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寒梅
(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yī)院,廣東 江門 529000)
腎絞痛是泌尿系結石嵌頓引發(fā)的腎區(qū)急性劇烈疼痛,屬于臨床一類常見急癥。患者臨床特征是難以忍受的腰腹部持續(xù)劇烈性疼痛,且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陰囊、腹股溝以及大腿內側等。。腎絞痛不但會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影響,還會影響到其日常工作與生活。因此,需積極開展相應的治療措施。以往西醫(yī)治療時多選擇曲馬多以及雙氯芬酸鈉等藥物,起效緩慢,效果欠佳,同時不良反應較多[1]。中醫(y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急性腎絞痛的治療中獨具自身優(yōu)勢。本文就腕踝針對急性腎絞痛的療效開展分析,給臨床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腎絞痛患者進行研究,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各34例,排除存在腕踝針治療禁忌癥者。2組的男女比例分別為20:14、19:15;年齡分別為20~64歲、22~66歲,均值分別為(34.25±10.38)歲、(34.32±10.26)歲;結石部位:左腎、右腎及輸尿管比例分別為12:8:14、11:7:16。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予以鹽酸曲馬多注射液(石家莊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2ml:100mg國藥準字H10800001)肌注,100 mg/次。
觀察組予以腕踝針,選穴:將四肢腕踝部分成24個進針點,即腕橫紋上2橫指水平掌面、背面各2個等分點,掌面從橈側數(shù),依次為上4、上5和上6。踝部于內外踝尖上3橫指水平各3個等分點,內側從后往前依次是下1、下2和下3,外側從前往后依次為下4、下5和下6。同時將人體也分成24個區(qū)域,上下以臍水平線為分界,左右以中線為分界,前后分為8個區(qū)域,后將各區(qū)域從內向外分成內、中、外3個區(qū)帶,以膈肌為分界點,膈肌以上部位扎上肢對應穿刺點,膈肌以下扎下肢對應穿刺點。本組患肢穴位選取下2、下5,必要時可加下1及下6。下2為內踝以上3寸,鄰近脛骨后側緣位置。下5為外踝上3寸,鄰近脛骨后側緣位置。下1為內踝上3寸,鄰近跟骨內側緣位置。下6為外踝上3寸,臨近根骨外側緣位置。患者取臥位或者坐位,盡可能放松,首先取患側下2及下5,常規(guī)進行消毒,術者采取左手對穴點上面進行固定,將皮膚拉緊,右拇指在下,中指和食指在上持針,針體和皮膚呈現(xiàn)30°,往上快速刺進皮下,輕捻針柄,進針后不得存在疼痛或者其他不適感,若有不適感應進行調針。針畢,對患肢進行20~30 min自主活動,若活動時針不適,需進行調針,后用醫(yī)用膠布固定。施針后30 min對針刺效果開展觀察,對于效果不佳者,應同側加下1與下6,通常10~30 min起效,起效后需留針30 min以上,必要時留針不超過24小時,并做好交接班。
(1)疼痛程度:分別在治療前和用藥30 min或針刺起效后30 min選擇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2]對兩組開展評估,總分在0~10分,分數(shù)與疼痛程度成正比。
(2)止痛起效時間。
(3)惡心、嘔吐發(fā)生率。
選擇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選擇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選擇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比對照組更低(P<0.05)。如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分,n=34)
觀察組的止痛起效時間為(12.89±3.25)min,對照組的止痛起效時間為(20.38±3.30)min,差異顯著(t=9.429,P<0.05)。
觀察組未出現(xiàn)惡心嘔吐,發(fā)生率0.00%(0/34);對照組2例出現(xiàn)惡心,2例出現(xiàn)嘔吐,發(fā)生率11.76%(4/34),差異顯著(x2=12.495,P<0.05)。
急性腎絞痛常由泌尿系結石導致,主要表現(xiàn)為腰腹部突發(fā)疼痛,伴隨放射痛,能持續(xù)數(shù)十秒,常伴惡心嘔吐、大汗淋漓以及面容痛苦等癥狀。因疼痛劇烈難以忍受,需要臨床快速診斷后予以止痛治療,以減輕患者疼痛,避免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后果。
中醫(yī)學上認為,急性腎絞痛屬于“腹痛”以及“淋病”等范疇,腎虛為本,血瘀、濕熱為標,虛實夾雜,治療時應堅持散瘀止痛行氣的原則[3]。腕踝針療法作為一種特殊的針刺方法,將《內經》中皮部理論作為基礎不斷發(fā)展而成,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被用于燒傷創(chuàng)面、婦科痛癥、神經痛、牙痛及關節(jié)痛等方面治療中,且取得了滿意療效,其和經絡學以及現(xiàn)代神經系統(tǒng)理論有著緊密聯(lián)系,取穴在手腕、足踝處,不會受到地點、環(huán)境以及時間等因素影響,操作較為簡單,取穴少,療效顯著,無痛安全,易被患者接受,得到了臨床的廣泛應用。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止痛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惡心嘔吐發(fā)生少于對照組,說明腕踝針對急性腎絞痛療效更佳,且起效更快,能避免惡心嘔吐出現(xiàn)。分析原因可能是人體腕部、踝部分別是手三陰與手三陽、足三陰與足三陽經循行所過之處,經過手足筋脈與臟腑絡屬,腕踝部和五臟六腑、全身關系密切。腕踝針療法利用針刺腕及踝關節(jié)上方的特定區(qū)域能迅速振奮皮部、筋脈的經氣,促進氣血運行,血行則瘀消散,氣血沖和,則百病不生,起到良好止痛效果,避免西醫(yī)用藥引發(fā)的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值得注意的是,操作前因給患者講解腕踝針治療目的和原理,掌握患者禁忌癥和對疼痛的耐受度,注意觀察其治療期間生命體征、神志和面色改變,以防出現(xiàn)暈針現(xiàn)象。結束治療后告知患者休息30 min,未出現(xiàn)不適可適當開展活動,活動期間注意針刺部位2 h內避免碰水,以防感染。
綜上所述,腕踝針對急性腎絞痛療效顯著,止痛迅速,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