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江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 運動醫(yī)學系,廣西 南寧 530012)
作為臨床常見腰背部疾病,腰背肌肉筋膜炎發(fā)病主要以腰背部疼痛、組織滲出水腫或組織纖維性變等癥狀為主,發(fā)病原因歸結于慢性勞損、寒冷潮濕等,對患者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根據(jù)大多研究資料報道,腰背肌肉筋膜炎發(fā)病在老年群體以及運動員中較為常見,一旦出現(xiàn)這種損傷情況,要求及時做好康復訓練治療,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本次研究將以醫(yī)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腰背肌肉筋膜炎患者88例為對象,分析不同康復訓練方法應用下取得的康復效果。
收集醫(yī)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腰背肌肉筋膜炎患者88例,患者均為1年以上從事運動專業(yè)訓練人員,均經(jīng)過影像學檢查、臨床診斷確診,患者無免疫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血液疾病與肝腎疾病等,且認知功能正常,均無精神病史。將88例患者以康復訓練方法為依據(jù)進行分組,其中給予常規(guī)按摩方法的44例納入對照組,患者年齡在22-28歲,平均(25.2±2.0)歲,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6例、18例。另外采用抗阻力訓練方法的44例納入觀察組,患者年齡在23-29歲,平均(26.0±1.9)歲,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5例、19例?;€資料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可做比較研究。
(1)對照組:患者康復訓練中給予常規(guī)推拿至來哦方法,選擇腰背部相應位置如腹內(nèi)斜肌、腰骼肋肌、豎脊肌、胸最長肌、棘上韌帶等,每隔1天按摩治療1次,每次按摩治療保持15 min。治療時間1個月[2]。(2)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康復訓練中,采用抗阻力訓練方法,訓練每2天1次,每次保持15 min,共訓練1個月。訓練前主要需做好醫(yī)療床、彈力帶準備,如彈力帶選擇Thera-band,制作材料為彈性塑膠,包括多種顏色。具體訓練項目內(nèi)容包括:①跪撐伸展,身體前方交叉雙臂,提臀后做抵抗訓練,進行下背部伸展;②異側對拉,訓練時保持站立體位,以被拉伸側體側為參照,向對側傾斜身體,同時腳下放置彈力帶一端,用一只手將另外一端拉至頭頂位置;③下坎、斜角提舉,該訓練方式實施中,指導患者雙手對握彈力帶一端,另外一端踩于腳下,身體旋轉,將彈力帶下拉穿過身體,然后做返回動作;④抬臀訓練,指導患者體位選擇側臥位,用手將彈力帶按于地上,抬臀,以另外一只手對彈力帶拉伸。除上述訓練外,也可采取俯臥背伸展訓練方式,體位保持俯臥位,在肩胛骨位置放置彈力帶,于醫(yī)療床圍繞,保持身體兩側放置雙臂,甚至雙腿,向上用力抬上下肢,保持膝關節(jié)、肘關節(jié)伸直[3]。
對兩組患者腰背疼痛情況變化觀察,評價借助VAS視覺模糊量尺實現(xiàn),量尺疼痛標記0-10,數(shù)值越大,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其中0分、1-3分、4-6分、70分分別表示無痛、輕度疼痛、中毒疼痛、重度疼痛等[4]。另外,通過腰背功能評價量表對患者康復訓練前后腰背功能觀察,評分內(nèi)容包括五項試驗,評分按照順序評分0-3分評分方式,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腰背功能障礙問題越明顯。其中五項試驗主要包括穿襪試驗、拾物試驗、翻身坐起試驗、指尖觸地試驗以及上舉試驗等[5]。
研究數(shù)據(jù)結果均利用SPSS 22.0做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組間對比分別利用t檢驗、檢驗,以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壓痛評分結果訓練前后觀察對比,訓練前兩組患者在無痛、輕度、中度與重度例數(shù)上基本相仿無明顯差異,康復訓練后觀察組無痛與輕度疼痛患者例數(shù)相比對照組較多,組間差異較為顯著,具體如表1。
表1 患者壓痛評分結果訓練前后觀察(例)
患者腰背功能評分結果觀察,在指尖觸底、穿襪、拾物、上舉與翻身坐起等評分康復訓練前兩組基本相近,訓練后觀察組評分結果相比對照組較低,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如表2。
表2 患者腰背功能評分結果訓練后比較(分)
關于腰背肌肉筋膜炎,其發(fā)病表現(xiàn)主要以彌漫性鈍痛為主,在腰背部、髂嵴、兩側腰肌處均較為常見,且存在肌肉痙攣、皮膚發(fā)麻、局部疼痛等問題,腰部動作如轉側、俯仰等動作均較為困難?;颊唛L時間有筋膜軟組織高張力,將導致撕裂性損傷問題出現(xiàn),嚴重時將有末梢神經(jīng)疼痛表現(xiàn)。從腰背肌肉筋膜炎原因看,一般歸結于運動前準備不充分、腰椎兩側肌力不平衡、腰背肌力薄弱等。針對腰背肌肉筋膜炎情況,臨床通常采用康復訓練治療方法,如抗阻力康復訓練,其實施的原則在于個性化原則、專門性原則、安全性原則等方面,其中個性化原則主張結合患者運動損傷表現(xiàn)與身體各項機能指標,制定個性化干預措施。再如專門性原則,表現(xiàn)為制定專業(yè)的康復方案,確保及時幫主患者修復個體損傷。另外,在安全性原則上,強調(diào)結合患者情況在運動方案上調(diào)整,如運動負荷的控制,保證鍛煉效果達到最佳,并向患者闡明康復治療中的禁忌問題。這樣在保證抗阻力訓練方法充分落實下,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干預訓練方法,有助于康復效果的提升[6]。
近年來許多研究資料中均對腰背肌筋膜炎康復訓練中引入抗阻力訓練方法的優(yōu)勢進行分析,如采用異側對拉訓練方法,在幫助收縮與放松腰方肌方面效果理想,再如跪撐伸展訓練方法,有助于脊柱平衡能力、回旋肌力量的增加。這些訓練方法應用下,對幫助患者快速康復均有積極意義[7-8]。本次研究結果中,壓痛評分結果訓練前后觀察對比,訓練前兩組患者在無痛、輕度、中度與重度例數(shù)上基本相仿無明顯差異,康復訓練后觀察組無痛與輕度疼痛患者例數(shù)相比對照組較多,組間差異較為顯著。訓練前觀察組患者腰背功能評分如指尖觸底、穿襪、拾物、上舉與翻身坐起等評分與對照組相近,訓練后觀察組評分結果相比對照組較低,差異較為明顯。這些均能夠反映出腰背肌肉筋膜炎患者康復訓練給予抗阻力訓練方式,取得的康復效果理想。
綜上所述,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康復訓練中,采用抗阻力訓練方法對幫助緩解患者疼痛情況、提高患者康復訓練效果有積極作用,應在康復實踐中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