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凌
摘要:在電影錄音技術不斷發(fā)展革新的背景下,人們對電影聲音設計藝術的討論不絕于耳,作為一部影片的生命根基,這種精致的工藝技巧在諸多電影佳片中都得以展現(xiàn)。本文通過回顧美國古典好萊塢時期的經(jīng)典影片《公民凱恩》,通過截取影片的相關案例,對其聲音設計藝術上的亮點之處進行具體的分析,進而考證聲音設計藝術對于影片本身的貢獻價值。
關鍵詞:聲音設計藝術? ?主題音樂? ?聲音蒙太奇? ?主、客觀塑造
中圖分類號:9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154-03
20世紀初,隨著電影創(chuàng)作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影開始從“默片”走向有聲時代。從電影表現(xiàn)上來說,隨著聲音元素的引入,電影在創(chuàng)作模式上獲得了更多表現(xiàn)的可能性,因為在聲音元素的設計上,需要創(chuàng)作者發(fā)揮出極大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對日常生活中各種聲音元素的捕捉能力,而這將會極大地影響到一部影片的視聽表現(xiàn)力。
奧森·威爾斯于1940年拍攝的《公民凱恩》就是該時期的一部神奇的作品,一舉斬獲了九項奧斯卡提名。這部電影摒棄了人物正傳的傳統(tǒng)敘事方法,而是通過不同人物、不同資料的引述來講述了凱恩這個美國社會發(fā)展洪流中,生平經(jīng)歷大起大落而極不平凡的人。多年來,這部影片在視聽語言、劇本設計等許多方面被奉為圭臬,而其在聲音設計上相比許多電影也有著獨到之處。影片在音樂、音響上的設計,對影片本身的敘事起到了極其精妙的作用。其在主題音樂的巧妙使用、聲音蒙太奇的運用、主客觀的塑造等技巧,成為了影片中出眾的藝術特征,可以作為現(xiàn)代電影創(chuàng)作中所借鑒的范本。本文通過結合影片《公民凱恩》的片段案例,探究聲音元素將凱恩的坎坷人生還原的獨到之處。
一、主題音樂的運用技巧
音樂,作為電影中極具表現(xiàn)力的音響元素,被越來越多地用在旋律、節(jié)奏、配器、織體等方面,從而在影視作品中發(fā)揮特有的作用,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影片的情緒,渲染故事情節(jié)或人物情感。而主題音樂,往往更能夠為影片起到烘托主題和畫龍點睛的作用,是電影里經(jīng)常用到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一。
影片使用“雙主題”式主題音樂,兩個主題分別是玫瑰花蕾主題和愛情主題,在影片多個片段中以不同的變奏形式出現(xiàn)。玫瑰花蕾主題使用較復雜的配器、較不協(xié)和的和聲與織體,一方面為影片制造懸念感,另一方面也以低音的渾厚感、神秘感象征著自始至終神秘的“玫瑰花蕾”;愛情主題使用較優(yōu)美的旋律、較協(xié)和的和聲與織體,塑造出優(yōu)美的愛情形象。
影片采用倒敘。在影片的起始部分,玫瑰花蕾主題音樂奏出了神秘的色彩,畫面顯示凱恩晚年居所“上都”的全景并不斷拉近至窗前,直至窗前的燈光熄滅而戛然而止。當燈光再次亮起來后,愛情主題音樂漸入,奏出迷幻、唯美的色彩,屋內的凱恩說出“玫瑰花蕾”后死去,其手中的水晶球破裂,其前妻蘇珊為其蒙上白布。此后,影片便以調查這句神秘的“玫瑰花蕾”為線索,通過對凱恩生平中的人物走訪和引述,逐漸為觀眾呈現(xiàn)越來越完整的凱恩生平經(jīng)歷,而“玫瑰花蕾”主題音樂的渾厚感、空蕩感、壓抑感、神秘感也同調查凱恩生平的人員如影隨形。
影片對于主題音樂的運用技巧十分巧妙。比如在調查人員進入檔案室查閱凱恩的生平資料時,背景音樂正是玫瑰花蕾主題音樂,而當調查人員翻開資料時,隨著畫面在資料冊上的移動,背景音樂逐漸加入了短笛、鋼片琴等豐富的高音配器,旋律也逐漸變得輕快起來,通過一段刮奏而隨著畫面轉場到了幼年凱恩玩雪的場景。背景音樂的配器在資料被翻開時逐漸增多,塑造了一份神秘感。而高音、具有輕快感的配器在影視作品中往往能夠象征著童年、象征著冬天的元素,使人們能夠聯(lián)想到兒童在冬日玩耍的場面,使畫面的轉場更加生動而自然。
幼年凱恩玩雪的片段中,當凱恩得知自己即將離開家鄉(xiāng)、離開小雪橇“玫瑰花蕾”后,試圖用雪橇反抗但無濟于事,此時玫瑰花蕾主題音樂出現(xiàn)并逐漸加強,到畫面顯示小凱恩憤怒的眼神時,音樂達到高潮,突出了小凱恩即將離開童年、離開“玫瑰花蕾”的憤怒和無奈。然后通過一個刺耳的高頻聲音進行了轉場,而這個刺耳的高頻聲音持續(xù)了很長時間。與此對應的畫面中小凱恩拿到了新的雪橇作為圣誕禮物,雖然是新雪橇,但是再也不是兒時的那個玩伴了。這個高頻聲音給人非常不協(xié)調的沖突之感,突出了小凱恩內心的不愉快感。
影片的結尾部分,當調查人員開始動身焚燒凱恩的遺物時,玫瑰花蕾音樂響起,鏡頭在堆積成山的遺物中緩緩推進。鏡頭最終推進到小雪橇玫瑰花蕾時,調查人員將其扔入火堆,此時音樂開始加強,并伴有轟鳴的火焰聲以及物品被燒焦后的吱嘎聲音效,主題音樂也隨這些音效聲的不斷加強而逐漸到達高潮,與此同時鏡頭顯示上都的全景,煙囪中的黑煙遮住了半邊天。這里既是對影片懸念的解開,也是對凱恩跌宕起伏的一生的總結。
二、聲音蒙太奇的巧妙運用
影片中多處運用了聲音蒙太奇,配合畫面,實現(xiàn)了渲染人物心理活動、突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效果。
在凱恩解雇報社記者李蘭的段落中,凱恩背對李蘭,凱恩說了一句“you are fired(你被解雇了)”,打字機隨后發(fā)出“唰”的一聲,李蘭憤怒、無奈地離開了凱恩。這里打字機的聲音明顯是被強化過的,而此時這個被強化、夸張過的“唰”的一聲就像凱恩這句話后的一個感嘆號,加強了話語本身的語氣,同時也更加突出了凱恩的極度傲慢。
在敘述蘇珊“災難性”巡回演出的片段中,聲音和畫面同時運用了蒙太奇手法,在畫面運用報紙、電燈泡、蘇珊的演出等元素進行“混剪”的同時,背景音樂中蘇珊的歌聲由弱變強,疊加了越來越重的混響以及配器凌亂、織體嘈雜的背景音樂,使原本應是十分抒情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刺耳、嘶啞、渾濁,最終達到高潮,突然隨著畫面中燈泡的熄滅而急轉而下。嘶啞、刺耳的背景音樂表現(xiàn)了蘇珊的絕望和呻吟,燈泡的熄滅和蘇珊最終失控急轉而下的歌聲象征著蘇珊演藝生涯的最終失敗。
在描述蘇珊演藝經(jīng)歷最終失敗后與凱恩在“上都”中寂寞生活的段落中,畫面通過對蘇珊獨自一人玩拼圖游戲的“混剪”,配上背景的“滴答聲”音樂來完成,這里音樂的“滴答聲”像極了時鐘的走針聲。此處對于時鐘的演繹不僅表達了影片本身需要傳遞的敘事信息,更深刻地突出了時間的流逝之快,在深層次的意義上強調了蘇珊日復一日的寂寞。通過強烈的畫面意味,為后面蘇珊與凱恩的關系破裂埋下伏筆。
凱恩和蘇珊吃野餐的這場戲中,凱恩和蘇珊在帳篷內發(fā)生言語沖突,而帳篷外的派對中,一位黑人正在歡快地唱著民謠歌曲,歌詞卻是“this cant be love(這不是愛)……”。這實現(xiàn)了雙關的效果,頗具戲劇性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蘇珊和凱恩的感情不和。
三、聲音塑造人物間的關系
凱恩有過兩次感情經(jīng)歷,而這兩次感情經(jīng)歷卻均因為凱恩的性格污點而最終走向破裂。而在講述這兩段失敗的感情經(jīng)歷以及雙方的沖突發(fā)展過程中,聲音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凱恩和首任妻子艾米麗早餐這場戲中,由于凱恩的言語不斷反映出他傲慢、無知等性格特點,艾米麗逐漸感覺到二人性格不合而疏遠凱恩,影片則以不斷變化的背景音樂風格來對應逐漸崩潰的婚姻。這場戲一開始時,背景音樂是柔和浪漫的華爾茲音樂,溫柔地烘托彼此的情意,之后背景音樂隨著鏡頭的轉場、時間的流逝以及二人言語沖突的加劇而進行了詼諧的音樂變奏。而當兩人關系變得十分緊張時,背景音樂變成了比較刺耳的管弦樂。最后兩人互不理睬后,開場的音樂主題就以沉重而極具神經(jīng)質的變奏,對應他們的沉默。
而在和第二任妻子蘇珊的生活中,最初二人在自己的小房間內十分自然地談笑風生,而在凱恩不顧蘇珊感受要求蘇珊唱歌劇后,二人關系開始逐步出現(xiàn)裂痕,當蘇珊最終落敗而退出歌劇界后,二人搬到了凱恩修建的一個大型宮殿“上都”居住。由于宮殿的空間很大,人在說話時會帶著很重的混響聲,嚴重影響語言清晰度。因此為了能讓對方聽清楚自己說的話,需要提高嗓門才可以,這樣就造成了極不自然、極具戲劇性的效果。而正所謂:“心的距離決定著說話溝通的方式,爭吵時之所以聲音大,是因為心的距離遠了”??臻g大,混響大,進而需要嗓音大,這樣極其巧妙地、戲劇性地體現(xiàn)了凱恩和蘇珊之間的關系變差,為后面兩人關系破裂埋下伏筆。
四、聲音的客觀與主觀塑造
一方面,影片使聲音符合大眾的生活經(jīng)驗而相對真實,高度地還原了聲音的客觀感。其典型體現(xiàn)之處就是蘇珊在歌劇院首演的片段,在這個片段中,鏡頭通過升降機將拍攝對象由舞臺上的蘇珊逐漸升高至劇院頂部。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聽到聲音逐漸由清晰到渾濁。此處首先通過空間感的塑造真實地反映了身處歌劇院不同位置的人所對應的音響效果,其次由于空間感、混響的存在,蘇珊的歌聲聽起來會更加聲嘶力竭、尖銳刺耳,一定程度上影射了蘇珊唱功的差勁以及觀眾的厭倦,為之后蘇珊演唱生涯的失敗做了鋪墊。
而另一方面,與客觀相對的是主觀。比如蘇珊被凱恩扇耳光的這一情節(jié),運用了模擬情緒的聲音效果作為主觀地反映蘇珊心理活動的背景音樂。當二人發(fā)生言語沖突時,背景音樂為屋外派對中黑人的歌聲,而當凱恩的巴掌打過去后,背景音樂中的歌聲戛然而止,取代之的是女人刺耳的尖叫聲。當凱恩說出“I am not sorry(我不會道歉的)”時,尖叫聲逐漸達到高潮,表現(xiàn)蘇珊此時的極度憤怒和絕望。聲音在客觀和主觀的轉換過程中,觀眾的心理被調動了起來,進入了蘇珊的內心世界。
五、結語
如今,電影最基本的設計理論,仍然是為人們所認可的行動指南,仍然指導著現(xiàn)代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公民凱恩》便是一部巨作,在多年后的今天,其多項技藝在仍被電影從業(yè)者奉為圭臬,聲音設計上也體現(xiàn)出了廣播劇制作出身的導演風格。雖然這部影片受當時的音頻技術所限,仍有許多不完美之處,如存在低保真、信噪比較低等問題。但是這都瑕不掩瑜,畢竟影片于1941年拍攝完成,其仍是當時影片聲音設計藝術中的典范。不忘初心、對于電影最基本理論的堅守、對視聽藝術的追求,是電影這門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動力?!豆駝P恩》至今依舊是值得我們聲音設計者深刻學習、借鑒的一部電影。
參考文獻:
[1][美]大衛(wèi)·路易斯·耶德爾.電影聲音制作實用技巧[M].黃英俠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
[2][美]David Sonnenschein 聲音設計——電影中的語言、音樂和音響的表現(xiàn)力[M].王旭鋒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李麗華.《公民凱恩》的敘事視角與主題解讀[J].電影文學,2014,(19).
[4]王暢.淺析電影《公民凱恩》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J].安徽文學,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