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展開有效護理干預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進行分析。方法 結合對比護理的方式展開研究,所選入病例為76例,為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所接診,取組中38例,以常規(guī)方式展開各方面護理,即對照組,余下38例則需要展開預防性護理干預,即觀察組。對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等進行統(tǒng)計。結果 結合對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護理滿意度等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組均存在優(yōu)勢,Plt;0.05。結論 對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展開有效護理干預,可達到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的效果,有助于患者進行恢復。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下肢靜脈血栓
在醫(yī)療技術持續(xù)發(fā)展的情況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已經發(fā)展較為成熟,在絕大程度上保障了對髖關節(jié)病變患者的治療效果。而結合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可知,因患者臥床時間較長,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較大,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患者恢復。若未采取有效預防措施,促使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甚至肺栓塞等癥狀時,更可能會危及到患者生命。本研究就對促使該類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以及護理對策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結合對比護理的方式展開研究,所選入病例為76例,為本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所接診,取組中38例,以常規(guī)方式展開各方面護理,即對照組,余下38例則需要展開預防性護理干預,即觀察組。對照組男18例,女20例,年齡在56—79歲間,均值為(58.12±1.39)。而觀察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在57—78間,均值為(57.27±1.08)。對比以上數據Pgt;0.05。
1.2 方法
對照組在治療過程中對應護理操作都結合臨床規(guī)定進行展開,對應護理人員及時評估患者是否存在有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并告知患者常見預防對策,引導患者以及家屬進行自我護理。而觀察組則需要落實預防性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在手術前,多數患者需要進行牽引治療,在此時間段內,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做好功能鍛煉工作。需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并盡量將患側肢體進行外展。告知患者需將股四頭肌以及踝關節(jié)等充分進行舒展、伸縮,同時需要借助健側肢體進行撐床、抬臀練習,達到對周身血液循環(huán)情況進行改善的效果。單次鍛煉半小時左右。在手術后同樣需要指導患者進行肌肉訓練,訓練方式與手術前保持一致。通常,術后前3日需在床上完成對應功能鍛煉,而在手術后第4日則可以在醫(yī)護人員陪同的作用下,引導患者下床進行適當運動。功能鍛煉需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單次鍛煉量不得過大,以防導致患者出現不適感。
(2)合理運用氣壓儀等進行治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指導患者在手術后借助氣壓儀進行治療,單次治療1小時,上午、下午各展開一次。在該治療的作用下,可促使小腿遠端以及近端在氣壓的作用下,對靜脈血流進行改善,避免患者出現血液淤積的情況,達到對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的效果。同時,更可達到對患肢局部內環(huán)境進行改善的效果[1]。
(3)增加巡視力度。該類患者需要列為護理重點對象,在手術后需要對患者體溫、下肢皮膚顏色情況以及足部動脈搏動情況等進行密切觀察,及時評估患者是否存在有腫脹、疼痛等癥狀。一旦患者出現下肢腫脹以及麻木等情況時,則需要立即通知醫(yī)護人員進行處理。
(4)指導患者增加飲水量。在科學、合理水分攝入的情況下,可避免患者在恢復中出現血液濃縮的情況。且在術后飲食上則需要以容易消化類、蛋白質含量高、維生素豐富食物為主,減少對過于油膩、脂肪含量高食物的攝入,防止出現血液粘稠度增加的情況[2]。
(5)患肢護理。在術后恢復中,需借助氣墊等將患肢進行提升,保持患肢處在外展中立位,維持小腿在膝蓋上方的位置,且需要將氣枕放置在超過膝蓋的位置,以防造成靜脈被持續(xù)壓迫的情況。同時,可借助彈力襪等達到對患肢靜脈循環(huán)進行改善的效果。在進行靜脈給藥時,需嚴禁在患肢進行穿刺,并減少對造影劑的使用[3]。
(6)合理運用抗凝藥物進行治療。在術后恢復中尤其需要做好對患者病癥情況的評估工作。若患者疑似已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則需要合理運用抗凝藥物進行治療。選用低分子肝素進行皮下注射,同時可指導患者服用利伐沙班,單次劑量控制為10mg。在用藥過程中需要對患者術口各方面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并詢問患者下肢感受[4]。
1.3 觀察指標
于本次研究中需要對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統(tǒng)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中與兩組有關各方面數據都借助SPSS19.0進行處理,以百分數對計數數據進行表示,以卡方檢測,Plt;0.05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在恢復中近1例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而對照組則有6例患者出現,對比可知,觀察組發(fā)生率較低,P=0.002,x2=13.872。在護理滿意度上,觀察組為97.37%(37/38),而對照組為78.95%(30/38),對比P=0.008,x2=11.338。
3 討論
從臨床接診情況可知,接受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年齡多較大,部分患者伴隨存在有其他血管類病癥,將手術的刺激下,很容易促使患者在手術后血液處于高度凝結狀態(tài),進而增加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同時,在手術后該類患者多需要對患肢進行制動處理,促使其血流速度減慢,而在手術影響下,患肢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存在有不同程度損傷,代謝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同樣會增加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5]。此外,在手術過程中受到體位過渡扭轉,且在下肢持續(xù)性進行牽拉的作用下,均會促使患者血管壁造成損傷,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幾率。該并發(fā)癥屬于該類手術患者在手術后最為常見且發(fā)生率最高的并發(fā)癥,一旦出現將促使治療難度進一步增加,促使患者受到更大病痛。為幫助該類患者在手術后能夠盡快得到恢復,更需要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工作加以重視。
預防性護理干預主張結合誘發(fā)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展開針對性護理干預,從各個層面出發(fā),達到對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預防的效果。早在楊月樓等[6]研究中已經指出,在有效護理干預的作用下,可實現對該類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有效預防,間接達到幫助患者恢復的作用。
結合本次研究可知,在有效護理干預的作用下,確可達到降低患者術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可促使患者盡快得到恢復。基于該護理干預方式的多方面優(yōu)勢,可在該類患者手術過程種持續(xù)進行采用。
參考文獻:
[1]石瑞芳, 王國玉, 王想福. 中醫(yī)護理干預預防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并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觀察[J]. 西部中醫(yī)藥, 2016, 29(4):121-123.
[2]繆曉雁. 護理干預對預防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J]. 當代臨床醫(yī)刊, 2016, 29(1):1882-1883.
[3]汪春春, 李川, 吳潭影. 早期護理干預對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J]. 當代醫(yī)學, 2016, 22(27):90-91.
[4]徐瓊. 同期雙側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6, 10(14):206-206.
[5]李如芝. 56例老年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體會[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7,7(8):211+215.
[6]楊月樓, 馬海璇, 伍麗霞,等.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要點研究及分析[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7, 14(1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