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霞
【摘要】教學變革關心生命成長,更關注智慧生長。我們要悟透教材、凸顯價值,借助載體、追尋本真,有向開放、拓寬視角,多維探究、發(fā)展思維。要立足學生視角,把握數學本質,關注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設數學活動,捕捉課堂資源,有效集聚生成和交互反饋,促進能力提升。
【關鍵詞】凸顯;追尋;主動;發(fā)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被谛抡n程標準,基于學?!癱heng”文化“博愛·誠信·博學·創(chuàng)新”的核心精神,我們就“如何讓每個孟小人展現精彩紛呈的自我,成事成人、成長成才”展開近三年的實踐研究。
一、悟透教材,凸顯價值
教材是對課程標準的再創(chuàng)造、再組織。教師應充分解讀教材,發(fā)掘教材內容的內涵實質,架構任務型問題串,小問題大研究,助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用字母表示數”以任務型問題串推進教學。問題1:回顧在數學中哪些知識可用字母表示?為什么用字母來表示?讓學生體會字母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問題2:“啟明在學校誠樂廣場撿到人民幣(? )元,請丟失者到演播廳認領”。對于這則招領啟事,請把它填完整。問題3:擺一擺三角形:怎樣求所用小棒的根數?你如何來表示?能想出比用文字更簡便的表示方法嗎?當學生初步知道符號表示數的好處后,面臨復雜的問題時,他們就會主動用符號去表示數及數量關系。問題4:根據剛才所學,完成下列填空:學校博愛樓報告廳第一排有a個座位,后面每排比前面多1個座位,則第2排有(? )個座位,第10排有(? )個座位,第n排有(? )個座位。學生在探索中體會字母不僅可以表示不變的數,也可以表示變化的數,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
教師要立足更高視角審讀教材,順應學生思維,豐富課程教學資源,讓知識建構有養(yǎng)分。要巧用生活素材,讓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萌發(fā)數學思維,豐富核心素養(yǎng)。
二、淡化形式,追尋本真
數學的產生,源于人類的思考。課堂教學應淡化過程的“平穩(wěn)流暢”,關注學生認知困惑點,選擇科學匹配的教與學方式,努力追尋數學本真。
例如,“負數的認識”教學結構:1.從溫度中了解正、負數。①情境引入。(播放新聞聯播片頭)老師從大家熟悉的音樂和畫面中收集了幾個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氣溫信息,仔細觀察這些溫度計,你知道些什么?(同桌交流)②任選兩個城市的溫度作比較。比較上海和北京最低氣溫,當學生回答說“不一樣”,教師故作鎮(zhèn)靜:北京和上海的溫度不一樣嗎?讓小組討論,并把各自的想法記錄下來,資源收集呈現。學生有的用語言表述,有的用圖示描述,還有的用“+”“-”表示。呈現的每種記錄教師都給予肯定。然后教師提問:那你們現在能否正確判斷這兩個城市的最低氣溫是否一樣?2.從海拔中進一步認識正、負數。①利用課件介紹吐魯番和珠穆朗瑪峰,采用閃爍虛線的效果讓學生認識海拔。②用數學的方法表示海拔。3.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量用正負數表示?教師要找準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設計貼近學生的教學路徑,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源于教師的指導、同伴的引領、自我的反思等相互作用。在經歷過程中、在思考與反思中、在拓展與運用中,學生充分地實踐體驗,展開數學思維,讓知識建構有根基,實現對問題本質及其來龍去脈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三、有向開放,拓寬視角
課堂教學應對活動中具體的“人”有深層次的關注,設計清晰的活動路徑,尊重學生多元的理解和表達,放大活動價值,展現更多的交往互動,開拓學生視野。
例如,“認識元角分”中的“自主探索,掌握新知”環(huán)節(jié):1.說一說:認識1元、1角、1分的人民幣。小組交流合作:將自己認識的人民幣講給小組成員聽,并說說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到的。隨后指名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補充,教師隨機揭示人民幣“面值”的意義和人民幣的單位。2.分一分:小組合作將材料袋中的人民幣分類。一種分為2類,紙幣和硬幣,另一種情況根據人民幣的單位分為3類。談一談:在生活中用1元、1角、1分的人民幣可以買些什么物品?
教師要開放心態(tài),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打開思路,有向推進,生成豐富資源,生發(fā)智慧,讓課堂時時閃爍智慧的光芒。
四、多維探究,發(fā)展思維
數學課程改革提出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結果性目標,又要彰顯過程性目標。教師應提供有“生命”的材料,集聚核心,搭建支架,以核心任務引領學生一步步從已有經驗向未知領域進行多維探究。
例如,教學“認識百分數”中創(chuàng)設鋪墊性情境:學?;@球隊組織投籃練習。君君、樂樂、昊昊三名隊員的投籃情況如下:君君投中16次、樂樂投中13次、昊昊投中18次。提問1:你能比出哪位同學的投籃成績好一些嗎?生成資源:(1)能,直接比投中次數;(2)不能,因為不知道投籃次數。提問2:僅僅根據投中次數無法判斷誰的投籃成績好一些,補充條件后為:君君投籃25次、樂樂投籃20次、昊昊投籃30次,那現在你認為哪位同學的投籃成績好一些?為什么?生成資源1:學生比不中的次數。(師舉例:甲投5次中3次,乙投200次中了198次,他們都2次沒投中。你認為他們投籃的水平一樣嗎?)很顯然,比差不合理。生成資源2:求和。有意義嗎?投中次數只是投籃次數的一部分。討論辨析引出“投中的比率”。在具體生活情境中,聚焦新問題,探討新方案,交流新認知,增強數據分析觀念。
教師應站在兒童立場,激活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促發(fā)學生質疑能力。讓學生經歷深層次的對話與交流,體驗由模糊—頓悟—清晰的成長過程,生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問題,啟迪深度智慧。
我們要探尋童本視野下的教學之路,創(chuàng)造適合于每一位學生發(fā)展的數學教育。多給予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組織每一位學生積極投入學習,關注學生即時需要、瞬間感受和變化著的情緒,捕捉課堂各種資源,進行有效資源集聚生成和交互反饋,關心生命成長,更關注智慧生長。
【參考文獻】
[1]葉立軍.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工一.數學教育新視野[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劉培根.淺析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內涵[J].快樂閱讀,2012(12).
[4]潘小福.小學數學教材的專業(yè)化解讀[J].小學數學教育,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