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珍梅
(湖南省人民醫(yī)院,湖南長沙410016)
心肌梗死是指臨床患者心肌細胞發(fā)生缺血性壞死[1],產(chǎn)生原因是建立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之上的,其在動脈血供減少/中斷后發(fā)生缺血,且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速度快、病情危急,屬于冠心病的嚴重臨床表現(xiàn),故而針對此類患者,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需要教育患者做好自身防護措施,共同將疾病危險降至最低。基于此,本文重點關注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復依從性、急性心臟事件發(fā)生狀況,收集于院內(nèi)2014年1月4日~2018年1月3日的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研究,按每2年時間一檔分組后,分別使用基礎護理以及其模式加以微信教育,予以對比,見文。
分為2個時間段合計選取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地址為本院,其中將2014年1月4日~2018年1月3日收集患者100例設定為對照組,2014年1月4日~2018年1月3日收集心肌梗死患者100例設定為觀察組。
20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納入標準為[2]:
①年齡屬于20歲到45歲當中,屬于初次發(fā)作心肌梗死。
②學歷均為初中及以上,本人意識清醒,能夠正常溝通和使用微信軟件患者。
③心肌梗死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方案知情,且心肌梗死患者/家屬表示支持,能夠做到資源共享,并簽署相關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存在嚴重的其他器質(zhì)性病變患者,存在心理障礙/重度睡眠障礙患者。
②無法配合/堅持本次基礎護理、微信教育方案的情況。
觀察組(男86例:女14例)-年齡區(qū)分,最高值:42歲,最低值:23歲,平均值(37.49±6.81)歲。按婚姻狀況分:已婚有90例,未婚有10例;按學歷劃分:初中及中專為68例,高中為20例,本科為12例。
對照組(男82例:女18例)-年齡區(qū)分,最高值:43歲,最低值:26歲,平均值(36.69±7.76)歲。按婚姻狀況分:已婚有88例,未婚有12例;按學歷劃分:初中及中專為62例,高中為24例,本科為14例。
兩組心肌梗死患者對比結果出入幾近為0,P值>0.05。
(1)對照組:基礎護理:包括戒煙教育、給患者建立科學飲食結構和作息指導、叮囑患者每日固定的運動量、按醫(yī)囑每日服藥、講解急救/自我監(jiān)測的知識等。
(2)觀察組:基礎護理(同上)+微信教育[3]:
第一方面,建立微信平臺管理小組,組員包括:1名主任醫(yī)師、1名康復理療師、5名管理護師以及相關微信平臺維護人員,由上述人員帶領專業(yè)護理小組成員,擬定每日心肌梗死疾病相關知識的公布計劃,并按照流程予以實施。
第二方面,制定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可采取短片、文字以及圖片的形式講解心肌梗死疾病的知識,每日編輯成冊后群發(fā)給患者。以一周為頻率,整理日常注意事項、運動方式、心理調(diào)節(jié)等知識并發(fā)放,以一個月為頻率,再次循環(huán)發(fā)放,提高患者的學習鞏固效果。
第三方面,微信交流和反饋,微信管理人員需定期查閱心肌梗死患者的留言,并針對較大問題統(tǒng)一編輯成文檔發(fā)布給患者知曉,若為簡單個例可采取微信私聊方式講解,若個例較為典型則在征求患者同意后,分發(fā)給所有患者,講解典型狀況,并回答患者問題。
經(jīng)過隨訪1年時間,分別記錄生活方式、服藥、病危因素控制、隨訪效率等患者的康復依從情況以及急性心臟事件發(fā)生概率。
對兩組心肌梗死患者指標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測算,“%”=兩組心肌梗死患者康復依從性、急性心臟事件發(fā)生概率=卡方值檢驗。P<0.05時,為兩組結果有意義。
觀察組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復依從性數(shù)據(jù):94.00%/96.00%/90.00%/98.00%,普遍高于對照組,P值<0.05。如表 1:
觀察組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性心臟事件發(fā)生數(shù)據(jù)是(4.00%),遠低于對照組16.00%,P值<0.05。如表2:
表1 對比2組心肌梗死患者康復依從性指標 [n(%)]
表2 兩組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臟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
隨著臨床心肌梗死疾病的發(fā)生率上升、疾病年輕化現(xiàn)象加劇后,臨床重點考慮針對年輕疾病患者采取當下更為適宜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教育。其中,微信平臺教育是一個與時俱進且能夠提供良好通訊條件的教育方式,其通過快速且及時的每日更新心肌梗死疾病的相關知識,可使得患者每日都更進一步的了解自身狀況,并做好維護措施[4]。本文當中,為驗證護理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其中基礎護理聯(lián)合微信教育模式后,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復依從性指標、急性心臟事件發(fā)生情況改善效果更為優(yōu)異。
在“2.1”:觀察組心肌梗死患者(微信教育+基礎護理方案)康復依從性指標概率均在90.00%以上,最高可達到98.00%,與對照組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基礎護理方案)結果(平均80.00%)相比,統(tǒng)計學差距甚大,P值<0.05。此證實,憑借微信平臺的使用,能夠讓心肌梗死患者及時且有效的收到疾病的相關知識,從而每日耳濡目染下其認知能力得以提高,并能夠按照微信平臺的教育每日自行做到防護措施,從而其康復效果快速且顯著。
在“2.2”:觀察組當中統(tǒng)計急性心臟事件發(fā)生結果是(4.00%),對照組事件發(fā)生情況是(16.00%),由此得知,前者方案(增加了微信教育后)的急性心臟事件發(fā)生率控制良好,說明微信教育能夠提高其自我防護能力,從而減少事件發(fā)生。
總而言之,實施微信教育方案于心肌梗死患者當中,患者的康復依從性高,且急性心臟事件發(fā)生率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