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惠方
【摘要】隨著“國學”的大風吹起,各類教育紛紛引入國學課程,那“國學”是盲目追風呢?還是真有所思。如今社會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往往一些成功人士或者說生活中有夢想的人,你會發(fā)現他們恰恰是遵循一定行為準則的人,恰巧也符合了我們傳統文化觀念的人。而一些無所事事之人卻打著自由和個性的幌子招搖過市,乃至一些人會拿著毛病當個性。中華美德源遠流長,以往的每一代人都能很好地傳承的美德??墒乾F在的人們,為什么將這種觀念淡化了呢?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錯呢?
【關鍵詞】國學 學前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232-01
我們這一代年輕的教師本就是成長在東西方文化的沖擊的背景下成長的一代,很多年輕教師自己就既沒有真切地感受到西方教育理念,還丟棄了我們觸手可及的傳統文化。學不精別人也沒做好自己。自己如此成長,又開始教育新一代人。盲目地引進他國的教育理念,也許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這些理念是適用的,可是如果丟失了我們本土的民族文化,只去依靠他人的東西,或是說依靠他人表面的東西,反而使我們自己的孩子失去了行為的準則和對美與惡的判斷能力。
我們教育可以吸取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教育理念,但需建立在我國的民族特點之上,轉變成真正適合我們的教育。一個國家的教育是與這個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制度以及生產力水平相互制約的,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生產力水平和傳統文化也影響和制約著教育,而教育又對這個國家的文化、社會經濟制度和生產力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學前教育的起步本就相對落后于其它學段的教育,我們作為學前教育的工作者更多接受到的是西方等國家的學前教育思想,如:福祿貝爾、蒙臺梭利、洛克等。如今看來這些理念雖好,但我們的學前教育研究卻獨獨缺失了一塊自己的東西。確實傳統文化的繼承是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我們在學前這一領域中卻直接摒棄了我們的文化瑰寶,忽視了國學的啟蒙教育價值。
學前教育可以說是處于懵懂狀態(tài)的幼兒認識世界開始,同時3-6歲的幼兒處于人生成長的敏感期與關鍵期,對幼兒的一生影響極大。老人們常說“三歲看老”就是說看一個孩子三歲時的品質,便能知其老了后的樣子。其實中國古人是非常重視啟蒙教育的。我國古代的教育是要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后才是識字、計算等等。這也是符合我們現在的學前教育理念的,幼兒園中我們并不要求孩子們能認識多少字,會算多少數學題,我們反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我們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幼兒在3-6歲獲得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興趣,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地基。
有些幼兒園跟隨著“國學熱”的大潮,已經把啟蒙國學引入到幼兒園的教學工作中,但大部分幼兒園確停留在了說說背背上,幼兒對國學經典只有背誦的量的積累,沒有理解上的吸納,更沒有形成啟發(fā)式教學,淹沒了國學經典的精髓。國學在學前教育中的運用一定不是簡單地朗誦或背誦,它需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幫助幼兒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所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國學,幼兒的“學”的學習重要,教師“教”的學習更重要!
一提起我國古代兒童的學習內容,人們都會想到“三百千”,三就是《三字經》,百就是《百家姓》,千就是《千字文》。《三字經》是我國傳統社會最有代表性的蒙學讀物之一,這本書雖然才一千多字,卻包含了傳統社會的自然、人文、歷史以及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內容,所以熟讀《三字經》可知天下事;《千字文》是世界上編寫最早,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幼兒識字課本。四字一句,合轍押韻,語句簡練,易級易誦,同時涉及了自然、社會、歷史、教育、修身、處世、農藝、飲食、起居等方面的豐富知識。不僅是一部識字學習的啟蒙教材,也是一本幼兒百科全書。《弟子規(guī)》是古人教授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準則和日常生活規(guī)范的啟蒙書,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國學的引入,不僅能使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還能促進幼兒各種素質的提升。一個個具有高尚品質的人,才能使國家成為一個高素質的國家,這是中國的素質教育。
3-6歲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學習、操作學習、交往中學習、語言理解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一般從興趣出發(fā),以無意學習為主。老人常說:“身教重于言教”其實我們教師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的對象。幼兒的天性是玩,幼兒園注重的是在游戲中學習、在一日生活中學習。幼兒園的國學也必須符合幼兒的這一年齡特點,使幼兒在快樂的情感體驗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國學。幼兒園也要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這一隱性教育資源,讓幼兒能多渠道感受國學的魅力,在不自覺中傳承國學經典。讓幼兒在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中成長,讓國民素質得到真正提高,也讓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