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涂韶華
文章背景:《窗子以外》是林徽因于1934發(fā)表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的一篇生活雜感類的散文。散文是較為自由的文體。既可以沖破表達方式的局限,也有著選材上的自由,甚至可以擁有審美上的獨特個性等。
(“窗子”是個富有詩意的意象,代表了美好和希望,和“以外”構(gòu)成標題,有意地讓讀者朝著“以內(nèi)”的境況遙想。)
話從哪里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么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開篇信筆寫來,貌似閑筆,卻是作者此時此刻的寫作狀態(tài)。)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著,是四個鄉(xiāng)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著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墻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無疑地他們已經(jīng)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煙以后,是還要走許多路的。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隨著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diào),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照應標題,描寫了窗外的的“世界”。簡單幾行字就勾勒出“四個鄉(xiāng)下人”的形象,甚至可讓人猜出他們的身份;作者的觀察也極細膩,從視覺、聽覺和感受上表現(xiàn)作者內(nèi)心的對“窗子以外”世界的好奇和陌生。)
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作者在之前極為平淡的敘述之后,發(fā)出不凡的感嘆,這是對被封閉在“窗子以內(nèi)”的宣泄。)
所有的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區(qū)域的起伏的山巒,昨天由窗子外映進你的眼簾,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著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可是你則并不一定能看見,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著。(暢想“窗子以外”世界的“周折,熱鬧,緊張”,可謂繽紛多彩,而作者只能在“窗子以內(nèi)”。)
在家里罷,你坐在書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兩樹馬纓,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杈的一大枝;海棠因為缺乏陽光,每年只開個兩三朵——葉子上滿是蟲蟻吃的創(chuàng)痕,還卷著一點焦黃的邊;廊子幽秀地開著扇子式,六邊形的格子窗,透過外院的日光,外院的雜音。什么送煤的來了,偶然你看到一個兩個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臉;什么米送到了,一個人掮著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過屏門;還有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胸口斜掛著皮口袋,手里推著一輛自行車。那里不是沒有顏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只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ā坝行蔚拇白印笔歉糸_了自我與外在世界。)
你氣悶了,把筆一擱說,這叫作什么生活!檢點行裝說,走了,走了,這沉悶沒有生氣的生活,實在受不了,我要換個樣子過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nèi)地純樸的人情風俗。走了,走了,天氣還不算太壞,就是走他一個月六禮拜也是值得的。(外在的、形式的和客觀的封閉,我們可以打破,但是內(nèi)心的、無形的和主觀的桎梏呢?)
沒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內(nèi)的。許多時髦的學者常常驕傲地帶上“考察”的神氣,架上科學的眼鏡,偶然走到哪里一個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無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檢查他們的行李,有誰不帶著罐頭食品,帆布床,以及別的證明你還在你窗子以內(nèi)的種種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們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鈔票。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隱隱約約你看到一些顏色,聽到一些聲音,如果你私下滿足了,那也沒有什么,只是千萬別高興起來說什么接觸了,認識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過?。ㄓ袆h改)
(“窗子”是無形的,內(nèi)心的,思想的,社會的,無形的窗子”應是囚囿作者的主觀因素。在作者的眼里,學者“時髦”又“驕傲”,還“架上科學的眼鏡”“瞭望”……調(diào)侃、譏刺的味道不言而喻。)
總評:作者由“實”入“虛”,賦予“窗子”豐富的內(nèi)涵。很明顯,她筆下所關(guān)注的人都是社會底層的“蕓蕓眾生”。林徽因是舊社會的高級知識分子,是“窗子以內(nèi)”的人的代表,她化“我”為“你”正是一種自我解剖,是文人的“良心”的自覺。而在“窗子以外”則生存著無數(shù)為生計奔波的人,他們所經(jīng)歷的苦痛、生活的磨難距離“窗子以內(nèi)”的“我”——作者是遙遠的。作者簡淡的筆調(diào)之下是對“窗子以內(nèi)”生活的反抗,以及關(guān)切蒼生的悲憫情懷。
4.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2017·新課標全國卷Ⅱ)
A.第二段描寫窗外四個鄉(xiāng)下人的背影,筆觸細致,表露出觀看者對他們的陌生與好奇,并引發(fā)下文關(guān)于窗子內(nèi)外的感嘆。
B.既然所有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永遠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過健康的旅行,領略了名勝古跡和風土人情,就會獲得深刻的認識。
C. 本文寫“時髦的學者”架上“科學的眼鏡”,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調(diào)侃的方式來譏刺他們的“考察”不過是浮光掠影罷了。
D. 開頭的“話從哪里說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讀完全文之后,就會明白作者正是從那種渺茫之感開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結(jié)合全文,說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兩個不同的人稱,其中蘊涵著怎樣的態(tài)度?請結(jié)合全文進行分析。
第4題為客觀題,考查考生對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表層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鑒賞能力,深層考查考生語言建構(gòu)、審美鑒賞能力和理想、信念核心價值水平。第5、6題為主觀題。主觀題重點考查品味精彩語言表達藝術(shù)的能力。表層考查考生謀篇布局的分析評價能力,深層考查考生對作品藝術(shù)構(gòu)思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第4題答案:B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