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霞
(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太倉 215400)
肛裂是一種常見性、多發(fā)性疾病,治療措施具有多樣化特征,但依舊以手術治療為主,因手術部位的特殊性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疼痛,而發(fā)生疼痛的因素大都與肛門敏感,括約肌痙攣及排便有關,發(fā)作后易引起應激,加重組織代謝,影響其情緒與休息,延遲傷口愈合。因此探索有效控制術后疼痛的方法是臨床工作的重點。本診室對30例患者采用耳穴貼壓加中藥坐浴治療,并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現如下匯報。
選取2018年1月~12月本科室收住的行肛裂手術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實施綜合判斷符合肛裂診治標準;遵醫(yī)行為較好;患者同意且簽署協議書。排除標準:并發(fā)肛門疾??;遵醫(yī)行為較差。運用簡單分樣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女=11:6,年齡2~72歲,平均(46.3±10.6)歲;治療組男:女=10:8,年齡24~75歲,平均(47.5±1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給予對照組中藥坐浴治療,選取黃芩、蓮房、蒲公英及地膚子各10 g、大黃及五倍子各5 g,將其煎藥200 mL后混入900 mL的溫水中,溫度控制在50℃~70℃,隨后將患處置于藥液正上方實施薰蒸,待溫度降至40℃,將患處浸于藥液中,保持20 min以內[1]。在換藥前與便后進行,注意水溫,以免燙傷。治療組采用耳穴貼壓加中藥坐浴治療,中藥坐浴的治療步驟與對照組一致,另給予患者耳穴貼壓治療:取患者耳穴肛門、神門、腎上腺,指導患者取舒適臥位,采用75%酒精棉簽消毒耳廓,之后用探針找出上述耳穴的壓痛點,用長度約為0.5 cm的橡皮膠布將王不留行籽固定在相關穴位上[2],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按壓耳穴,動作由輕到重,讓患者有一種酸、麻、脹、痛的感覺,按壓力度以患者舒適為宜。術后每日3次,每個穴位按壓60次,若疼痛加重可增加按壓頻率[3]。
①對兩組疼痛程度實施比較。采用NRS量表評分制對所有患者術后疼痛評估,0分(無痛):無任何痛感;1~3分(輕度):偶有疼痛,可忍受,且不影響睡眠;4~6分(中度):疼痛較明顯,按醫(yī)囑服用鎮(zhèn)痛藥,輕度影響睡眠;7~10分(重度):疼痛劇烈,按醫(yī)囑使用鎮(zhèn)痛藥,無法入睡。
②對比兩組不良反應。惡心、眩暈等。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疼痛程度與對照組相比明顯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兩組疼痛程度實施比較(n,%)
治療組發(fā)生惡心1例,眩暈1例,對照組發(fā)生惡心5例,眩暈4例;治療組不良反應6.67%與對照組30%相比下降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95<0.05,x2=5.4545)
疼痛是肛裂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中藥坐浴是將藥物煎湯用于患者患處繼而實施熏蒸、清洗而實現治病目的的有效方法,早在《金匱要略》中就有關于這方面的記載,通過藥物熏蒸,促使藥物直接被機體所吸收,進而分解、利用,加速人體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以此保證臨床效果。其中,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蓮房消腫解毒、止血止痛;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大黃清熱瀉火、活血祛瘀;五倍子解毒、收斂止血;諸多藥物共同使用,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祛瘀、止血止痛等功效[4]。耳穴是機體各部分生理變化與病理變化在耳部上的應激點,從中醫(yī)理論出發(fā),耳部與臟腑和經絡息息相關,其能反映機體各組織病癥,同樣的,通過刺激耳穴亦可達到調節(jié)病癥的目的,改善臟腑功能,緩解氣血不運等癥狀,促使機體保持平衡。有研究證實,按壓耳穴可發(fā)揮擴張血管之功效,改善局部循環(huán),降低術后致痛物質(5-羥色胺)的水平,從而減輕疼痛。采取中藥坐浴法加用耳穴貼壓法治療時,能夠發(fā)揮兩種治療作用,發(fā)揮止痛效果。同時,本次研究中,治療組疼痛程度及不良反應較對照組顯著較優(yōu),也充分說明中藥坐浴加用耳穴貼壓法效果優(yōu)良。
綜上所述,肛裂術后采取耳穴貼壓加中藥坐浴效果理想,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疼痛,降低不良反應,具有臨床應用價值。