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新
老子有一句名言:復歸于嬰兒。因為在他看來,嬰兒是最真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沒有沾染上世俗之氣??墒?,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人就開始接觸家庭與社會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受到好的熏陶的時候,人也有可能沾染上不好的習性。誠如荀子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所以,當有的家長假話連篇的時候,孩子大都也難成誠實之人。如果到了學校,教師再不“真”,學生也有可能變得虛假起來。事實上,現(xiàn)在有些學生,甚至小學生已經(jīng)成了“兩面人”,在家與在校兩個樣,在教師面前與在父母面前兩個樣,原有的“明德”之情被世俗的假惡丑所侵占。所以,《大學》開篇便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王陽明“致良知”之說,更是讓我們感慨與警醒。
賈志敏老師的教學,則抵達了“明明德”和“致良知”的境界。在他看來,學生本然是純凈的,是真實的,之所以變得復雜與虛假,并不等于其本然的純凈與真誠已不復存在,這恰如陽光每天都有一樣,只是有的時候因為陰天與雨天我們看不到陽光而已。教師之于學生,就應當將遮蔽在學生身上的“烏云”驅(qū)開,讓陽光普照。
具體到語文教學上,賈志敏老師從來不贊成學生在課堂上說空話、說假話,而是要學生說心里話,即使有的說得不流暢,說得有錯誤,他都能原諒??墒?,如果說了空話,尤其是說了假話,他會心懷不安,甚至會當場生氣。他在說什么是語文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口說為語?!笨谡f什么?說自己看到的真人、真事、真物,說自己心里的真實想法,即使是疑問,也是心有所疑才問的,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明知故問。
賈志敏老師認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授業(yè),解惑”,更要“傳道”,即育人。而育人的要義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學做真人。所以,他所教的語文,除了要求學生學到相應的語文知識,都蘊含做人的道理。不過,他沒有采取灌輸?shù)姆绞剑峭ㄟ^語文這個載體,讓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學做真人。有人說,為此,賈志敏老師要下很大的功夫備課。其實,功夫不在一時一事,古人所說的“功到自然成”是很有道理的。當然,這是要經(jīng)歷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才能形成。因為他有了幾十年的授課經(jīng)歷,即使備一篇新課,他也無需像年輕教師那樣冥思苦想而不得其法,甚至“為伊消得人憔悴”還找不到如何育人的路徑。我發(fā)現(xiàn),在這方面,賈志敏老師有特殊的敏感,看起來幾乎不需要精雕細刻,卻讓人有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的感覺。我想,這與他有一顆育人的真心以及長期以來的教育積累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這正是賈志敏老師的高妙之處,也是一般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需要終生學習的。
(摘自《教壇春秋——20位小學名師的境界與智慧》,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