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魯迅的小說《藥》借助人物的設置,深化了小說的主題?!端帯匪沂镜拿癖姷挠廾梁透锩氖≈黝},借助人物的數(shù)量、年齡和人際關系的特殊設置,得到了意味深長的深化和升華。愚昧的根深蒂固、革命的不徹底性和革命者的悲哀通過人物的設置清晰地一一展現(xiàn)。
關鍵詞:《藥》 人物設置 主題
魯迅的小說《藥》以華小栓因病吃“藥”和夏瑜因革命成“藥”的雙線結構,用兩個青年的死亡,揭示了民眾的愚昧和革命的失敗。借助小說中人物的設置,我們可以清晰地獲得主題的深化表現(xiàn):民眾的愚昧體現(xiàn)的是根深蒂固的愚昧,革命的失敗顯示的是革命的不徹底性和革命者的悲哀。那么,《藥》在人物設置上有什么特點呢?
我們首先從人物的數(shù)量上看,從小說開始,陸續(xù)出場的人物有:華老栓、華大媽、華小栓、渾身黑色的人、駝背五少爺、花白胡子的人、康大叔、紅眼睛阿義、夏三爺、二十多歲的人、夏四奶奶、夏瑜,這是小說中有名有姓或者有人物特征描寫的,加上只有語言描寫的人物:說著“哼,老頭子”以及“倒高興……”的幾個人和問著“這給誰治病的呀”的人,還有看槍決的三三兩兩的人,共15個(類)人物。這些人物按照小說中人物按照其內在的特征可以分成兩類,夏瑜是革命者,而夏瑜以外的所有人都是普通民眾。
從人物的數(shù)量來看,革命者夏瑜在眾多的普通民眾中顯得勢單力薄,如果以革命者夏瑜為中心,那么夏瑜周圍都是未覺醒的普通民眾,以少量的覺醒的人的力量來拯救龐大的未覺醒者,結果可想而知。那么,從人物的數(shù)量設置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革命的失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革命脫離了民眾,沒有喚醒民眾的革命,失敗是其必然的結果。魯迅寫革命的失敗,是當時的歷史現(xiàn)實使然,但是,其小說的偉大之處在于不斷地探尋革命失敗的原因,顯示其以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自覺地擔負起清醒的革命者的拯救中華民族的命運的任務。
從人物的年齡設置來看,年輕的夏瑜,代表新生的力量,同時也代表著不成熟,革命是中華民族探索未來的新鮮事物,同時,此時的革命還不成熟,所以,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而革命者周圍的民眾呢?年老的華老栓、華大媽、夏四奶奶、康大叔、花白胡子的人、夏三爺,年輕的駝背五少爺、二十多歲的人,老的、少的兼有,男的、女的都在,還有那沒有特征描寫的問的人、看的人,林林總總,幾乎涵蓋了各個年齡層面的人。而這些民眾是愚昧的,這些不僅數(shù)量大而且涵蓋了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民眾的愚昧,是從封建時代走來的民眾與生俱來的根深蒂固的愚昧,這根深蒂固的愚昧就在更加深廣的層面上加劇了中華民族革命的難度,革命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彰顯了魯迅作為一名偉大的革命家的清醒。
從人物的人際關系來看,從與夏瑜的親疏關系的角度,我們可以把民眾分成兩類,與夏瑜有著血緣關系的夏四奶奶和夏三爺是一類,與夏瑜沒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是一類。夏瑜為了拯救民眾而死這件事,在陌生的民眾眼中,只在乎用他的鮮血制作的“藥”,康大叔是“藥”的聯(lián)系人,華家是索“藥”的人,而剩下的陌生人嘲諷的有之,落井下石的有之。“夏三爺真是乖角兒,要是他不先告官,連他滿門抄斬。”從康大叔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夏三爺和夏瑜是一家人,否則不會滿門抄斬;而從夏四奶奶和夏三爺?shù)姆Q呼上來看,夏三爺是夏瑜的三伯。作為夏瑜的血緣長輩的夏三爺告發(fā)了參加革命的侄子夏瑜,避免了被斬的災禍,得了二十五兩雪白的銀子;而作為母親的夏四奶奶呢,夏瑜死后,這一年的清明,在給兒子上墳的時候,“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xiàn)出些羞愧的顏色”,因為夏瑜的死而羞愧。作為母親,悲傷于兒子的死亡,但羞愧于兒子死亡的原因:革命。陌生人的不理解、親人的告發(fā)和羞愧,更深層次地揭示了革命脫離民眾的現(xiàn)實外,更加深刻地刻畫了民眾的愚昧,同時在更高層面上揭示了最揪人心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的死亡是小說揭示的歷史現(xiàn)實悲劇,而革命者死亡的被扭曲則是觸動每一個人內心的人類靈魂悲劇。
民眾的愚昧和革命的失敗,小說《藥》所要揭示的主題不止于此,其內在的價值也不止于此,雖然魯迅的小說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但是,從小說《藥》中人物的設置上,我們除了可以感受到文學的啟蒙價值和意義外,更加應該感受到作為一名對中華民族有著無限情感的革命家的靈魂。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小說全集[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2.孫文輝.“花環(huán)”與“烏鴉”略說[J].中學語文教學,2015年
(作者介紹:侯慧慶,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