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飛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骨科常見病,以下肢麻木、腰痛且反復發(fā)作為主要臨床癥狀。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率呈增長趨勢,且逐漸年輕化,給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十分消極的影響。近年來,臨床醫(yī)生對于該疾病治療做出了許多探索,其中,西醫(yī)主要通過手術治療、激素或牽引治療,但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因而應用有一定局限性,激素治療、牽引治療則效果有限[1]。除此之外,中醫(yī)正骨手法復位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應用逐漸得到了重視?;诖耍狙芯坎捎弥嗅t(yī)正骨手法復位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并觀察其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各70例。2組患者入院時基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1.2 納入標準1)CT、MRI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者[2];2)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
1.3 排除標準1)患有骨質疏松、腰椎結核等病變者;2)患有精神疾病者;3)哺乳期、妊娠期患者。
1.4 治療方法2組均予以基礎治療,腰痛寧膠囊(生產企業(yè):頸復康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規(guī)格:0.3 g;國藥準字Z13020898)1.2 g/次,1次/d,睡前0.5 h服用;同時予以功能鍛煉:指導患者放松狀態(tài)下做轉腰運動,也即腰部帶動髖部做圓周運動;每日2次飛燕式輔助鍛煉,20~30遍/次;隨時隨地進行倒走訓練;三點式腰背肌訓練2次/d,分別在早起以及睡前進行。實驗組患者另施以中醫(yī)正骨手法復位:沿膀胱經自上而下按摩,手法采取按、揉、、推,放松腰部肌肉,力度由輕至重,再放輕;患者坐正,雙腳分開與肩部同寬,醫(yī)生拇指觸摸背部以確定棘突位置與偏斜程度;對于棘突往右側偏歪的患者,醫(yī)生右手由患者右側腋下繞至頸后,拇指向下,其他手指扶左頸,手掌按在頸后,采用左手拇指推壓偏斜的棘突右側,此過程患者保持正確的坐姿,臀部固定不動,助手站立于患者面前,雙手雙腿固定患者左側大腿;右手按壓患者頸部,患者前屈上身,并右彎至最大程度,后內方旋轉軀干,左手拇指往左側棘突推壓。感受到椎體移動并發(fā)出“咔嗒”聲,即完成治療;右手拇指點按股直肌、臀中肌,力度由輕至重;治療后患者臥床30 min后再進行其他活動。正骨手法復位2 d/次,持續(xù)2周。
1.5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與治療2周后疼痛程度VAS評分以及腰椎改善情況JOA評分。
1.5.1 療效評估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腰部活動完全恢復;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勞累后輕度不適,休息后可恢復;改善:自覺癥狀基本消失,腰部活動輕微障礙,對日常生活、工作略有影響;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傆行?(治愈+顯效+改善)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
1.5.2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2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長為10 cm,標有10個刻度的卡尺,兩端分別表示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劇烈的疼痛,由患者根據(jù)自身感受在尺子上標記出代表疼痛程度的位置[4]。
1.5.3 腰椎功能采用日本矯形外科協(xié)會評分法(JOA)評估患者腰椎改善情況,評分包括臨床癥狀、主觀癥狀、膀胱功能、活動受限4個項目,總分范圍為0~29分,分值越高表明腰椎功能恢復越好[5]。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2周后,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治療2周后,2組患者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患者變化幅度更大(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疼痛程度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腰椎功能比較治療2周后,2組患者JOA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實驗組患者變化幅度更大(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腰椎功能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反復發(fā)作且病程較長的特點,患者發(fā)作時可出現(xiàn)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馬尾神經痛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與工作。該疾病的發(fā)病原因較為多樣,目前認為主要包括外力損傷、受寒受潮、妊娠、突然負重、先天因素等,但基本致病因素為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6]。
椎間盤是兩個椎體中間的纖維軟骨盤,在正常機體中具有脊柱震動緩沖的功能,可使脊柱進行大幅度運動時不受損傷。而一旦包裹在外周的纖維環(huán)以及內部髓核受損,髓核可往后外側偏移,脫出后壓迫周圍神經與脊髓,因此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腰腿麻木、疼痛等癥狀。本研究對2組患者均實施功能鍛煉,其中包括倒走、飛燕式輔助鍛煉、三點式腰背肌訓練等常規(guī)鍛煉方式,針對腰背肌進行重點鍛煉,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轉腰運動,防止腰背部肌肉僵硬,恢復肌肉彈性,并鍛煉腰椎脊間韌帶,恢復腰椎的正常列線。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后疼痛情況、腰椎功能障礙均較治療前得到明顯改善,這是由于本研究所采用的功能鍛煉可放松腰椎關節(jié)、肌肉,加快關節(jié)、韌帶血液循環(huán),進而促進炎癥導致的局部水腫、血腫的吸收,以及突出的椎間盤的還納。
中醫(yī)古籍中并無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名記載,但根據(jù)其癥狀,可將該疾病歸為“痹證”“腰痛”等范疇[7]。中醫(yī)理論認為,引發(fā)腰痛的根本原因是濕、寒、風入侵[8],因而治療應以祛寒、通絡為原則。臨床對于中醫(yī)正骨手法的研究,認為該療法可解除神經根管內部粘連,以及疏散外周縮血管以及致痛因子,因此具有顯著的鎮(zhèn)痛、擴張血管之功效。本研究對實驗組患者加以中醫(yī)正骨手法復位,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JO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聯(lián)合應用中醫(yī)正骨手法復位可提高療效,進一步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緩解疼痛。究其原因,這可能是由于正骨手法采用點揉推法,可放松腰肌,減輕痙攣,具有鎮(zhèn)痛之效;神經根與突出的髓核相對位置可通過手法改變,解除神經根壓迫;與功能鍛煉聯(lián)合應用,可更有效地促進錯位關節(jié)以及椎間盤復位。
綜上所述,中醫(yī)正骨手法復位聯(lián)合功能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可提高療效,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疼痛,促進腰椎功能障礙恢復,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