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子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就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要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意愿和習慣。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必須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升華情感,在讀中感悟思想。下面,筆者就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介紹幾點做法。
一、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想讀
有了閱讀的興趣,學生自然就會感受到書籍帶來的快樂,也就會樂于閱讀。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初識魯迅”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組專題教材,這組課文都是和魯迅先生有關的文章。布置預習作業(yè)時,筆者先告訴學生:“中國有位偉大的文學家,他寫的文章,擲地有聲。他堅持正義的立場,對專制社會毫不妥協(xié)地批判。他以筆代戎,戰(zhàn)斗一生,被譽為‘民族之魂。你們猜猜他是誰?”學生一下子就猜到了是魯迅。接著,筆者告訴學生:“如果你們想進一步了解這位大文學家,就要去看他寫的文章?!庇谑?,學生或查資料,或在學校圖書館借閱魯迅先生的書籍閱讀。之后,又組織小組匯報交流,各小組派代表談談他們眼中的魯迅先生。這樣,學生腦海中魯迅先生的形象就鮮活起來了,這就為本單元的學習夯實了基礎。
二、創(chuàng)造情境,讓學生樂讀
要想讓學生深入體會文本中的語境,讓他們充分享受閱讀的時光,教師就必須盡一切可能讓他們有情感的體驗。
如輕快詼諧的課文情境,可以通過直觀的體驗,引起學生豐富的感官反應。在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時,課前,筆者做了頭飾。學完課文后,筆者讓學生戴上,進行分角色表演。漂亮的頭飾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他們似乎變成了小水滴、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進入童話故事情境中的學生,閱讀情感得到了很大的升華,他們讀得聲情并茂,感情產生了共鳴。
對于文章表現(xiàn)出的那種悲傷的、深沉的情感,也可以讓學生通過體驗來理解文章的語境,領會文章的真諦。在《最后一頭戰(zhàn)象》的教學中,學生通過閱讀文本中描述嘎羧的句子,進入了它的內心世界,體驗了它的豐富情感,理解了它的高尚情懷。請看教學片段。
師:繞著寨子走了三圈以后,嘎羧上路了,它來到了二十六年前的戰(zhàn)場——打洛江畔。在那里,它來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不愿意離開。好好想想,打洛江上有這么多的風景和東西,為什么它獨對這塊礁石割舍不下?
生:這塊礁石可能是它浴血奮戰(zhàn)的地方。
生:這塊礁石可能是最親密的朋友倒下后再也沒能站起的地方。
生:也可能是它的人類伙伴——象兵犧牲的地方,他們之間感情深厚,它始終記得他犧牲的地方。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這個龜形礁石對它來說有特殊的意義。那它對著朝陽吼叫什么呢?
生:它在大聲呼喚它的伙伴,想著很快就能團聚了。
生:它在和所有的人告別,緬懷自己的過去。
生:它的仰天長嘯,更能襯托它的英雄形象。
師:嘎羧在“百象冢”旁默默掘墓。在墓穴里,嘎羧一邊側著臉一邊凝望著天空,鼻子盤在腿彎,一只眼睛睜得大大的。同學們,彌留之際它看到了什么?
生:這是回光返照,它可能看到昔日“戰(zhàn)友”的一張張熟悉的面孔。
生:它可能看到它的同伴在天堂向它“揮手”。
生:它的腦海里可能重現(xiàn)當時打仗的場景。
通過這樣的片段設計,學生很快就走進了這頭戰(zhàn)象的情感世界,也樂于通過朗讀去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
三、情感熏陶,讓學生會讀
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較深入的探討,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享受閱讀帶來的愉悅。請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飽經風霜的人都長啥樣?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板書:飽經風霜)
生:我覺得是一張滿臉皺紋、被凍壞的臉。
生:我認為是一張憔悴、粗糙的臉。
師:棒極了!聽你們這么一說,飽經風霜的那張臉就浮現(xiàn)在老師的腦海中了。
師:從車夫飽經風霜的臉,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得出他的家里可能窮得揭不開鍋。
生:我看到每天辛勤勞動的車夫,卻還不能養(yǎng)活一家老小。
師:一位生活在底層的勞動人民的形象在我們腦海中栩栩如生。見到受傷的他,你們會怎么做——
生:我會拿出自己的零用錢幫他找個大夫來包扎。
生:我會和爸爸一起送他回家。
師:孩子們,你們的表現(xiàn)真讓人高興!你們想一想,在這樣的夜晚,其他人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受傷的車夫呢?但是他們都……(怕惹麻煩)而魯迅先生是怎么做的?(半跪著幫車夫清理傷口,包扎傷口)你體會到魯迅先生有一顆怎樣的心?(助人為樂的心,對勞苦大眾同情的心……)讓我們帶著對先生深深的崇敬之情來讀一讀這段話。
“飽經風霜”這個本來抽象難懂的成語,通過這樣的對話,變得直觀可感。車夫在風雨中的形象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的內心,使學生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再讓學生品讀語言,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就能做到水到渠成了。
四、積極評價,讓學生善讀
《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多角度、創(chuàng)造性的評價。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在鼓勵中慢慢建立學生的自信心,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精神,一種品質。
《小稻苗歷險記》中的“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了”這句話,筆者是這樣指導朗讀的。
師:誰能有感情地讀一讀雜草的話?
生:(大聲,語速快)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了。
師:你沒完,你還生龍活虎呢,看來我買到假的除草劑了。
生:(喘著氣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了。
師:我聽到你喘氣了,但是聲音仍然很大,說話的聲音這么大,能算“完了”嗎?
生:(小聲地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了。
師:好,讓我們掌聲鼓勵一下這位同學!這才是“有氣無力”的真正癥狀??!
通過教師積極的評價,學生對“有氣無力”的感悟更深一層——知道它的意思,讀出獨特的語感。只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了,思維才能跟著發(fā)展,閱讀品質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學生也才會更善于品味閱讀。
閱讀教學應該以讀為主,在閱讀中推陳出新,在閱讀中升華情感,在閱讀中陶冶性情。教師要將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落到實處,讓閱讀之花綻放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官橋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