例、28例及29例;采用擲骰子方法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各61例,將兩組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做t檢驗或X2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說明可以將兩組進行比較。
1.2 方法
參照組行臨床常規(guī)護理:確保各種管道完好,并且沒有出現移位以及脫落等情況,確保患者呼吸通暢,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采用心電監(jiān)護儀進行密切監(jiān)測,針對患者的實際狀況,遵照醫(yī)囑進行鎮(zhèn)靜或使用麻醉藥劑;實驗組行預見性護理:
1.2.1 病情觀察 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的腦電雙頻指數,對患者的瞳孔、神經反射以及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結合患者實際呼吸狀態(tài)來對呼吸機的模式進行合理調整;通過觀察患者是否能夠通過指令進行睜眼、開口以及握手等動作,肌肉和意識情況來確定是否達到拔管標準[2]。
1.2.2 體溫護理 與正常體溫患者相比,低溫患者的蘇醒時間一般會延長40min左右,并且蘇醒后認知障礙發(fā)生率和躁動發(fā)生率也明顯上升,因此應該加強保暖護理。如果患者體溫在35.5℃以內,則需要加蓋棉被并采用熱通風設備,對患者的體溫每隔30min測量1次。
1.2.3 意識評估 對患者全麻后的意識狀況應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法[3]進行評估,包括三項指標(語言、睜眼及運動);如果患者清醒,則可以給患者調整舒適的體位,并給予患者心理安慰,對墜床、非計劃拔管、靜脈輸液外滲等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及時評估,如果發(fā)生異常要立即通知醫(yī)生。
1.2.4 疼痛評估 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語言評分法進行持續(xù)評估,分為5個等級(極度、重度、中度、輕度、無痛),如果患者為輕度疼痛,則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音樂舒緩法、心理護理、意象引導法,以及指導患者通過調節(jié)呼吸頻次,調整舒適體位等方法來緩解其疼痛;如果患者的疼痛程度在中度及以上,則需根據患者的情況遵醫(yī)囑應用鎮(zhèn)痛藥物。
1.2.5 并發(fā)癥防護 如果患者出現躁動情況,護理人員需要耐心對患者介紹其發(fā)生原因以及緩解方法,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導尿管拔除以及脫機拔管,如果患者躁動原因不明,則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約束或給予鎮(zhèn)靜藥物;患者意識恢復后,鼓勵其自主咳嗽。
1.3 療效標準
對2組患者蘇醒所需時間、非計劃性拔管情況以及平均住院時間等進行統(tǒng)計并對比。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進行檢驗,采用“”表示正態(tài)計量資料,2組采用t檢驗來進行正態(tài)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來進行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Plt;0.05表示的意義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蘇醒時間上,實驗組VS參照組為 [(34.24±6.16)min VS (54.29±7.39)min];在非計劃性拔管上,實驗組VS參照組為[3.28%(2/61) VS 16.39%(10/61)];在平均住院時間上,實驗組VS參照組為[(7.11±1.58)d VS(11.54±2.33)d];此三項數據,實驗組均較對參照組理想(Plt;0.05)。
3 討論
由于患者術后還處于麻醉蘇醒期,還不具備正常的機體保護性反射,因此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如果護理不當,則有可能出現多種不良情況,例如切口輔料撕脫、非計劃性拔管、切口裂開、墜床等,對患者的生命及安全存在巨大隱患。預見性護理干預是臨床上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以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為最終目標,是結合患者的病情發(fā)展情況以及生理變化等,主動評估患者的身體情況,并采取切實可行的預見性護理措施來對風險進行防范。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在蘇醒時間上還是在住院時間上,治療組均較參照組短而非計劃性拔管率方面參照組又顯著比實驗組高(Plt;0.05)。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應用于麻醉復蘇室患者中的效果十分滿意,能夠使患者蘇醒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大大縮短,且能夠降低非計劃拔管率,有在臨床上進行推廣的必要。
參考文獻:
[1]蘇玉屏.預見性護理在手術患者麻醉復蘇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9,11(05):179-180
[2]楊沙沙,羅新超,王瓊,張英.全身麻醉患者應用保溫護理對術中應激及術后復蘇的影響探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10):232-233
[3]謝禮.預見性護理對麻醉復蘇患者躁動發(fā)生率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0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